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从教师的“精问”到学生的“乐问”——浅谈语文课堂的“问题教学”

【作者】 周丽霞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技工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课堂提问的本质是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形成对话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形成一种多向互动且开放的状态。因此,对于教师而言,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多步骤、多层次地把自己深刻而不是肤浅的结论转化为学生思考的过程。
  一、教师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问题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类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一般用于课堂的起始阶段。设计这类问题时,教师要注意把问题的解答与当前要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制造悬念既能巧妙地提出学习任务,又能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邓稼先》时,通过一系列相关问题创设情境:美国的原子弹之父是谁?(奥本海默)前苏联的氢弹之父是谁?(萨哈罗夫)过渡到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邓稼先默无声息的秘密生涯长达多少年?(28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命名是什么?(596号,1959年6月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了所有的专家并拒绝提供任何资料。)从原子弹到氢弹,美、英、法分别用了几年?(7年、5年、8年)中国多少年?(2年零8个月)过渡到这巨大的成就背后包含些什么?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也有助于活化思想教育,提高写作水平。
  2.提出问题前对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教师提出问题之前,应先将相关知识、背景加以概括或提示,让学生沿着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去思考问题。这种提问既强化已知知识,又降低了未知难度,是学生的思维有明显的倾向性。
  例如,《守财奴》的教学,有教师这样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大家回忆一下,于勒哥哥一家人起先是那么热烈盼望于勒回来,后来又为什么像躲瘟疫一样要避开呢?……确如同学们所说,资产阶级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概括。所以凡是生活在那个时代而又有勇气真实反映现实的作家,都必然会把这一点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另一位大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守财奴》,这篇小说更深刻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这一特性。”
  这则导语不仅使新旧知识建立了联系,从内容上为新课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能使学生从更为广阔的背景上理解小说的主旨,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3.提出的问题应循序渐进
  问题的设计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序展开,才能有效提高问题涉及的价值。《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尤其易者,后其节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提问层层深入,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例如,一位老师教授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分析“原来如此!……”时这样启发学生:
  师:鲁迅在叙述柔石等23为烈士遇难,且柔石身上中了十弹之后,仅用“原来如此”四个字表达感情,是否太轻描淡写了?
  生:不是。因为后面有省略号。
  师:联系前文看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生:对反动派无比气氛,对烈士无比悲痛。
  师:那为什么不用抒情局直接写出来?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鲁迅先生悲愤至极,说不出话。
  当问及感叹号在这有什么作用时,很多学生仅停留在“起强调作用”上,老师就进一步启发:“如此”指代什么?学生恍然大悟后,自然就明白感叹号在这里是表示作者“出离愤怒”的心情。
  循序渐进式的启发问答,犹如层层剥笋对培养学生前后联系思考问题的习惯,使之沿着某个方向深入探讨,以获得对某个问题本质的理解有好处。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
  4.提出的问题要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问题带有启发性,设计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充思考的角度,提高思考的层次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解读,使学生的思考与对文本的理解进入更深的层次。
  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培养能力,而且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何根据教材、教法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做好课堂提问,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研究,长期探讨的课题。
  二、注重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进行“问题教学”,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的思考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可以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问题”的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单向交流模式为双向或多项交流模式。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讨论解决。这种教学以学生问题的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以学生锲而不舍的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才能有良好的收效。
  学生的提问从形式上说主要有两种:课前质疑和课后质疑。
  1.课前质疑,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向老师提出预习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由其他同学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应相机点拨;学生解答不完整或不尽人意的,教师要做适当补充。之后,再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答。这样,在一问一答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课后质疑,就是指在新授之后,教师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质疑,质疑的方法同上,仍旧以学生问答为主,教师仍充当一个组织者、启发者、订正者的角色。
  总之,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如何设计或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的课堂就会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