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用第二只眼看图形教学 把握教材的隐性内容

【作者】 黄 娟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上帝给人创造了两只眼睛是大有用意的,一只眼睛让我们看"看得见"的东西,即显性的东西,另一只眼睛让我们看"看不见"的东西,即隐性的东西。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显性的东西是我们能够把握的,如知识点、能力培养等,同时也有很多隐性的东西往往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如新课程的理念、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的思想方法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把握教材的时候,用好另一之眼睛,深入钻研,去发现教材所隐含的内在的东西,理解编者的良苦用心,用足用活教材,让简约的教材精彩起来,让有限的课堂切实提高效率。
        一、不可忽略的新课程理念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有趣的图形》,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一节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是什么形状?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说交通标志的表面形状和生活中见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我曾听过的两位老师在处理这个练习时,都是只让学生自己观察了一下这些标志,然后简单的说了说它们的外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接着就进入了老师自己编制的题目中去练习了。在我看来,编者在此处提供的这一组素材,除了体现"生活中的数学"这一新课程理念以外,还包含了丰富的数学信息:不仅标志的外形是我们新学的基本图形,标志表面所画的图案中还隐含着很多的基本图形,如人头是圆形,字母P的中间是一个长方形等等,编者的良苦用心在这里显而易见:"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学生在较复杂的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的老师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挖掘素材中隐含的数学信息,指导学生充分的观察,充分的说,而不是不经意的"说一说",也许新课程理念就在这不经意中被我们忽略了。
        二、不可忽视的知识间内在联系
        北师大版第五册《认识图形》,在"认识角"这节内容,教材从"生活中我们经常看的的各种角入课,画出了剪刀、时钟、红领巾这三种物品,目的是让学生从常见物品中感受到角的存在,为进而抽象出角、认识角作准备,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有人认为,既然是从生活中举例,那还不多啊,于是就列出了闹钟、国旗、红领巾、五角星等多种图案来供学生观察和感受。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开发、创造、充实了教材,在我看来却是未理会教材的编排目的,编者在此出示的看似三个不相干的物品,其实隐含的却是角的三种不同类型,即锐角、直角和钝角,让学生初次接触角就有一个"类"的思想,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和角的分类打下了隐性的基础,这就是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就随意的增减教材,美其名曰是开发和创造教材,但是,正如练字要"出格"必须先"入格"一样,任何对教材的开发、重组和创造,都必须以尊重和理解教材为前提。
        为此我谈谈我对整体把握教材的理解
        (1)从内容目标领域名词变化中解读教材
        比如:从"几何"转变为"空间和图形"。我们以前侧重于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几何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现在我们在钻研教材的时候,除了认识、感受、学习方法等,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建立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比如我们在进行圆柱、圆锥的复习时就注意了重心转移,从只关注计算到关注观念、能力、计算并重。
        (2)另外要体现过程文化,从生活多样化到数学一般化
        比如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到"平面图形的周长"到"周长",从"米和厘米的认识"到"长度单位"等等。在以前的教材中,这块内容课题名是"米和厘米的认识",人教社的课标教材中这块内容的课题名是"长度单位",初看没有什么变化,但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教材编排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原来的教材上主要就是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会用米和厘米进行测量,强调认识千米、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教学后学生在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一味追求用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对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解决策略的选择能力较弱。现在我们认为,生活中长度单位是多样的,一拃、一块橡皮、一个手掌的宽等等都可以作为长度单位来使用,这些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只不过利用这些单位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些不便,需要统一。比如在让学生表示课桌有多长的活动中,感受到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物体为标准来表示,体会在生活中单位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认识国际长度单位之前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让学生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长度得到一些模糊的不同的数据;从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来比较分析,产生认知冲突,创造出统一的长度单位,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学习用尺测量,从而学会清晰的描述物体的长度,解决问题。
        一句"用教材教"饱含了编排内容的深刻内涵和编者的殷切期望。随着课改的深入,随着对教材一遍一遍的研读,让我越来越不敢轻举妄动了,因为通过反复的听课、授课和反思,让我更加明确:教材的编排凝聚着多位专家的心血,我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既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灵活的处理教材,又要准确的把握教材,尤其是要把握住教材隐性的内容。只有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可以对教材进行研究、开发、重组和超越,否则就会"貌合而神离",甚至"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