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对青海“农民画及土族服饰”走进 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刘 娟

【机构】 (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青海 西宁)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开发和建设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利用地方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开发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角度,认识“青海农民画和土族服饰”独特的地方资源文化价值,寻求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农民画;土族服饰;地方课程;课程资源开发
  前言
  在当前视觉文化冲击的现实氛围中,人们对传统的美术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也就难以得到合理继承。因而导致优秀文化遗产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扬。当前,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尤其是美学艺术,却知之甚少。这直接导致了优秀民族文化遗产难以得到传承。青年学生对民族、家乡和国家的感情淡漠。一些人对素质教育的德智体美中的美育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方面。实际上,美术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的重要方面。在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同时,还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以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美化心灵、美化社会的能力。
  一、地方民族资源开发的意义
  地方的民族的艺术文化,是一笔宝贵财富,更是最贴近孩子原始心态的艺术教学的宝贵资源。美术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各地的民间美术形式和品类以及自然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而地方课程资源作为国家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可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应大力进行美术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开发研究,建立美术地方课程资源库,开设美术地方资源校本课程,创编本校补充开拓教材,并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主题活动”等不同的形式对美术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加强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为学生美术学习提供宽广的地方特色的创作资源;引导学生参与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增强对家乡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发展为家乡和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而农民画和民族服饰又是青海地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针对上述情况,挖掘民族民间传统美术文化的遗存,并将其拓展为可利用的美术教育资源,使地方民族文化局走向世界,是适时的并且是非常必要的。正像鲁迅所说“只有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课改的实施对恪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无疑是一种冲击。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方面还是在是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写和解读方面都给广大美术教师焕然一新的感觉,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新教材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是深得美术教师们的认可的。然而由于地域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不能尽善其用,新教材的实施利用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中出现的陌生资源对许多学生来说没有感同身受的体会。致使教学中的照本宣科,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作为美术教师,如何有效开发、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以弥补国家美术课程设计难以兼顾地方的特色,使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以引导学生走进当地民间艺术的殿堂,去感知、体验、保护、传承、弘扬民间美术特色文化,是我们每个美育老师的历史使命。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实际上是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在此方面,美术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那么,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这一追求已充分反映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关注学生学习经验。《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也强调,教材应尽量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深入的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通过整理地方传统农民画和土族服饰文化资源,能使学生逐步了解与接触、鉴赏与学习到民画和土族服饰这样的民族和民间艺术,将美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继承并弘扬本土美术文化 ,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能丰富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扩大学生信息源,拓宽学生的美术知识领域和艺术视野,使美术课堂教学本土化,生活化,社会化,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青海农民画和土族服饰——独具价值的课程资源
  青海地处西北高原,从昆仑山巅到祁连山脉,从江河源头到河湟谷地,在7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即可以看到麦浪滚滚、油菜花黄、果蔬飘香、遍野牛羊,还有盐田茫茫、枸杞红装,湖光山色、大漠无际令人神往。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民族文化、人文风情等都具有原生态的多样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的特点。在这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长河中,柳湾彩陶、喇家遗址、彩陶舞纹、西汉虎符、吐蕃古道、南北禅寺、藏传塔尔寺、东关清真寺等等见证了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融合、交流、激荡,这些青海文明进步的绚丽画卷。
