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游戏生活中构建幼儿的数学经验
【作者】 潘亚萍
【机构】 甘肃省瓜州县第一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幼儿眼中的生活、学习皆是好玩的游戏。幼儿园自主性游戏正是符合幼儿身心特点,能充分展现其个人不受约束、情绪愉快地支配自己时间、空间的一种自主、自由的游戏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数学教育要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中,幼儿有不少简单、零散的、不完整的经验需要教师来梳理;另外数学教育的内容涉及广泛,幼儿园的数学教育除正式的教学活动外,有必要和其他领域教学、区域游戏活动、自主性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下面,根据对新纲要的理解,谈谈在幼儿游戏生活中构建幼儿数学经验的几点个人看法。
一、构建幼儿数学经验在游戏中的重要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中学。自主性游戏中隐含着各种教学信息,其中数学信息更是非常重要、有趣和有用。让幼儿参与自主、自由游戏时不仅能身心愉悦,同时能感受到数学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内容包括唱数、点数、数运算、分类、排序、对应等等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数关系。如在银行游戏中,幼儿与幼儿之间通过扮演顾客和工作人员的角色练习点“钱”,建构了数的实际意义的概念。数学教育具有隐性渗透的性质,教师在为幼儿创设的游戏环境、游戏材料中,并不用道破自己的用心,让幼儿在无压力的放松状态下,用幼儿乐意接受的“做家家”方式来渗透数学,这样做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满足幼儿的好奇、好动的天性,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充分挖掘自主游戏的教育功能,使数学教育能自然地渗透在游戏活动之中,这样的渗透不同于生计硬背,不同于填鸭一般的知识灌输和严格的技能训练。幼儿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他们通过与物质世界、材料以及与幼儿的相互作用中,进行概念的建构和修改;根据游戏情景中设置的一些对话、操作活动,使幼儿自然地在丰富的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还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游戏活动正是迁移幼儿生活经验的场所,在游戏中自然地运用数学技能,积累对数学的感性认识成了游戏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渗透数学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活,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幼儿数学教育离不开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积累经验尤为重要。毫无疑问,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不可能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和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因此,教师在幼儿园的自主性游戏中应重视数学教育的随机渗透,通过在游戏中的整理物品、建立规则、材料投放、主题拓展、问题解决中帮助幼儿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建构数学经验。
1、数学渗透与游戏物品整理
在自主性游戏中,玩具的整理摆放常使教师头疼;家长也反映:孩子把玩具随处乱丢,丢的满屋子的玩具,他们自己又不会整理。如果在班里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在每个活动区贴上形象的标签,如在超市的货架上贴上标记,孩子们会把吃的、用的、玩的分类,把相同种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娃娃家的全家照里有爸爸、妈妈和小娃娃,暗示着娃娃家有三口人,桌上可以对应摆放三副碗筷;点心店里的玩具柜上贴了几种不同的标签或符号,提醒孩子们在整理时把游戏玩具放在对应的位置。幼儿在活动区各个标签的暗示下,他们会照着标记有序地摆放整齐,小小的标签里渗透着数的分类、对应、唱数、点数,以及许多现实生活中数的用途。教师利用游戏物品整理,吸引幼儿在整理玩具的过程中领悟数学的内涵。这些标签的制作可由教师、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一起合作完成。通过游戏中的物品整理归类,幼儿也逐渐养成有条理整理物品的良好生活习惯。
2、数学渗透与游戏规则建立
规则是游戏的支柱,幼儿只有在有规则的游戏中才能将游戏主题延伸,同时也能发现和领悟到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如在小班“点心店”游戏中,孩子们看到新奇的馄饨、饺子都涌到了点心店游戏中,没有人数的限定是无法进行游戏的,结合小班幼儿5以内的点数、说出总数,我们制订由5个人加入点心店游戏的规则,每次游戏孩子们在数数的过程中积累了数概念。又如大班的“超市”游戏,如果有货架的话,超市里的物品一直摆放在上面,也无须重新进行整理,孩子们显得无所事事,游戏过程中就出现了孩子打闹或离开岗位的情况。发现问题后,我们将货架拿走,引导孩子们在每次游戏结束后,将物品打包,在以后的每次游戏开始前,孩子们就将打包好的物品倒出来分类摆放,并给物品标价,这样做既满足了孩子不断摆弄物品的需求,又让孩子在 “超市”游戏中不断重复构建物品的叠放规律,按大小、种类“出样”,加减运算中“买卖“等技能。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主性游戏中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游戏规则也随着游戏情节的需要不断调整完善。
