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当好代理家长 温暖留守儿童
【作者】 阮 坚
【机构】 贵州省息烽县小寨坝镇黑神庙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培养模式及心理问题的研究等问题,也成为我们面前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
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主要集中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它是“三农”问题的副产品。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数以千万计的父母不得不和自己的孩子分离,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或他人照管。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并且这一群体还在迅速扩大。
2010年3月我校成立《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关注及心理疏导》课题组,学校采取结队帮扶留守儿童方法,使留守儿童也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作为班主任,成为本班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三年来,对本班留守儿童开展了相应的关爱工作,课题研究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使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转变了部分临时监护人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家长开始重视家庭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和监护孩子的水平。现把研究过程取得的一些经验与各位同仁分享,以期抛砖引玉。
1、摸准信息、建立档案
首先,课题一开始,学校就构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成立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课题研究组,针对我校留守儿童思想、人格、行为和学习等方面情况进行具体研究。我们这些代理家长就开始进入学生家庭,对学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其次,建立学校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机制,做到清楚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清楚留守儿童病史状况,临时监护人情况,清楚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等等,为以后的工作开展打下基础。
2、活动促关爱,关爱长自信
在各种节假日,利用学校开展的关爱活动。师生近距离接触。在2011年的端午节,课题组组织了全校140多名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结对老师及各级领导一起来举行包粽子活动,大家一起煮粽子、吃粽子,体会合家团圆,让每个孩子高高兴兴过端午。在2012年四月,老师与留守儿童,携手走进大自然。同学们自己动手和结对教师一起共同煮饭、包饺子。让学生有自己做饭菜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2012年中秋节,关爱留守儿童课题组邀请社会人士、小寨坝镇政府领导、小寨坝镇所辖村村委支部等,一起在黑神庙中学大餐厅内,共品月饼,观看黑神庙中学留守儿童演出,交流、谈心。
在这些活动开展中,我们代理家长与孩子们一块儿听报告,一起爬山,一同包饺子,吃月饼……在这样的一起玩,一起笑,一起吃的过程中,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增进了师生间了解,体会到社会、政府、学校、老师给予的关爱。而且让这些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但不孤单,反而有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关爱,从而开朗自信起来。
3、教师、家长和临时监护人多线联系,构筑全方位关爱体系。
学校的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活动开展中,我们代理家长与本班结对教师、留守儿童家长、临时监护人保持经常的联系,多方位了解孩子的情况,进行正确的有利于孩子今后发展的教育。
针对在外打工的部分家长,告知他们其子女的相关情况,并告知他们给子女的爱有多重要,谁也不能代替,最好能回到家乡就业,或将孩子带到打工地学习,这才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式。有了这样的沟通,我班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回到了孩子的身边就业。如刘艳云的母亲回家经商,杜鲜贵父亲进了厂,李鑫父母在家从事第二产业——种葡萄。
针对祖辈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力军,可他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却难以适应现代孩子的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经常与他们面谈或电话交流,引导家长们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
4、谈心沟通促成长。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安排班级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安排班上同学与留守学生“一帮一”或“多帮一”,在学习上、生活中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我在闲暇时候,走到他们身边,促膝而谈,使他们能放下顾虑,敞开心扉,吐露真情。通过努力,孩子们有事时能想到我这个代理家长了,我一方面耐心地解决,一方面心里暗暗高兴。
5、找准位置,有收有放。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我们教师也不能。而我们只能做学生与家长的桥梁,使他们之间沟通加强。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
留守学生余婷,父亲去世,母亲在浙江打工,已有三年未回过家,她一人跟着年近80的爷爷生活,爷爷年纪大,耳朵有些背,和孩子之间沟通有了问题,性格显得孤僻、胆小、不自信。成绩也不好,到了初中我班后,在课题精神的指导下,我安排工作负责的包睿老师与她结对,班级学生中选出能干的杨丽与“一帮一”,了解她的情况后,我也特别关注她,与她经常谈心,为她争取资助,关心她的学习。渐渐的她变得开朗起来了,成绩也有了进步,有了什么难事都能找我,但从不给她妈妈写信,通电话。见此情景,我一方面为她的进步高兴,另一方面又想着如何让她回归家庭,享受亲情。有一天下午,她生了病,我和值班教师一边将她送到了医院,一边通知了她爷爷,姑妈,姨妈,等她到医院时,她姑妈,姨妈已经到了医院,并一直在医院陪护她,过了两天,她远在浙江的妈妈也回来了,她和妈妈一开始交谈了,这时候,我们教师就悄悄离开,让孩子尽情享受这难得的亲情。病好后,她整个人都变了,变得活泼开朗又大方,完全融入了家庭生活中。