  在我们的美术学习中更加应该展现,让学生接触、贴近他们,树立坚定的地方自信以及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使之成为建设新青海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人,是学校开展“认识青海、热爱青海、建设青海”的有效途径。青海有孕育中华文明的三江之源,有邈远幽静、贯通华夏文明的昆仑神话和王母传说。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以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书写了一部辉煌灿烂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神话传说、河湟“花儿”、格萨尔王传、热贡艺术、土族“安召”舞和“轮子秋”、回族“宴席曲”、撒拉族“骆驼戏”、藏族郭庄舞等享誉省内外。风韻万千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让人们梦绕魂牵。那么如此丰厚的地方资源,为何不在美术课堂中给学生留下追寻美、创造美的空间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一幅幅奇异绚丽的高原美景,都可以用农民画来表现。因此,通过对青海各地丰富的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整理和研究,使之更加系统和明晰。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整合,寻求适合学生美术教育的切入点,开发校本教材,拓展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让优秀的传统美术文化通过美术教学,得以传播、弘扬和传承。
  农民画与土族服饰展现的实践与探索的选材来源于民间文化,时代感强,可控操作性容易。散发着时代气息的青海省农民画起源于明清时期,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以汉藏文化为主而独具风格的现代民间绘画,是青藏高原传统民间艺术中一朵美丽奇葩。在湟中和大通两县现已形成了一定声势。80年代是湟中县农民画最为兴旺的时期。1988年3月,“湟中农民画”这些庄户人家的作品带着青藏高原的浓墨重彩、泥土芬芳和农家的淳朴大方登上了中国美术馆这一国家艺术殿堂。开创了青海本土地方美术的新篇章。青海农民画以高原农民淳朴憨厚的感情气质、浓郁的乡土气息、优美的绘画语言、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强有力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青海省的农民画以顽强的生命力滋长着。其中,湟中现代农民绘画已列入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88年,青海湟中县和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嘉兴秀洲等地被国家文化部社图司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14年3月,“我眼中的青海”农民画大讲堂以湟中、大通为试点开始。青海农民画融民族文化、地方文化、民间绘画技法、家具滶饰艺术为一体,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强烈的民族特点,广泛从民间刺绣、剪纸、服饰、建筑中汲取素材。作为结合地方资源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农民画的探索旨在通过学生对农民画和名族服饰的形式学习,在描绘乡土人情的过程中,既得到美的教育熏陶,又提高美术实践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农民画作为一种能够“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喜爱。立足本土,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家乡及家乡文化,增强自信。
  土族是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互助县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乡”、“彩虹的故乡”。千百年来,土族人带着谜一般的身世,居住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同仁等地,形成了一道丰姿绰约的文化景观。经历了时光磨砺,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土族人民在服饰上已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可无论是哪一个地区的土族服饰,基本特征一致,这是土族人民对美的独特理解,更是一种渗透骨髓的文化密码。她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改变。少数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服饰中积淀着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习俗的、宗教的等等多种内涵。土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民族,土族服饰色彩鲜艳,款式别致,至今都还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每当到了喜庆的节日,能歌善舞的土族青年男女,都会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那样的场景就好像彩虹落到了土家的庄院,落到土乡的山间。衣服花袖的红、绿、黑、黄、白五种颜色,鲜艳夺目,美观大方,俗称五彩袖,也叫七彩袖。土族人的民间刺绣工艺图案讲究,花草鸟兽,美观大方,朴素耐久。通常有“五瓣梅”、“石榴花”、“云纹花”、“寒雀探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等。精美的刺绣是土族妇女的创造,也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标志。土族服饰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具有艳丽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神奇而美丽的互助土族之乡,因山奇水秀、景观众多、风景独特而成为中国大西北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今天的土族服饰,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很大的变化,有的服饰艺术业已消失,有的服饰经过推陈出新,重放光彩。那么,这么具有魅力的文化遗产怎能不渗透到本地的美术教学中呢?比如说七彩袖上红色代表太阳,太阳是万物之源,象征森林和草原的绿色,象征大地的黑色,象征丰收的黄色,那么袖口白色象征纯洁、善良。在全国积极创建文化大省的背景下,本课题的研究使美术教学凸现地方特色,对于促进学生了解青海的民俗风情,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开发与利用:实现地域文化转变为地方课程资源的策略
  对于“农民画及土族服饰”走进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探索,如何才能落实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文化进课堂”?如何使学生体验到优秀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与创造力,同时达到发展优秀本土文化的目的呢?这正是我们课题组所期待解决的。我们应该建立一套与课改理念要求相协调的、发展性的初中美术课程资源体系,以此促进学科教学的科学发展和规范化的有效落实。研究开发青海地方农民画和土族服饰美术资源,拓展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使美术知识构建与校本、乡土文化有机结合;探讨开发地方资源的美术教学的结构、形式、设计与实施原则等。通过对地方传统艺术文化——青海农民画及土族服饰的研究实践使学生了解青海的地理地貌和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况,能够主动关心了解家乡的发展,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感。通过吸收地方传统文化为补充教材,使学生把美术的知识、技能与生活联系起来,成为能审美和创造美的有为社会服务能力的人;通过教育渠道,传承、延续与发展农民画及民族服饰等乡土文化。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难逢的机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形成课程特色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师教学研究时必须自己去开发、编写、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教师自己参与科研、进行科研的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课题采用以行动研究为主,以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为辅的方法进行研究。
