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太任性
【作者】 陈 丽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电化教育馆
【摘要】【关键词】
【正文】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具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形象生动、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知识更新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有的教师全部用电教手段来替代常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放电影,这种绝对化和简单化的理解和运用,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有的教师片面以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刺激—反应”说为依据,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界面华丽、媒体效果,忽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其实质是试图通过外界媒体的刺激,使学生被动模仿和接受语文知识;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而去刻意追求,采用最简单的powerpoint制作课件给人以代替投影仪印象等等。因此,为让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辅助语文教学,我认为不能太任性,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不能让课件完全代替教师的板书。在语文教学中板书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忽视板书的作用也是误区之一。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完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步入寻常课堂,给教学带来了活力,使课堂散发出现代气息。然而,课堂应让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思维碰撞,它需要语言、文字、符号的共同参与,而这不仅仅是凭借现代教育技术所能达到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追求的效果是“锦上添花”,应杜绝的现象是“喧宾夺主”。教师如果能写一手美观的粉笔字,既展现教师自身的素质与魅力,又能给学生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却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所不能取得的效果。如果一味使用课件,与学生交流过少,忽视了知识的呈现过程和传统板书的优势,就会使得整堂课气氛沉闷,教与学脱节,课堂效益低下。从另一角度来看,教师为了在课堂上节省时间,频繁地高节奏地切换屏幕也会让学生应接不暇,产生视觉疲劳,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而适时的粉笔板书,恰好能给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且看且想,克服了屏幕的频繁切换带来的“浮而不实”。因此,教师在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功效的同时,也应注意传承传统教学中有用的手段,使二者有效融合。掌握一种常用的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软件的使用技术,已成为广大教师自我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不能让实物投影完全代替学生的板演。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为了优化教学过程,在呈现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情境,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发展和谐统一起来。为此,教师应切实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作用,克服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乐学、会学。但是,实物投影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板演,教师在课件设计中应给学生留下充裕的自由空间,否则会适得其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听潮》时,对于课文中那三个富于变化的海潮阶段,一味的通过录像播放和音乐背景投放,未扭住课文的中心思想,缺乏学生的互动,未让学生领略大海睡熟时的那种温柔、清丽的静美,涨潮的磅礴气势、宽广壮阔,未在波涛汹涌、澎湃咆哮的海涛声中领略那“伟大的乐章”的浑厚内蕴。看似课堂壮观,但实际内涵没有把握住。因此,语文教学中如果太“实”、太“直”,教学便失去了“空白”,语文的“味”、“韵”则尽失,因此,语文多媒体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留白”,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语言与声像应是互相补充的关系,而不应一味强调直观,以声像来替代语言,剥夺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扼杀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实物投影生动形象、便捷直观的特点,同时也不要忘记继承传统教学的精髓,将传统的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进而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三、不能让适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变为滥用。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一个捧读教参上课的教师绝对不是一个好教师。同样,一个“捧读屏幕”的教师也不是一个好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让其泛滥于课堂,剥夺学生思考的机会。多媒体其实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考,更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考。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课文,我们必须以大纲为主,以课文为主。同时,要弄清电脑与人脑的关系: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不可盲目一味的依赖多媒体,合理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据此,电教媒体虽有加快教学节奏,加大教学力度,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但它具有声、光、电的综合刺激,使用一定要适时适度,在一堂课内频繁滥用,其结果势必事与愿违。一般说来,一个课时的课件页面转换不能太多,宜在10个以内,页面的转换不能过快,音频、视频、动画的使用要适度,操作要简便容易,教师在使用时要熟练自然,最佳的结果是让学生不觉得教师是在使用课件。否则的话,会适得其反。例如,不少老师在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时,就特别喜欢用“枪炮”、“激光”、“打印机”、“照相机”等声音效果,这些声音效果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教学情境。若长期滥用多媒体教学,会引起学生审美疲劳。一张幻灯片提出问题,下一张就是答案,形成思维定势,就会懒得思考“为什么”。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更新教师观念的关键是“用”、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用”;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用”贵在于“精”,“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样才能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大显身手。
一、不能让课件完全代替教师的板书。在语文教学中板书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忽视板书的作用也是误区之一。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完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步入寻常课堂,给教学带来了活力,使课堂散发出现代气息。然而,课堂应让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思维碰撞,它需要语言、文字、符号的共同参与,而这不仅仅是凭借现代教育技术所能达到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追求的效果是“锦上添花”,应杜绝的现象是“喧宾夺主”。教师如果能写一手美观的粉笔字,既展现教师自身的素质与魅力,又能给学生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却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所不能取得的效果。如果一味使用课件,与学生交流过少,忽视了知识的呈现过程和传统板书的优势,就会使得整堂课气氛沉闷,教与学脱节,课堂效益低下。从另一角度来看,教师为了在课堂上节省时间,频繁地高节奏地切换屏幕也会让学生应接不暇,产生视觉疲劳,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而适时的粉笔板书,恰好能给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且看且想,克服了屏幕的频繁切换带来的“浮而不实”。因此,教师在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功效的同时,也应注意传承传统教学中有用的手段,使二者有效融合。掌握一种常用的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软件的使用技术,已成为广大教师自我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不能让实物投影完全代替学生的板演。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为了优化教学过程,在呈现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情境,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发展和谐统一起来。为此,教师应切实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作用,克服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乐学、会学。但是,实物投影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板演,教师在课件设计中应给学生留下充裕的自由空间,否则会适得其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听潮》时,对于课文中那三个富于变化的海潮阶段,一味的通过录像播放和音乐背景投放,未扭住课文的中心思想,缺乏学生的互动,未让学生领略大海睡熟时的那种温柔、清丽的静美,涨潮的磅礴气势、宽广壮阔,未在波涛汹涌、澎湃咆哮的海涛声中领略那“伟大的乐章”的浑厚内蕴。看似课堂壮观,但实际内涵没有把握住。因此,语文教学中如果太“实”、太“直”,教学便失去了“空白”,语文的“味”、“韵”则尽失,因此,语文多媒体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留白”,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语言与声像应是互相补充的关系,而不应一味强调直观,以声像来替代语言,剥夺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扼杀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实物投影生动形象、便捷直观的特点,同时也不要忘记继承传统教学的精髓,将传统的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进而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三、不能让适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变为滥用。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一个捧读教参上课的教师绝对不是一个好教师。同样,一个“捧读屏幕”的教师也不是一个好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让其泛滥于课堂,剥夺学生思考的机会。多媒体其实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考,更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考。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课文,我们必须以大纲为主,以课文为主。同时,要弄清电脑与人脑的关系: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不可盲目一味的依赖多媒体,合理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据此,电教媒体虽有加快教学节奏,加大教学力度,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但它具有声、光、电的综合刺激,使用一定要适时适度,在一堂课内频繁滥用,其结果势必事与愿违。一般说来,一个课时的课件页面转换不能太多,宜在10个以内,页面的转换不能过快,音频、视频、动画的使用要适度,操作要简便容易,教师在使用时要熟练自然,最佳的结果是让学生不觉得教师是在使用课件。否则的话,会适得其反。例如,不少老师在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时,就特别喜欢用“枪炮”、“激光”、“打印机”、“照相机”等声音效果,这些声音效果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教学情境。若长期滥用多媒体教学,会引起学生审美疲劳。一张幻灯片提出问题,下一张就是答案,形成思维定势,就会懒得思考“为什么”。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更新教师观念的关键是“用”、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用”;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用”贵在于“精”,“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样才能让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