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教育社会化背景下班主任角色定位
【作者】 胡晨晨
【机构】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马池北路金银湖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教育社会化理念被日益重视的背景下,班主任作为莘莘学子求学路上的引导者,承担着为社会塑造人才,输送社会化人才的职责,本文在教育社会化背景下探讨班主任角色,以及各个角色工作内容,认为班主任角色的合理定位对于推进我国教育社会化进程、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社会化人才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教育社会化 班主任 角色定位
中国历来把“师”与“天地君亲”联系在一起,教师职业崇高而神圣,教师职责“传道、授业、解惑”。而现今社会,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涵义更丰富了,尤其班主任,他们承担着塑造人的理想和品德,培养适应社会化发展人才的责任。所以,培育社会化发展人才,与社会化教育方法、班主任充当的角色紧密相联。
教育社会化是针对传统的学校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社会化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社会化思想产生于西方,有丰富的含义,包含着教育与社会相联系的方方面面。教育社会化思想已经对国内外教育实践有所影响,包括对班主任角色的影响。
教育社会化是教育的标准和目标,是一种教育运行的制度,教育的设计和发展要利用社会资源、适应社会、服务社会。【1】教育社会化是将教育的出发点、过程和目的都与社会进行联系,教育是为了社会需要,遵循社会取向,借助社会力量,最终要求学校和班主任培养适应社会的个体。教育社会化对班主任角色的要求,主要是个体的教育社会化目的和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即通过教育与社会相联系的过程,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目标,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个体。
学校是一个教育社会,班级是一个微型社会。社会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信念与知识能力,通过教育与训练使学生扮演社会人的角色,为将来社会工作生活作准备。班主任扮演的角色在社会中至关重要。
早在2004 年,我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要完善学校的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班主任是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主要教师,是影响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关键人,班主任既要通过自身知识去教授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引导者和促进者【2】。班主任需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本文探讨教育社会化背景下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可帮助我国班主任体系明确责任目标,使其教育行为更符合科学、现代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化人才。以下展开论述。
一、班主任角色的教育目标
笔者认为,班主任角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现实生活中,不乏高材生无法适应住校生活而退学、大学生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生活长期待业、无法融入职场氛围和工作伙伴而郁郁不得志的实例。例如张某某,曾是某县高考理科状元,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也曾是外企的高薪白领,而现在他是一名普通保安。
所以,学历是敲门砖,进入社会需要更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性是事关学生终身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越智商发展。班主任角色体系的设计需要一个统一的目标,以帮助班主任认知班主任角色,组织班主任行为。
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总设计师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总设计师应以教育社会化为工作导向,将教育社会化的思想融入班级工作,并做出计划和构思。无计划、不设计的工作方式会造成班主任工作的杂乱无章、重点不明、目标模糊等等问题。社会化作为一种长期的、综合性的教育目标,漫长的实践期和综合的考察对象,并且常常要求模拟社会情境,对前期计划、现场控制、后期总结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工作设计成为教育社会化视角下班主任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班主任做到如下:
(1)明确个体社会化任务和目标。时蓉华【3】认为,个体社会化目标是“形成适应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孙时进【4】认为,个体社会化还应包括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的学习。张志光认为,个体社会化要求“社会知识的习得和社会经验的获得,社会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的形成”教育辞典对个体社会化词条的解释是“个体的知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观点、理想、世界观,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的社会影响和塑造过程。所以,班主任在确立学生的社会化目标时,可以将学生的社会知识、社会经验、社会规范的习得、社会价值建立和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的养成作为工作目标参考。
(2) 要将教育社会化思想融入班级工作中,要在班级中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要使班级尽量接近社会情境,将班级看做“准社会”,将学生看做“准社会成员”,使学生在社会情境中提高自身社会化水平,班级中体现教育社会化思想。班主任在工作中可利用班集体和学生年龄、心理的特点,设计出适合于本班的班规、班纪,即通过集体来管理的最佳方案,营造出学生人人关心班级、人人参与管理的班风。班主任可联合心理辅导员、家长、社会等多方力量,采取话题讨论、社会实践、心理辅导等方式,多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思想沟通。