  1、搜集资料调查全面了解农民画和土族服饰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她们的风格特征、历史、现状及预测未来发展。
  2、研究农民画和土族服饰的基础知识、艺术特点、创作方法,研究并找到与学生学习兴趣相契合的切入点,将其引入中学课堂。创编极具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并逐步完善校本教材。 探索极具乡土亲情的美术课堂。
  3、以主体性、实践性、开放性、过程性原则研究、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学习方式,研究用农民画和土族服饰的学习及表现丰富校园文化,传承地方文化。
  课题研究的过程:了解乡情,对青海传统美术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挖掘,并进行分析、归类整理;建立有关农民画和土族服饰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库。储备丰富典型的乡土课程资源是打造乡土美术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会尽可能多收看有关介绍青海地方资源的电视专题节目,广泛浏览各大网站,关注报刊杂志刊登的有关信息,及时储备这些信息。在重视亲自收集、亲自记录的同时,利用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还发动学生在外出游玩、走亲访友时,以摄影、访问等形式开展收集有关民风民俗、名人趣事、哲理诗词歌谣等资源。大量的收集地方文化图片及影像资料,经过分析处理后的图片、案例或实物,对于以后我们系统地编写乡土美术校本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并实现组内资源共享。对其他学科有借鉴价值的共用性资源,我们积极分享。精挑细选,巧用巧引编写美术校本教材,拓展学生学习美术的时空。课堂是学生学习美术的主阵地,也应是与乡土资源整合的最自然和谐的平台。通过对教材和乡土资源的重组和改编,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家乡的一草一木,触摸家乡的人文景观,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我们以整合的意识审视教材,挖掘教材,进行富有成效的尝试与探索。在美术教学中如能用好乡土素材,就可以设计出更加丰富、更具个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乡土美术课程。比如从各种各样的图案世界里走进了家乡的美术视角,在被土族文化深深折服的同时,印象也会更深刻。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的地方课程资源的教学案例还有很多。在教学中,美术组的教师经常根据课堂及教材的需要,合理地利用乡土资源,与教材进行整合,注入新鲜内容,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课程,能够缩短课程与学生的距离,不但有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有助于学生确立生活信念和获得发展的动力。同时,提供近距离的学习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美术的乐趣,从而促进美术素养的提升。综合实践,在特色活动中传承文化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美术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增加学生学美术的实践机会,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厚美术素养。乡土资源文化,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传统特色,是当地精神文化之“根”,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无疑是丰富学生美术知识和经验世界,培育“精神故园”的有效之途。挖掘身边以农民画和土族服饰为主的“乡土”资源,为编写一本更亲切的地方美术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做最好的补充。开发的教材采用多种形式:1、课本教材;2、活页材料;3、文字资料;4、画册资料;5、专题集录。其中以创编教材为主,希望能分四个学段编排第一本美术校本教材综合本,里面含两个年级使用的不同内容。每学段教材有两个以上学习内容。教材编排参考国家新课程标准和国家统一教材,力求做到实用中求规范。在“乡土风光”中领略家乡的美丽可爱。
  我们以课程开发的眼光审视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村一地,把他们变成有生命力的文字与图画,引导学生搜集家乡图片,寻找文化根基,让乡土文化如血液般融进孩子们的生命活动,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我们引导学生聚焦昆仑山,设计主题为《家乡的山》的校本课,整理有关昆仑山山貌地势的一系列影像图片,既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又拥有神秘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河湖风光,走进昆仑山之所以成为万山之宗的文化底蕴,进而走进俊伟的青海群山,使得学生用画笔表现“山外有山”。这样的学习内容极具亲和力,可以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再比如青海是野生植物的王国、野生动物的天堂,我们可以设计《野生动物的天堂》的课程,以黑颈鹤、斑头雁、藏羚羊、雪豹等的出现为基础,以农民画为载体,进行以家乡特有动物为主题的绘画表现。基于家乡风光与课程适宜整合的特点,促使我们对青海山水景观的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创编。在“民风民俗”中感受淳朴的乡土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变迁,各种新兴娱乐节目的增多,传统的艺术形式正在被人们所遗忘,甚至消失。家乡除了看得见的自然山水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文化积淀可以进入地方美术课程的农民画资源中。像花儿会、耍社火、踩高跷表演、节日的新装、花馍馍制作艺术,“格萨尔王”“西王母”等民间故事比如,以土族传统服饰介绍为主的《彩虹的故乡》主题课程,可以贯穿纹样设计,服饰搭配,将“跳於菟”、“纳顿”等传统节日表现在画面及设计制作中。以有趣的习俗作为学生课内外学习的资源,独具风味。汇集民风民俗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可以徜徉在乡土文化的怀抱中,增强地方自信,快乐成长!在“手工技艺”中感悟文化的传承青海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较完整的古代建筑,房屋建筑上的窗花雕刻、雕梁画栋、合抱的圆柱、木雕构件、根雕、木刻工艺品、遗留下来的古家具、塔尔寺、瞿坛寺中的壁画,都是难得一见的民间工艺品。有着许多像剪纸、盘绣、做“花馍”等传统手工项目和堆绣、酥油花等特色技术,它们都可以作为资源素材出现在美术学习中。只有积极挖掘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资源,才能建设出有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
  小结:我们聚焦“乡土”,以课程开发的高度去探索一系列的方法与途径,师生合作,搜集、整理、撰写、设计,编辑美术校本教材,这样的美术学习材料既可作为课堂学习的教材,也可成为课外鉴赏的补充,它们是那样淳朴自然,贴近生活,可亲可爱,而且使用起来应该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初步实现中小学美术学科与乡土资源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容中逵.论当代我国新教材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问题[J].教育丛论,2004,(5):34-37
  [2]郭元详.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知识观的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5(2)
  [3]中国农民画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