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培养习惯 开拓视野 培育思维 塑造人格

【作者】 韩仕樱

【机构】 四川省万源市白羊乡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但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还具有动力的功能,即语文能力较强能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这是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另外,语文学科涉猎广泛,仅掌握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能自由地遨游语文知识的海洋,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意识的形成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对语文学习来说,这种习惯就更为重要。要加强自学习惯的培养,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养成看书必动笔的习惯。课文预习要作笔记,内容包括字词的注释,文章内容的提要,作品的中心主题,重点句段的分析理解及作家、作品等五个方面。如果学生作了这样的预习,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自然就会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同时要求学生在听课中修正、完善预习笔记的内容,这样的两步程序,能让学生更全面、更有效地住文章的重点、难点。其二、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为教材所选的文章虽皆是名篇佳作,但毕竟数量有限,对浩如烟海的优秀作品来说,教材选文只是大海之一滴。所以,学习教材范文的目的,不能限于其选文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阅读赏析名篇佳作的方法,领略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因此,每学一篇范文,教师就应该提供与范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或是纵向的延伸,或是横向的扩展,先让学生对这些补充的阅读材料自己去阅读理解,再由教师作精要的点评,这样长期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或称迁移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其三,鼓励学生质难问疑。古人云“学归贵善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纵观人们求知求学的过程,确是一个从有疑到无疑多次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把质疑问难贯穿始终,师生之间可相互质疑释疑,让学生带者问题去学,凡事都要问个问什么,即使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解答,也要去质疑问难一番,这样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好更快地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使学生这种善于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在其它学科领域,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作用。
  二、开辟第二课堂,开拓学生视野
  语文教学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升学考试的指挥棒,进行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应试教学,那么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一种悲哀和缺憾。而语文的涉猎面是如此之广博,且色彩缤纷的生活,改革开放的现实,更增添了语文知识的丰富性与生动性。况且,如今的语文考试。越来越贴近生活、越来越多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都更加紧迫地要求我们把语文教文第二课堂的开辟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语文第二课堂的开辟,应丛以下三个反复们进行。其一,开放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每个星期可以规定一节课让各班学生轮流去阅览室,课余饭后也鼓励学生去阅览室,并要求学生随带笔记,看到重要新闻、优秀作品、名言佳句就把它记下来,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国家大事,感受时代气息、领略优秀作品的精妙、拓展学生的视野。当然,开放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可能会对学校公物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我认为,只要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参与管理,这将不会是一个难题。其二,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兴趣小组并作好活动记录。学校开设选修课,每周一课时集中时间统一进行,学生根据自身的志趣爱好和特长,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择性学习。对这种选修课,学校应做到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检查。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了视野、培养了能力,对学生的课业学习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三、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实质上是一种成熟的个性化思维。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共性教学,其结果是导致同一的思维方式、同一的观念结论,却缺乏具有独特个性下的创造性思维。有人说:“童年在幻想中生活,少年在希望中生活”。这种幻想和希望在他们头脑中是非常生动形象的——尽管缺乏科学依据,但却是一个人难能可贵的个性,但可惜的是一个人的这种个性会被传统的共性教学所抹杀而渐趋同化。因此,实施教学民主便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必要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使他们丰富的想象建立在严密的科学推理之上,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所以,实行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是语文教师值得重视的一个课题。其次,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科基础,高超的教学艺术,先进的教学手段、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三,结合课文教学,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育。一部优秀的作品,一篇好的文章,读后余味无穷,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利用这些范文的特色,作由古及今的、由表入里的思考,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自由的遨游畅想,这也是语文教学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除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目的外,还承担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任务。语文学科既是一门教授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性学科,更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语文教学中所选的范文,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诸如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诠释,对生命自然宇宙的思考,对黑暗不平的鞭挞、对美好幸福的讴歌与向往……可以说,语文教学中的范文涉及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引领学生进行一次次思想之旅,让学生去品尝蕴含在优秀作品中的思想盛宴,让学生的心灵在优秀作品的伟大思想中碰撞洗涤,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升华。可以肯定地说,好的作品思想熏陶,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无补裨益的。但是,反观现实,却令人担忧,由于许多家庭对孩子的骄纵,现在的许多学生都存在人格上的缺陷,比如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心理脆弱……如果这些不健全的人格任其发展,那么这些学生的将来是令人堪忧的,我们民族的明天是堪忧的。如何才能弥补这一缺陷?方法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用优秀的作品的思想去熏陶感染青少年。大家都知道,一部好的作品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成长,我们应该发挥优秀作品在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方面的巨大作用,对此,语文教师,语文教学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