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成果导向教育”中的“通识课”课程设计

【作者】 郝春生

【机构】 黑龙江职业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是由Spady率先提出的,九十年代初在美国兴起,近年来在我国高等院校推广和应用。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设计四类通识课程:通识特色课、通识核心课、通识基础课、通识跨域课。这是学校优化课程结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成果导向 通识课 课程设计
  “通识课”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选修的课程。“通识课”承担的任务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提高思想道德品质、思考与判断能力、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能力;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等。在“成果导向教育”中科学地进行“通识课”课程设计,是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
  一、“通识课”课程设计的依据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是由Spady率先提出的,九十年代初在美国兴起,近年来在我国高等院校得以推广和应用。“成果导向”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为依据反向进行教学设计,正向进行教学实施”。学生学习的“成果”体现为学生最终所获得的核心能力,学生的核心能力分为两种:“专业核心能力”和“通识核心能力”。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由专业课承担,“通识核心能力”的培养由通识课承担。所以通识课课程设计的依据是学生的“通识核心能力”,学校要根据培养学生“通识核心能力”的需要来规划通识课程。
  二、通识核心能力设计
  “通识核心能力”设计的依据是学生就业、个人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据此设计七种学生最终应具备的“通识核心能力”,即认识力、协作力、学习力、责任力、执行力、专业力、发展力,具体表述为:
  1.认识分析(认识力)
  (1)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具备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
  2.沟通整合(协作力)
  (1)具备有效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2)具备跨界整合的基本能力。
  3.学习创新(学习力) 
  (1)具有持续学习及独立思考能力。
  (2)具有创意、创新或创作的基本能力。
  4.责任关怀(责任力) 
  (1)具备承担责任、关怀社会的能力。
  (2)具备人文、艺术、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素养。
  5.问题解决(执行力)
  (1)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
  (2)具备运用知识、技能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6.专业技能(专业力) 
  (1)具备专业所需的语言表达、数学运算和计算机办公等基本技能。
  (2)具备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或常用学习工具的基本能力。
  7.职业素养(发展力) 
  (1)具备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
  (2)具有适应变迁的能力。
  三、“通识课”课程设计与选课方法
  根据“通识核心能力”,设计以下四类“通识课”课程。
  1、通识特色课
  通识特色课包括军事技能训练、 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劳动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
  通识特色课为必修课。 
  2、通识核心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体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办公自动化、国学、口才训练、应用文写作。               
  通识核心课为必修课。 
  3、通识基础课
  语文阅读与表达、实用英语、 实用数学、实用化学、实用物理、职业生涯规划。
  通识基础课为各专业统一选修课,各专业根据需要进行统一选修。
  4、通识跨域课
  通识跨域课分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人文艺术类。实行跨领域限制选课和自由选课。理科学生限制选修两门人文艺术类课程,文科学生限制选修两门自然科学类课程,文、理科学生再自由选修两门课程。
   (1)自然科学类课程
  科技长廊、科技与生活、大数据揭秘、信息技术与现代社会、数学建模、化学与生活、个人网站建设、玩转PS、动漫设计、多媒体技术、模型制作、神奇的3D打印、UFO探索、营养与健康、旅游地理、中医养生、宠物养护、鱼类观赏、形体训练、瑜伽。
  (2)社会科学类课程
  哲学与人生、儒家思想、成功学、法律法规、中外重大历史事件、中外重要民间节日、中外名胜。生活与美学、生活心理学、市场营销、商务谈判、职场礼仪、公关艺术、历代经济名人、投资与理财、网络营销技术、网店运营管理、证券与股票、室内装璜设计、舌尖上的中国。
  (3)人文艺术类课程
  中外名著欣赏、希腊神话、唐诗鉴赏、宋词鉴赏、明清小说鉴赏、影视鉴赏、流行音乐、舞蹈艺术、书法艺术、摄影艺术、素描基础、酒文化、中国茶文化、国学智慧、上下五千年、黑龙江省风土人情、话剧表演、插花艺术、服装艺术、美容与化妆。
  目前,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重视大学生勤奋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善于思辨、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品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质,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发展不应是模式化的、千篇一律的。通识课的开设既满足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又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通识课”课程设计,对优化课程结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坤崇.大学课程发展与学习成效评量[M].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
  反向设计:以最终目标(最终学习成果或顶峰成果)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课程与教学设计从最终学习成果(顶峰成果)反向设计,以确定所有迈向高峰成果的教学的适切性。教学的出发点不是教师想要教什么,而是要达成高峰成果需要什么。反向设计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从学生期望达成的高峰成果来反推,不断增加课程难度来引导学生达成高峰成果;二是应聚焦于重要、基础、核心和高峰的成果,排除不太必要的课程或以更重要的课程取代,才能有效协助学生成功学习。
  确定学习成果。最终学习成果(顶峰成果)既是OBE的终点,也是其起点。学习成果应该可清楚表述和可直接或间接测评,因此往往要将其转换成绩效指标。
  按照“内外需求→反向设计→正向实施”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应聚集于学生在整个学习历程结束后能真正拥有的能力。
  以学生最终学习成果为依据,按反向原则推导学生核心能力,按照学生核心能力的需要开展课程设计,统整课程结构和体系,开发专业课程大纲。落实“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按课程特点实行学做一体教学。
  学生核心能力:
  1.沟通整合(协作力)(内涵: 具备有效沟通、团队协作、跨界整合的能力)
  2.学习创新(学习力) (内涵: 具备学会学习、信息处理、创新创作的能力)
  3.责任关怀(责任力) (内涵: 具备责任承担、社会关怀、人文涵养的能力)
  4.问题解决(执行力) (内涵: 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专业技能(专业力) (内涵: 具备掌握技术、运用技能、岗位管理的能力)
  6.职业素养(发展力) (内涵: 具备遵守规范、忠诚职业、适应变迁的能力)
  组:
  构建课程体系。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构建对达成学习成果尤为重要。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能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来支撑,换句话说,课程体系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结构有确定的贡献。课程体系与能力结构的这种映射关系,要求学生完成课程体系的学习后就能具备预期的能力结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