3、数学渗透与游戏材料投放
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有可能自己提出问题或能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教师可通过物质的中介,把幼儿的需要或者可能发现的问题包含在所提供的游戏材料中,进行间接的、有目的地数学教育指导。如在小班加工厂游戏中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粗吸管、木珠、纸片、粗绳等物,孩子们看到这些物品自然想到了项链、手链,幼儿在“工作”中迁移了原有的排序经验,反复操作中理解了一个间隔一个物体的排序规律,又创造了其他排序的方法。一个木珠接一个吸管,一个木珠接两个吸管……的加工项链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实现了“自我指导”,达到了“不教之教”的效果。
4、数学渗透与游戏主题拓展
游戏内容的深入,不仅靠教师,还应让幼儿主动参与,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游戏热情。还以“商店游戏为例,小班幼儿在出售物品时,发现同一样玩具“营业员”叫的价不一样,于是教师引导幼儿在物品上标价。小班上学期大部分的幼儿都不认识阿拉伯数字,但他们在数学教学的同步中渐渐能感知物品和圆点的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给每件商品画点子表示价格成了游戏的新主题,孩子们在买卖商品中画点子、数点子,玩得不亦乐乎。又如在小班图书区里,新制作的图书,东一张西一张的弄乱了,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印章、彩笔,现成的数字,供幼儿为图书编号,制作页码成了新的游戏内容。为幼儿提供的印章、数字、彩笔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使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受到“工作”的快乐。
5、数学渗透与游戏问题解决
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积累经验,领悟数学的乐趣。如“玩商店”游戏,“营业员”出售的扇子是8元钱,而“顾客”只带了6元钱,怎么办?这时两个小伙伴想起老师带小朋友去菜场时见到大人的讨价还价。在教师间接指导下幼儿通过砍价,比大小,解决了游戏中争执不下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观察引导幼儿深入游戏,使幼儿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感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在游戏生活中充满着数、量、形等知识对幼儿学习数学的影响,巧妙的利用游戏生活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建构数学知识,帮助幼儿理解、运用数学知识。在自主游戏中渗透数学教育,可以弥补在集体教学中的不足。从而真正让幼儿在交往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在社会情境中学习。
一、构建幼儿数学经验在游戏中的重要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中学。自主性游戏中隐含着各种教学信息,其中数学信息更是非常重要、有趣和有用。让幼儿参与自主、自由游戏时不仅能身心愉悦,同时能感受到数学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内容包括唱数、点数、数运算、分类、排序、对应等等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数关系。如在银行游戏中,幼儿与幼儿之间通过扮演顾客和工作人员的角色练习点“钱”,建构了数的实际意义的概念。数学教育具有隐性渗透的性质,教师在为幼儿创设的游戏环境、游戏材料中,并不用道破自己的用心,让幼儿在无压力的放松状态下,用幼儿乐意接受的“做家家”方式来渗透数学,这样做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满足幼儿的好奇、好动的天性,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充分挖掘自主游戏的教育功能,使数学教育能自然地渗透在游戏活动之中,这样的渗透不同于生计硬背,不同于填鸭一般的知识灌输和严格的技能训练。幼儿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他们通过与物质世界、材料以及与幼儿的相互作用中,进行概念的建构和修改;根据游戏情景中设置的一些对话、操作活动,使幼儿自然地在丰富的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还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游戏活动正是迁移幼儿生活经验的场所,在游戏中自然地运用数学技能,积累对数学的感性认识成了游戏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渗透数学教育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活,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幼儿数学教育离不开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积累经验尤为重要。毫无疑问,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不可能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和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因此,教师在幼儿园的自主性游戏中应重视数学教育的随机渗透,通过在游戏中的整理物品、建立规则、材料投放、主题拓展、问题解决中帮助幼儿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建构数学经验。
