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 李振东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德育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贯彻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之中。小学教育教育,应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出发,不宜提过高的脱离实际的要求。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确定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以教育实效为衡量标准,形成乐学乐教,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围。”但是,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尚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惩罚手段来代替思想工作;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素质教育;方法策略;
  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但是,学校的德育工作普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也必须认清和正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新矛盾,不断探索新的工作策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益。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德育地位的弱化和德育目标的错位
  面对升学竞争,不少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学校团队、班级思想教育活动花架子多,内容空洞,学生消极应付,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德育处于“战略上重视,战术上忽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状态,德育地位得不到保障。
  2、德育主体的缺失和德育内容的刻板
  与学业教育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相反,思想品德教育恰恰喜欢把学生当作道德知识的接受器,学生没有情感诉求,也没有自主建构。德育内容应该回归凡人生活,贴近凡人现实,即充分重视多元共存的社会中普通人的思想状态。而以往的德育习惯于用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来进行正面教育,或用典型的反面人物来进行反面教育。这样的德育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
  3、德育评价的空泛和德育网络的松散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仍缺少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机制,从而导致对德育工作的评估流于形式或干脆以智育代德育,一俊遮百丑。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没有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与家长相互埋怨,相互推诿,与社区不相往来,不通力协作,这也是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针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
  1、提高教师素养,注重言传身教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启迪与帮助,并非仅仅限于课堂上,也不只是书本里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言传身教,即对学生的影响力是终身的,也是难以估量的。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其次,教师应和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敞开、彼此接纳、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着人格碰撞与精神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即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2、抓好课堂教育,注重学科与德育的整合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可使德育教育融合于各科教学和活动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这样就可以形成合力,发挥“以美辅德”的功能。要使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品质。如语文学科不仅使学生从一篇篇课文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而且在审美观上初步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注重这种启迪和培养,可进一步使学生知道什么东西应该赞美、效仿,什么东西应该憎恨、鄙视。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发挥课文中“形象”的感染作用。使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品质。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而活动的过程可成为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启迪心灵的过程,为学生把“知”转化为“行”提供实践机会。因此必须重视活动的传统性、时代性、趣味性、服务性和社会实践性。让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中,挖掘素材,表现自我。让学生懂得只有内在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外表美和心灵美的结合,才是完整的美。
  3、抓好班级这个小集体的德育工作,营造扬善抑恶的德育氛围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组织实施的基本单位。因此,抓好班级这个小集体的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远大的影响力量。在一个富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班集体中,每个学生不仅受到其他个别学生的影响,而且受到群体及其特性的影响。置身于其中的学生会感受到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例如在一个充满友爱互助气氛的集体里,一个任性自私的学生会感到孤立、受谴责、没人理。因此努力把德育目标所确定的各项要求变成为班集体的共同意志,变成占有主导地位的风气和传统,是通过集体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前提。
  4、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教育学生的隐性课堂。整洁、优美富于教育性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而且可以对学生思想品德乃至个性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影响。同时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德育潜能。实践中,很多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利用校园建设和管理过程,培养学生讲文明、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为实施德育过程提供重要的条件,而且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5、建立健全家校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其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学校的各项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学生在校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学生家长根据自己子女的表现适当地进行教育。家长也可以随时把学生的思想状况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双方密切配合,可谓相得益彰。
  结语:德育工作是一项经常性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何根据社会新时期的特点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正视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对症下药,大力加强改进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