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智慧“对话”高效引领

【作者】 李 岚

【机构】 四川省营山县城守一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所谓“对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本、师生、生生之间民主、平等、互动的对话,通过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一种全方位的、跨时空的交流。一、确立以生为本、以师为导的对话观。二、营造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三、设置有价值的话题。四、给予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五、尊重丰富多彩的对话结果。
  关键词:民主  平等  互动  引领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呈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以其新颖的理念、独特的方式,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由于不少教师对“对话”理论一知半解,出现了 “假对话”、“空对话”、“伪对话”等低效甚至无效对话。就如何进一步认识“对话教学”,实施课堂智慧对话,从而引领师生高效发展,笔者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所谓“对话”,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本、师生、生生之间民主、平等、互动的对话,通过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一种全方位的、跨时空的交流。
  一、确立以生为本、以师为导的对话观
  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离开了平等和民主,对话教学就会滑向原来的灌输式教学,呈现原来的灌输与被灌输、训诫与被训诫的关系。
  1、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教师要学会倾听,做孩子们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  
  2、做一个友好的伙伴。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要与学生友好相处,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师生之间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和孩子们成了合作的伙伴。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 
  3、做一个出色的主持。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做“节目主持人”,说具体一点,要做“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多地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在多向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营造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
  对话状态下的语文教学,是在师生相互平等的前提下展开的,它的实质是在平等的氛围中激活知识、引发体验、碰撞思想、分享收获、建构意义。语文课堂教学应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和热情。具体可从下列三个方面着手:
  1、创设课文情境。例如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可播放几段关于九寨沟风光的录像,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既能为学生提供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对话的欲望火把。例如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课伊始,可让学生看题目想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课题纷纷质疑:“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他在古寺会做些什么?”……这些问题便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老师、学生之间对话的欲望。有时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3、创设活动情境。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如“演一演”、“做一做”、“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形式,均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三、设置有价值的话题
  对话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谈话教学法,传统的谈话教学的话题主要是文本,围绕着如何深入理解文本进行。而对话教学的话题是师生根据文本共同转化的背景中产生的,是不断生成和推进的。对话教学中设置的话题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科学性。即话题能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协调,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2、综合性。即话题能让学生调动起语文各方面的知识,并沟通起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启发性。话题的开启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4、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话题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能沟通课堂内外,引发学生多元思考。5、趣味性。话题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能调动起学生创新思考的兴趣和主动性。
  比如:特级教师钱梦龙上《一件小事》,提出的问题“‘我’是一个剥削者吗?”就是一个“牵一问而动全文”的话题。
  四、给予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
  对话要有效,首先得有时间保证。既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还要有充分的对话交流时间。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才能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建构意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下一步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对话。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收集相关资料;新课进行过程中,在教师、学生交流之前,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深入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句进行品读赏析;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训练。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索时间,让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处理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认知基础,调动情感、态度的参与,做独立、反思和批判型读者,引导学生对作品情节、语言、环境、人物等方面作深入的探索。根据课堂教学进程灵活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五、尊重丰富多彩的对话结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对话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理解、体验,这种尊重并非让学生把自主探究简化为无限拓展,把多元解读理解为无须教师引领,并非让学生游离话题。而是让学生围绕对话主题充分进行自主的思考、体验。对此,教师不要用唯一的标准去判断他们多彩的解读。只要他们的解读于理或于情能自圆其说,就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突发奇想”。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教学案例:
  学生自读课文后,一位学生说:“文中‘西沙群岛一带,海水显出种种色彩,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一句,作者用词用得很好,景色写得很美。”老师就用这个话题让学生思考在这一句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一位学生说“五光十色,异常美丽”用得好,它们表现了海水美丽的特征;一位学生说“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杏黄的”这些词语用得好,它们具体地表现了海水美丽的特征;一位学生说“一块块一条条”用得好,它们表现了海水不同的形状;一位学生说“交错”这个词语用得好,它表现了海水种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的美。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要求学生今后写作文时,叙事、写景、状物要具体,用词要讲究层次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湖北教育出版社
   2.《语文教学对话论》  王尚文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3、《关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  李春昌著     
   《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