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利用语法知识促进语文学习
【作者】 王爱华
【机构】 福建省宁化六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针对语法教学日益淡化的现状,本文论述了语法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分析了语法知识的考查题型及考核内容,提出了语文教学中要选择学习的语法内容。本文对于促进中学语文语法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语法知识、学习、必要性、考查方式、内容选择
现在,中学语法教学已淡化到近乎取消。初中教材只是将语法知识穿插在单元后的知识短文中,缺乏系统性,布置零乱,蜻蜓点水。而高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的内容更是无影无踪。由于各种原因,轻视语法教学的现象日趋严重,语法教学几乎被打入冷宫。那么,语法果真不再重要,不需要学习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一、语法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1、语法是基础,只有根深才能叶茂
语文是基础学科,而语法是语文的基础,是入门之学。语文又是工具性学科,而语法是打开语文的钥匙。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就是是否正确,而“对不对”的问题正是语法研究的任务。语法就管是否正确,语法就是语言的法规规律,它贯穿于听说读写的系列过程中。因此,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不可废弃。正如数学学习一样,让学生掌握了“2+3=3+2”这样的感性知识,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掌握“a+b=b+a”这样的理性知识,以便他们用这样的理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举一反三。在这里,学生显然不是先学“a+b=b+a”才去学“2+3=3+2”的,然而,我们能否认学生掌握“a+b=b+a”这样的理性知识,对他们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吗?显然不能。事实上,在语感培养,阅读理解,作文及口语交际中,语法知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语法学习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语文学习中,特强调语感的培养及形成。事实告诉我们:语感具有经验性,人们在接触运用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对其内容形式有某种经验性的认识(如,什么样的组合搭配符合规范),然后凭这种经验性的认识去快速感知语言信息,判断用语是否恰当精妙。要领悟到判断,头脑中须有一个“参照标准”,而语法思维是形成这个“标准”的必要手段。一个养成语法思维习惯,语法功底较好的人,对一个用语的结构特点及是否规范等能很快作出判断,而一般人未必能这样。比如,对一个有隐性语病的用语,有语法习惯的人能很快觉察其语病,而一般人可能反应迟钝甚至浑然不觉;对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有语法思维习惯的人能自觉地从结构入手,抓住要点,对其进行感知领悟,而没有语法思维习惯的人可能对其无从下手。在这里,可以看到语感对语法的依赖而不是相反。可见,教给学生一些语法知识,对其培养语感是十分必要的。
3、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读写能力可谓是语文学习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不少人认为语法对培养读写能力作用不大,根据是:没有谁是先学好语法再学习语言的,作家不是先学好语法再写出作品的,曹雪芹没学过语法却写出了《红楼梦》,其他许多作家也是这样。从表面上看,确是如此,但实质不是这样。感性——理性——感性是任何学习都要遵守的规律。也就是先在感性材料中学习,获得理性知识,然后从感性知识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然后用理性知识指导学习新知识,指导理解感性材料,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作家虽没学过语法,但他们对语言有与众不同的敏感与悟性,凭他们的敏感与悟性,他们在感悟语言的学习中,很好地掌握了运用语言的规则,熟知怎样搭配不当,怎样使用精妙,怎样使用不好等,掌握了这样一些东西,不算是学好了语法吗?当然,他们未必熟知语法的一套名词术语,但因为他们掌握了语言运用的规则,就不能说他们没学过语法。一个真正不懂语言规则的人,不按语言规则去造词造句的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成为作家的。
二、语法知识的考查题型及考核内容分析
在考试中,语法知识主要通过以下题型来考查:
1、 修改病句。
a.主干成分是否残缺;b、主干成分搭配是否恰当;c、根据例句仿造新句:d、选近义词填空等等。
2、阅读。
学生的阅读是个老大难问题,甚至谈虎色变,学生阅读题得分常常不高。
其实,阅读也离不开语法知识。如归纳段意,学生感到难度很大,实际上利用语法知识就简单了。选一个主谓句,让这一段描写的对象作为主语,然后追问怎样,谓语就出来了,这就是段意。还可将主谓句变为偏正句。举例说明,如赞美的对象是“白杨树”, “白杨树”怎么样----“不平凡”,合成为主谓句:白杨树不平凡;变为偏正句:不平凡的白杨树,两种形式表意相同。当然这只不过是归纳段意的一种简便易学的方法。
在文言文阅读中,有较扎实的语法功底的话,对判断分析文言词语活用现象及其规律,判断文言倒装句式类型是很有帮助的,意思的理解又可促进对文言阅读语段的理解。
3、 写作。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餐桌上的两大主菜,比重越来越大,在写作中就更能显出语法知识的“能耐”,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语气是否正确等等。例如,在接触了大量感性材料中知道了一般没有也不允许有“不桌子”“不教室”之类的说法,若能及时归纳出“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等规律性知识,便可用这样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去指导学习运用,规范自己的说话和作文,判断自己及别人用法的正误。
三、语法知识学习内容的选择
当然,语法知识很抽象,又很系统严谨,加之术语又多变,搞不好便是“猴子累死掉,把戏不好看”,徒劳而无功,因此要重视选择。
1、选择最基本的语法内容。