孩子将会长大,关爱永不停步。当然,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如果政府能加大资金投入,社会能给予更多的帮助,我们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怀还多一点,那留守儿童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主要集中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它是“三农”问题的副产品。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数以千万计的父母不得不和自己的孩子分离,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或他人照管。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并且这一群体还在迅速扩大。
2010年3月我校成立《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关注及心理疏导》课题组,学校采取结队帮扶留守儿童方法,使留守儿童也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作为班主任,成为本班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三年来,对本班留守儿童开展了相应的关爱工作,课题研究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使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转变了部分临时监护人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家长开始重视家庭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和监护孩子的水平。现把研究过程取得的一些经验与各位同仁分享,以期抛砖引玉。
1、摸准信息、建立档案
首先,课题一开始,学校就构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机制,成立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课题研究组,针对我校留守儿童思想、人格、行为和学习等方面情况进行具体研究。我们这些代理家长就开始进入学生家庭,对学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其次,建立学校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机制,做到清楚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清楚留守儿童病史状况,临时监护人情况,清楚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等等,为以后的工作开展打下基础。
2、活动促关爱,关爱长自信
在各种节假日,利用学校开展的关爱活动。师生近距离接触。在2011年的端午节,课题组组织了全校140多名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结对老师及各级领导一起来举行包粽子活动,大家一起煮粽子、吃粽子,体会合家团圆,让每个孩子高高兴兴过端午。在2012年四月,老师与留守儿童,携手走进大自然。同学们自己动手和结对教师一起共同煮饭、包饺子。让学生有自己做饭菜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2012年中秋节,关爱留守儿童课题组邀请社会人士、小寨坝镇政府领导、小寨坝镇所辖村村委支部等,一起在黑神庙中学大餐厅内,共品月饼,观看黑神庙中学留守儿童演出,交流、谈心。
在这些活动开展中,我们代理家长与孩子们一块儿听报告,一起爬山,一同包饺子,吃月饼……在这样的一起玩,一起笑,一起吃的过程中,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增进了师生间了解,体会到社会、政府、学校、老师给予的关爱。而且让这些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但不孤单,反而有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关爱,从而开朗自信起来。
3、教师、家长和临时监护人多线联系,构筑全方位关爱体系。
学校的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活动开展中,我们代理家长与本班结对教师、留守儿童家长、临时监护人保持经常的联系,多方位了解孩子的情况,进行正确的有利于孩子今后发展的教育。
针对在外打工的部分家长,告知他们其子女的相关情况,并告知他们给子女的爱有多重要,谁也不能代替,最好能回到家乡就业,或将孩子带到打工地学习,这才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式。有了这样的沟通,我班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回到了孩子的身边就业。如刘艳云的母亲回家经商,杜鲜贵父亲进了厂,李鑫父母在家从事第二产业——种葡萄。
针对祖辈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力军,可他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却难以适应现代孩子的教育。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经常与他们面谈或电话交流,引导家长们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
4、谈心沟通促成长。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又无法得到家长的关注和引导,而现在的监护人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不关心心理的需求,因此容易发生心理障碍。为及时了解、排除这些心理障碍,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安排班级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安排班上同学与留守学生“一帮一”或“多帮一”,在学习上、生活中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我在闲暇时候,走到他们身边,促膝而谈,使他们能放下顾虑,敞开心扉,吐露真情。通过努力,孩子们有事时能想到我这个代理家长了,我一方面耐心地解决,一方面心里暗暗高兴。
5、找准位置,有收有放。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我们教师也不能。而我们只能做学生与家长的桥梁,使他们之间沟通加强。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
留守学生余婷,父亲去世,母亲在浙江打工,已有三年未回过家,她一人跟着年近80的爷爷生活,爷爷年纪大,耳朵有些背,和孩子之间沟通有了问题,性格显得孤僻、胆小、不自信。成绩也不好,到了初中我班后,在课题精神的指导下,我安排工作负责的包睿老师与她结对,班级学生中选出能干的杨丽与“一帮一”,了解她的情况后,我也特别关注她,与她经常谈心,为她争取资助,关心她的学习。渐渐的她变得开朗起来了,成绩也有了进步,有了什么难事都能找我,但从不给她妈妈写信,通电话。见此情景,我一方面为她的进步高兴,另一方面又想着如何让她回归家庭,享受亲情。有一天下午,她生了病,我和值班教师一边将她送到了医院,一边通知了她爷爷,姑妈,姨妈,等她到医院时,她姑妈,姨妈已经到了医院,并一直在医院陪护她,过了两天,她远在浙江的妈妈也回来了,她和妈妈一开始交谈了,这时候,我们教师就悄悄离开,让孩子尽情享受这难得的亲情。病好后,她整个人都变了,变得活泼开朗又大方,完全融入了家庭生活中。
孩子将会长大,关爱永不停步。当然,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如果政府能加大资金投入,社会能给予更多的帮助,我们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怀还多一点,那留守儿童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