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怎样激发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活力
【作者】 刘占元
【机构】 新疆巴州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信息和事实材料。并利用一切能为我们教学所用的手段,如网络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及国际上的最新科技信息动态,从而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探究内容由书本知识向社会事件延伸,并把探究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而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这种探究动力长久的保持下去。
关键词:事实材料 优美的品德 环境计划
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
一、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目前,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都很快,许多高新技术如通信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纳米技术等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已经来到,随着信息量的日益增多,教师不只要教学生知道过去,尤其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关心并认清明天。
当然当我们在大谈如何利用信息激发学生探究活力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好信息让学生在平时教学中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智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还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的形成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能完成的,我们应把它跟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教学资源、社会事件,抓住一切时机进行教育,让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去领悟。例如笔者通过一段资料“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联合发表的《2000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前耗光。”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好好利用、节约能源的重要性,笔者从他们脸上看到了担忧,这则信息引出了他们很多的感慨,由此他们发出了发自内心的 “我们应为子孙后代节约能源”的感叹。这种教育方法比纯粹的说教有效得多,他们将忘不了这些数据,这段资料将伴随他们走上社会。这样的探究式教学能充分发扬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不仅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拥有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获得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到物理带来的无穷乐趣。在当前马上要使用新的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减负”的新形势下,将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及课外教学中,大有益处,势在必行。
因此教师在平时除了悉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外,还应时时注意物理科学的新动向,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信息和事实材料。并利用一切能为我们教学所用的手段,如网络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及国际上的最新科技信息动态,从而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学习“磁现象的应用”时,笔者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建成情况,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课后他们还不断向笔者提出问题,这时笔者灵机一动,没有马上给出他们所想要的答案,而是趁势引导他们,教他们通过哪些方法、通过哪些途径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还做出一个决定,让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写一篇有关磁悬浮列车的小论文,两个星期后,大部分学生交上了他的作品,笔者对他们所写的每篇论文都作了肯定,还评出了各种的奖,过后笔者发觉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变得更浓了。
从这个学期开始,笔者又每天上午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出一道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的知识竟答题,下午从学生交来的答案中取一份好的反馈给所有同学,并计划将其整理成册。另外,笔者还计划让学生利用国庆节及春节休息时间,学会上网查找资料。利用学校每周两节的微机课加以检验和加强。在信息获取的渠道上,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容量,迅速便捷,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等文字媒体,使学生了解社会,贴近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作用,鼓励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变虚为实、化远为近、促静为动,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刺激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探究的欲望。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维最活跃是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笔者这样把知识和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新一轮学习,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最浓烈状态。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把探究内容由书本知识向社会事件延伸,并把探究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
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而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这种探究动力长久的保持下去。
在学习初二《摩擦力》内容时,笔者首先请一个同学从一个小口罐里试着用筷子夹出一乒乓球,当这位同学急的满头大汗也夹不出来时,其他同学在下面都跃跃欲试,趁势笔者再点上两位同学先后“上场表演”,结果还是一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在此插播一段《猫和老鼠》里的经典片段:猫被老鼠减去了脚指甲,结果在光滑的冰面上连站都站不稳),顺理成章地引入本堂课的课题《摩擦力》。
综上所述,明白了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各种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关键词:事实材料 优美的品德 环境计划
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
一、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目前,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都很快,许多高新技术如通信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纳米技术等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已经来到,随着信息量的日益增多,教师不只要教学生知道过去,尤其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关心并认清明天。
当然当我们在大谈如何利用信息激发学生探究活力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好信息让学生在平时教学中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智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还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的形成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能完成的,我们应把它跟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教学资源、社会事件,抓住一切时机进行教育,让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去领悟。例如笔者通过一段资料“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联合发表的《2000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前耗光。”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好好利用、节约能源的重要性,笔者从他们脸上看到了担忧,这则信息引出了他们很多的感慨,由此他们发出了发自内心的 “我们应为子孙后代节约能源”的感叹。这种教育方法比纯粹的说教有效得多,他们将忘不了这些数据,这段资料将伴随他们走上社会。这样的探究式教学能充分发扬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不仅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拥有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获得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到物理带来的无穷乐趣。在当前马上要使用新的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减负”的新形势下,将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及课外教学中,大有益处,势在必行。
因此教师在平时除了悉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外,还应时时注意物理科学的新动向,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信息和事实材料。并利用一切能为我们教学所用的手段,如网络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及国际上的最新科技信息动态,从而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学习“磁现象的应用”时,笔者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建成情况,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课后他们还不断向笔者提出问题,这时笔者灵机一动,没有马上给出他们所想要的答案,而是趁势引导他们,教他们通过哪些方法、通过哪些途径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还做出一个决定,让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写一篇有关磁悬浮列车的小论文,两个星期后,大部分学生交上了他的作品,笔者对他们所写的每篇论文都作了肯定,还评出了各种的奖,过后笔者发觉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变得更浓了。
从这个学期开始,笔者又每天上午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出一道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的知识竟答题,下午从学生交来的答案中取一份好的反馈给所有同学,并计划将其整理成册。另外,笔者还计划让学生利用国庆节及春节休息时间,学会上网查找资料。利用学校每周两节的微机课加以检验和加强。在信息获取的渠道上,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容量,迅速便捷,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等文字媒体,使学生了解社会,贴近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作用,鼓励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变虚为实、化远为近、促静为动,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刺激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探究的欲望。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维最活跃是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笔者这样把知识和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新一轮学习,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最浓烈状态。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把探究内容由书本知识向社会事件延伸,并把探究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
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而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这种探究动力长久的保持下去。
在学习初二《摩擦力》内容时,笔者首先请一个同学从一个小口罐里试着用筷子夹出一乒乓球,当这位同学急的满头大汗也夹不出来时,其他同学在下面都跃跃欲试,趁势笔者再点上两位同学先后“上场表演”,结果还是一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在此插播一段《猫和老鼠》里的经典片段:猫被老鼠减去了脚指甲,结果在光滑的冰面上连站都站不稳),顺理成章地引入本堂课的课题《摩擦力》。
综上所述,明白了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各种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