先让学生了解掌握语法知识的概况,不要求细,只是系统的网络式的粗线条的掌握。如汉语名、动、形等十二类词的判断,词的五种最基本的组合方式,并由此而导出语素与语素的组合,句子成分与句子成分的组合,其关系基本一致,掌握了这点,就相当(下转第35页)(上接第38页)于掌握了“通项公式”,能用规律来驾驭语句结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2、选择最实用的语法知识。
大致有实词的搭配,虚词的使用,句子的结构,语序的安排,句式的变换,句子的衔接和几种常见的特殊句式,修改病句等。以上语法知识常直接或间接体现于考题中。如辨别句子正误“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利用语法知识找出主干“效率有了改进”便能迅速发现这是主宾搭配不当的病句。
3、选择学生最易出错的语法现象。
要利用好身边错误的典型,进行分析,学生容易接受掌握。如结构混乱,语序不当,实词搭配不当,虚词用错,句意不清楚等等,主要传授规范的语法格式,及时纠正错误,分析原因,提高辨别语言正误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须规范化,不规范就是病句。
4、 选择有利于培养运用语法良好习惯的训练内容。
读书百遍,不如一练。吕叔湘先生说:“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这不仅有利于他的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他的智力的开发。”这强调的就是让学生在练中悟道。选择有效的训练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法的能力,逐步使学生养成自觉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
我们说,当年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多的时候,学生语文能力并不差,如今,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少了,甚至没有了,学生语文能力也不见得强多了。语法学习虽然有其难度和抽象性,但它在语文学习运用中,有时确实有事半功倍之功,立竿见影之效,有些内容,运用语法知识,很快可迎刃而解,这不能不说它的神奇。
总之,把语法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是高明之举。功夫应下在平时,要想成绩好,平日时间找,关键时刻才不烦恼。
参考文献:
1. 刘淑媛.语法知识是语文教学的有力抓手[J].中国民族教育.2008(01);
2. 李晓航.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D].渤海大学.2014、06、01;
3. 陈曰怀清.汉语语法和词汇教学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5(05);
4. 冯俊婷.淡化高中语法教学之弊端及对策[D].信阳师范学院.2014、04、01;
5. 张志刚.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微[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8);
6. 陈玉霞.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意义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
7. 周芙蓉.对初中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的反思及应对措施[D].华中师范大学.2006、11、01.
关键词:语法知识、学习、必要性、考查方式、内容选择
现在,中学语法教学已淡化到近乎取消。初中教材只是将语法知识穿插在单元后的知识短文中,缺乏系统性,布置零乱,蜻蜓点水。而高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的内容更是无影无踪。由于各种原因,轻视语法教学的现象日趋严重,语法教学几乎被打入冷宫。那么,语法果真不再重要,不需要学习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一、语法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1、语法是基础,只有根深才能叶茂
语文是基础学科,而语法是语文的基础,是入门之学。语文又是工具性学科,而语法是打开语文的钥匙。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就是是否正确,而“对不对”的问题正是语法研究的任务。语法就管是否正确,语法就是语言的法规规律,它贯穿于听说读写的系列过程中。因此,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不可废弃。正如数学学习一样,让学生掌握了“2+3=3+2”这样的感性知识,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掌握“a+b=b+a”这样的理性知识,以便他们用这样的理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举一反三。在这里,学生显然不是先学“a+b=b+a”才去学“2+3=3+2”的,然而,我们能否认学生掌握“a+b=b+a”这样的理性知识,对他们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吗?显然不能。事实上,在语感培养,阅读理解,作文及口语交际中,语法知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语法学习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语文学习中,特强调语感的培养及形成。事实告诉我们:语感具有经验性,人们在接触运用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对其内容形式有某种经验性的认识(如,什么样的组合搭配符合规范),然后凭这种经验性的认识去快速感知语言信息,判断用语是否恰当精妙。要领悟到判断,头脑中须有一个“参照标准”,而语法思维是形成这个“标准”的必要手段。一个养成语法思维习惯,语法功底较好的人,对一个用语的结构特点及是否规范等能很快作出判断,而一般人未必能这样。比如,对一个有隐性语病的用语,有语法习惯的人能很快觉察其语病,而一般人可能反应迟钝甚至浑然不觉;对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有语法思维习惯的人能自觉地从结构入手,抓住要点,对其进行感知领悟,而没有语法思维习惯的人可能对其无从下手。在这里,可以看到语感对语法的依赖而不是相反。可见,教给学生一些语法知识,对其培养语感是十分必要的。
