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三维目标”与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王海宁
【机构】 山东省昌乐二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数学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高中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明确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程与方法”目标不仅是其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完善人格,拥有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把目标达成融化在问题呈现和新知探索中,逐步成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及设计有效性得到落实的一种惯性思维。提升“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的有效性,要明确该目标的内涵;在设计上,要认清目标的主体,规范目标的表述。为有效地落实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和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问题递进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方法设计的有效性
以问题递进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感受、体验和理解,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体现数学思想方法,逐步递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过程意识,设计好问题的递进过程,使过程与结果并重。
2、认清“过程与方法”目标主体,实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明确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而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预先设定的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学生…”、 “调动学生…”等目标设计是教师要完成的任务,“学生经历…过程”、“学生进行…活动”等是进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学新课程标准》认为,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也就是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与意志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理性精神、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等,而这也正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内容的展现。
3、规范和把握“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涵
目标表述得是否清晰是教师对目标理解程度和把握程度的重要体现。准确界定能与“过程与方法”目标相匹配的行为动词,“领会、感受、了解、认识、激发”等动词是不符合要求的表述; “经历、观察、体验、回顾、参与”以及“设计、分析、发现、展示、交流、探索、探求、思考”等是符合要求的的表述。
现在许多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维度的理解有偏见,对其内涵有误解,弱化了其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必须全程参与、内心体验,才能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思维能力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
4、“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数学模型是现实生活的抽象,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密切相关,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因此,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过程与方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去的数学课程过分重视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新课程认为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通过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题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求实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情感。
5、“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策略
(1)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获得成功体验
课堂上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设计的问题情境应当尽可能是“阶梯”式的问题串,同时对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要学会“肢解”难点,在问题与问题之间加上几个小问题,减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梯度,让学生在预习问题的引导下自然达到一定的高度,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使他们有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并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带着愉悦、自信去体验成功,让学生的情感在问题中升华,让问题在情感中得以深化,激起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使良好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不竭动力。
(2)渗透探究反思交流,提升数学素养
探究要贯穿教学与学习的全过程,把探究渗透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和渗透探究。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曲折和乐趣,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
反思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过程,通过对不同解法的探讨,磨砺学生的反思意志,增强反思毅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合作精神。
探索反思交流,立足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了教育的实施观念,成为学生认识科学价值、理解科学过程和本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要求。
(3)深刻挖掘习题内涵,润物于无声处
数学教材中的许多例题、习题蕴含着丰富的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内容,课堂上要通过这些例题、习题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向外延伸。
把目标达成融化在问题呈现和新知探索中,逐步成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及设计有效性得到落实的一种惯性思维。提升“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的有效性,要明确该目标的内涵;在设计上,要认清目标的主体,规范目标的表述。为有效地落实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和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问题递进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方法设计的有效性
以问题递进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感受、体验和理解,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体现数学思想方法,逐步递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过程意识,设计好问题的递进过程,使过程与结果并重。
2、认清“过程与方法”目标主体,实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明确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而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预先设定的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学生…”、 “调动学生…”等目标设计是教师要完成的任务,“学生经历…过程”、“学生进行…活动”等是进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学新课程标准》认为,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也就是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与意志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理性精神、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等,而这也正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内容的展现。
3、规范和把握“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涵
目标表述得是否清晰是教师对目标理解程度和把握程度的重要体现。准确界定能与“过程与方法”目标相匹配的行为动词,“领会、感受、了解、认识、激发”等动词是不符合要求的表述; “经历、观察、体验、回顾、参与”以及“设计、分析、发现、展示、交流、探索、探求、思考”等是符合要求的的表述。
现在许多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维度的理解有偏见,对其内涵有误解,弱化了其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必须全程参与、内心体验,才能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思维能力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
4、“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数学模型是现实生活的抽象,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密切相关,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因此,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过程与方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去的数学课程过分重视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新课程认为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通过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题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求实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情感。
5、“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策略
(1)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获得成功体验
课堂上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设计的问题情境应当尽可能是“阶梯”式的问题串,同时对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要学会“肢解”难点,在问题与问题之间加上几个小问题,减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梯度,让学生在预习问题的引导下自然达到一定的高度,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使他们有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并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带着愉悦、自信去体验成功,让学生的情感在问题中升华,让问题在情感中得以深化,激起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使良好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不竭动力。
(2)渗透探究反思交流,提升数学素养
探究要贯穿教学与学习的全过程,把探究渗透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和渗透探究。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曲折和乐趣,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
反思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思。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过程,通过对不同解法的探讨,磨砺学生的反思意志,增强反思毅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合作精神。
探索反思交流,立足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了教育的实施观念,成为学生认识科学价值、理解科学过程和本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要求。
(3)深刻挖掘习题内涵,润物于无声处
数学教材中的许多例题、习题蕴含着丰富的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内容,课堂上要通过这些例题、习题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向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