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剖析及对策

【作者】 孙海涛 赵清霞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封家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一)学科原因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而数学又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学好数学,然而数学在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上有很大的抽象性,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和灵活性。并且还要求学生学会用运动的思想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又对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非智力因素
  1.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学生家长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于是便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这些学生就属于“留守儿童”,这类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逃学、厌学,对老师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不光如此,这类学生纪律约束力较差,如经常上网,打架等,而这类学困生在学校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造成了一些中等生乃至优秀生的“下水”而变成学困生。再加上现在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分配改为面向市场以后,这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冲击很大,比较普遍的反映的是花了钱,费了力,大学生都不包分配,不如早一天回家种地,大学毕业生还不如街上卖茶叶蛋的,这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应酝而生,使得许多学生上课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整天不专心听讲,久而久之,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成绩的直线下滑,从而又造成了大量学困生的产生。
  2.教学原因的影响:
  (1)教师素质方面的影响:前面我提到了,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多少是受到小学低中年级基础知识的影响,而这影响有部分是来源于教师,在农村地区教书的小学教师,一部分是本地的民办、代课教师转为公办的年纪稍大的初、高中毕业生。另一部分是代课教师,他们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和考核,在课堂教学当中,只能照本宣科而无力去承担数学专业知识的传授。除此之外,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相对较差,部分教师家庭处于“半边农”状态(即爱人没有工作)和“山高皇帝远”的思想,使得这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学水平不太高,管教不管学。课后没有时间对学困生进行特别的辅导,因此,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应该引起重视和深思的。
  (2)教师教学方法方面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备课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估计过高,在讲课分析和解题的指导上不得法,不能因材施教。通过这几年我参加的听课及亲身教学活动,我有很多感慨,有些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可是没有想到下面的学生却听得头晕脑涨,听也听不懂,结果只是老师讲的时候懂、会解题,一旦自己动手就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了。课后,老师也没有给学生施加压力,并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造成对学生辅导不到位,布置的作业检查不落实、训练题的针对性不强,不能起到复习知识的作用。
  3.学生自身方面
  据了解和观察,多数学困生课前不预习,被动听课,在听课时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上课不记笔记,消极听课,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完成的多数是以抄袭为主。课后将时间放在玩上,不能及时复习巩固,几乎是学过即忘。
  4.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数学需要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三)其它方面
  1.休息时间不够,得不到应有的休息
  有一半的学生认为休息时间不够,得不到应有的休息,整天处于疲劳状态,学习效率低下。
  2.家庭贫困,后勤保障不足
  虽然国家对农村学校的学生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补助还没有得以全面普及,所以农村学校学生长期的生活来源还得依靠自己的家庭,但农村经济又相对落后,所以有些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及学习费用就成了一个问题,这些学生在用完国家给的生活补助费用后就所剩无几,对购置简单的学习用品这样的事情就无法触及,这也在一定程度制约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改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教师应通过组织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方式,深入了解学困生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打开心结,解除困惑,促使他们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过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困生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2)教师可采用“播”,“发”,“看”,“讲”“送”等形式,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意识。应本着“提高一个学困生,影响一个班级,辐射整个学校”的思路,让学生观看数学成果展板,电影。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兴趣活动,如可从“中外数学史介绍或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巧拼七巧板”,“用替代物模拟实验估计机会的大小”,“通迅录的设计——使其利用率尽可能的高”“高度的测量”等活动去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加强责任心
  面对21世纪基础教育的改革与振兴,需要以更新观念为先导。农村数学教师应当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更新专业知识,学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可适当建立网站或博客与师生广泛交流。应经常观摩教学录像,轮流选派外出学习、参加教研会,组织学习与交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和外地的先进经验,从观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加强自己的责任心。
  3.从学生身上下功夫
  不断加强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时间上挤和钻,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并使他们勤学好问,虚心向老师请教,向优秀的学生学习,自觉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牢牢抓住听课这一重要环节,真正听懂课,课堂、课后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自觉复习的好习惯。相信通过他们的不断努力,“学困生”真正向“优秀生”进行转化。
  4. 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注重情感教育。
  学困生也是有情感的人,他们也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当他们有所进步时,就需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及时予以表扬。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困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学,只有这样,学困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树立“我能学好”的信心,增强“我要学好”的决心。教师接受到学困生良好的反馈后,应该无意或有意地又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应,这是学困生发生转变的良好开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学习也是一样的,学困生之所以学习不好是多方面原因所形成的。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转化学困生的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有极大的帮助。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的,学困生也会成为理想的好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角度出发,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爱心,去帮助学困生。通过各种方法的互相渗透、互相联系,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依据学困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灵活巧妙地运用,一定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