1、数学渗透与游戏物品整理
在自主性游戏中,玩具的整理摆放常使教师头疼;家长也反映:孩子把玩具随处乱丢,丢的满屋子的玩具,他们自己又不会整理。如果在班里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在每个活动区贴上形象的标签,如在超市的货架上贴上标记,孩子们会把吃的、用的、玩的分类,把相同种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娃娃家的全家照里有爸爸、妈妈和小娃娃,暗示着娃娃家有三口人,桌上可以对应摆放三副碗筷;点心店里的玩具柜上贴了几种不同的标签或符号,提醒孩子们在整理时把游戏玩具放在对应的位置。幼儿在活动区各个标签的暗示下,他们会照着标记有序地摆放整齐,小小的标签里渗透着数的分类、对应、唱数、点数,以及许多现实生活中数的用途。教师利用游戏物品整理,吸引幼儿在整理玩具的过程中领悟数学的内涵。这些标签的制作可由教师、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一起合作完成。通过游戏中的物品整理归类,幼儿也逐渐养成有条理整理物品的良好生活习惯。
2、数学渗透与游戏规则建立
规则是游戏的支柱,幼儿只有在有规则的游戏中才能将游戏主题延伸,同时也能发现和领悟到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如在小班“点心店”游戏中,孩子们看到新奇的馄饨、饺子都涌到了点心店游戏中,没有人数的限定是无法进行游戏的,结合小班幼儿5以内的点数、说出总数,我们制订由5个人加入点心店游戏的规则,每次游戏孩子们在数数的过程中积累了数概念。又如大班的“超市”游戏,如果有货架的话,超市里的物品一直摆放在上面,也无须重新进行整理,孩子们显得无所事事,游戏过程中就出现了孩子打闹或离开岗位的情况。发现问题后,我们将货架拿走,引导孩子们在每次游戏结束后,将物品打包,在以后的每次游戏开始前,孩子们就将打包好的物品倒出来分类摆放,并给物品标价,这样做既满足了孩子不断摆弄物品的需求,又让孩子在 “超市”游戏中不断重复构建物品的叠放规律,按大小、种类“出样”,加减运算中“买卖“等技能。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主性游戏中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游戏规则也随着游戏情节的需要不断调整完善。
3、数学渗透与游戏材料投放
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有可能自己提出问题或能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教师可通过物质的中介,把幼儿的需要或者可能发现的问题包含在所提供的游戏材料中,进行间接的、有目的地数学教育指导。如在小班加工厂游戏中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粗吸管、木珠、纸片、粗绳等物,孩子们看到这些物品自然想到了项链、手链,幼儿在“工作”中迁移了原有的排序经验,反复操作中理解了一个间隔一个物体的排序规律,又创造了其他排序的方法。一个木珠接一个吸管,一个木珠接两个吸管……的加工项链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实现了“自我指导”,达到了“不教之教”的效果。
4、数学渗透与游戏主题拓展
游戏内容的深入,不仅靠教师,还应让幼儿主动参与,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游戏热情。还以“商店游戏为例,小班幼儿在出售物品时,发现同一样玩具“营业员”叫的价不一样,于是教师引导幼儿在物品上标价。小班上学期大部分的幼儿都不认识阿拉伯数字,但他们在数学教学的同步中渐渐能感知物品和圆点的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给每件商品画点子表示价格成了游戏的新主题,孩子们在买卖商品中画点子、数点子,玩得不亦乐乎。又如在小班图书区里,新制作的图书,东一张西一张的弄乱了,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印章、彩笔,现成的数字,供幼儿为图书编号,制作页码成了新的游戏内容。为幼儿提供的印章、数字、彩笔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使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受到“工作”的快乐。
5、数学渗透与游戏问题解决
让幼儿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积累经验,领悟数学的乐趣。如“玩商店”游戏,“营业员”出售的扇子是8元钱,而“顾客”只带了6元钱,怎么办?这时两个小伙伴想起老师带小朋友去菜场时见到大人的讨价还价。在教师间接指导下幼儿通过砍价,比大小,解决了游戏中争执不下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观察引导幼儿深入游戏,使幼儿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感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在游戏生活中充满着数、量、形等知识对幼儿学习数学的影响,巧妙的利用游戏生活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建构数学知识,帮助幼儿理解、运用数学知识。在自主游戏中渗透数学教育,可以弥补在集体教学中的不足。从而真正让幼儿在交往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在社会情境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