3、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读写能力可谓是语文学习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不少人认为语法对培养读写能力作用不大,根据是:没有谁是先学好语法再学习语言的,作家不是先学好语法再写出作品的,曹雪芹没学过语法却写出了《红楼梦》,其他许多作家也是这样。从表面上看,确是如此,但实质不是这样。感性——理性——感性是任何学习都要遵守的规律。也就是先在感性材料中学习,获得理性知识,然后从感性知识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然后用理性知识指导学习新知识,指导理解感性材料,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作家虽没学过语法,但他们对语言有与众不同的敏感与悟性,凭他们的敏感与悟性,他们在感悟语言的学习中,很好地掌握了运用语言的规则,熟知怎样搭配不当,怎样使用精妙,怎样使用不好等,掌握了这样一些东西,不算是学好了语法吗?当然,他们未必熟知语法的一套名词术语,但因为他们掌握了语言运用的规则,就不能说他们没学过语法。一个真正不懂语言规则的人,不按语言规则去造词造句的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成为作家的。
二、语法知识的考查题型及考核内容分析
在考试中,语法知识主要通过以下题型来考查:
1、 修改病句。
a.主干成分是否残缺;b、主干成分搭配是否恰当;c、根据例句仿造新句:d、选近义词填空等等。
2、阅读。
学生的阅读是个老大难问题,甚至谈虎色变,学生阅读题得分常常不高。
其实,阅读也离不开语法知识。如归纳段意,学生感到难度很大,实际上利用语法知识就简单了。选一个主谓句,让这一段描写的对象作为主语,然后追问怎样,谓语就出来了,这就是段意。还可将主谓句变为偏正句。举例说明,如赞美的对象是“白杨树”, “白杨树”怎么样----“不平凡”,合成为主谓句:白杨树不平凡;变为偏正句:不平凡的白杨树,两种形式表意相同。当然这只不过是归纳段意的一种简便易学的方法。
在文言文阅读中,有较扎实的语法功底的话,对判断分析文言词语活用现象及其规律,判断文言倒装句式类型是很有帮助的,意思的理解又可促进对文言阅读语段的理解。
3、 写作。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餐桌上的两大主菜,比重越来越大,在写作中就更能显出语法知识的“能耐”,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语气是否正确等等。例如,在接触了大量感性材料中知道了一般没有也不允许有“不桌子”“不教室”之类的说法,若能及时归纳出“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等规律性知识,便可用这样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去指导学习运用,规范自己的说话和作文,判断自己及别人用法的正误。
三、语法知识学习内容的选择
当然,语法知识很抽象,又很系统严谨,加之术语又多变,搞不好便是“猴子累死掉,把戏不好看”,徒劳而无功,因此要重视选择。
1、选择最基本的语法内容。
先让学生了解掌握语法知识的概况,不要求细,只是系统的网络式的粗线条的掌握。如汉语名、动、形等十二类词的判断,词的五种最基本的组合方式,并由此而导出语素与语素的组合,句子成分与句子成分的组合,其关系基本一致,掌握了这点,就相当(下转第35页)(上接第38页)于掌握了“通项公式”,能用规律来驾驭语句结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2、选择最实用的语法知识。
大致有实词的搭配,虚词的使用,句子的结构,语序的安排,句式的变换,句子的衔接和几种常见的特殊句式,修改病句等。以上语法知识常直接或间接体现于考题中。如辨别句子正误“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利用语法知识找出主干“效率有了改进”便能迅速发现这是主宾搭配不当的病句。
3、选择学生最易出错的语法现象。
要利用好身边错误的典型,进行分析,学生容易接受掌握。如结构混乱,语序不当,实词搭配不当,虚词用错,句意不清楚等等,主要传授规范的语法格式,及时纠正错误,分析原因,提高辨别语言正误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须规范化,不规范就是病句。
4、 选择有利于培养运用语法良好习惯的训练内容。
读书百遍,不如一练。吕叔湘先生说:“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这不仅有利于他的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他的智力的开发。”这强调的就是让学生在练中悟道。选择有效的训练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法的能力,逐步使学生养成自觉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
我们说,当年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多的时候,学生语文能力并不差,如今,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少了,甚至没有了,学生语文能力也不见得强多了。语法学习虽然有其难度和抽象性,但它在语文学习运用中,有时确实有事半功倍之功,立竿见影之效,有些内容,运用语法知识,很快可迎刃而解,这不能不说它的神奇。
总之,把语法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是高明之举。功夫应下在平时,要想成绩好,平日时间找,关键时刻才不烦恼。
参考文献:
1. 刘淑媛.语法知识是语文教学的有力抓手[J].中国民族教育.2008(01);
2. 李晓航.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D].渤海大学.2014、06、01;
3. 陈曰怀清.汉语语法和词汇教学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5(05);
4. 冯俊婷.淡化高中语法教学之弊端及对策[D].信阳师范学院.2014、04、01;
5. 张志刚.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微[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8);
6. 陈玉霞.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意义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
7. 周芙蓉.对初中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的反思及应对措施[D].华中师范大学.200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