三、班主任是班级事物适度的领导者
班主任在班级事务中,既要发挥教育、指导的作用,又要避免过度具体管理,因此班主任合适的角色应该作为适度的领导者。班主任作为班级事务适度的领导者,使学生代替老师成为班级事务主要执行和管理者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目标的要求。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生存乃至取得发展和晋升,必须具备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在群体事务中锻炼和发展,比如社团。降低班主任对班级事务的具体执行程度,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锻炼机会;由于学生的不成熟性,班主任不能完全放弃对班级事务的参与,而应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引导,以保证学生社会化发展方向正确,促进其社会化发展的进程,笔者认为这是班主任充当班级事务的领导人应做的事情,具体如下。
(1)建立真正的班级自治框架。在我国班级中,一直存在着班级自治结构,即班委会,但多数班委会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框架,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班级自治框架需要在自治机构的产生上充分地体现民主性。班委会需要摆脱班委对班主任的依附地位,实现对班级全方位管理,应做到班级民主选举和换届的真正实施,班级规则制定的全民参与,管理过程的民主讨论和决策。
(2)把握领导的“度”。班主任的领导职能是在适度领导下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将班级管理的具体工作交给学生,只保留领导职能,应当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把握具体参与管理的“度”。比如对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在具体执行工作上给予更多指导和帮助。还应根据班级情境,调节领导行为,黄荣生【5】(2005)通过问卷筛选出10项特性和行为作为划分班主任类型的标准,然后对11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论显示了班主任类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故在班主任行使领导职能时,应该注意根据班级情境采取有区别、有针对性的方式,合理把握领导管理的“度”。
四、班主任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桥梁
社会化教育目标要求班主任应该多与外界保持联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是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这能力需要在真实社会环境中进行训练,参与社会活动,进行社会互动。然而,学生尚不具备完全独立地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他们没有足够的人脉,处于弱势地位,判断力尚显不足,不完全有自我保护能力。所以班主任有职责充当学生与社会间的桥梁。现实情况是,当前课外活动、班级活动质量不足以满足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需要。班主任应组织学生社会活动,在班级社会活动中联系各方力量,比如联系家长、学校和社会,阐明社会活动的意义,取得其对社会活动的支持,并与家长共同完成对学生自我保护的教育。学校往往对学生的社会活动持有“急功近利和浮于形式的态度”【6】,所以班主任需要与学校进行沟通,以保证活动得以实实在在地完成。例如媒体常报道某校某班级,班主任组织学生中秋节送月饼给福利院老人,并为老人居所打扫清洁,这就是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培养了敬老爱老、团结友善、勤劳苦干的传统美德,锻炼了动手能力,提升了社会经验,又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五、班主任是班级社会的一员模范公民
班主任作为班级社会的一员模范公民,与其它成员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同时班主任应对其它成员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作用。班主任与学生的平等民主关系是教育社会化要求。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学生进入社会后,面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平等关系,处理独立、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也需要训练,班主任应当重新审视与学生的关系,在班级中建立平等民主的氛围,以训练学生适应和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但是,班主任不再拥有绝对权力,也不要脱离班级事务。学生心智不够成熟,自控能力不足,缺乏处事经验,需要引导,班主任可以正确方式引导学生表达意愿、争取权利。
综上,笔者认为,在教育社会化的新时期,班主任是“班级总设计师”、“班级领导者”、“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桥梁”、“班级中的模范公民”。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认识到教育社会化背景下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才能当好学生的园丁、良师益友,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心理医生和人生导师,才能帮助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总之,合理定位班主任角色,认清班主任角色和工作内容,对于推进教育进程、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优质社会化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江.教育社会化:一种概念的分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4)
[2] 刘姗姗.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主任角色转换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6):11
[3]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1
[4]孙时进.社会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2.
[5]黄荣生.班主任的类型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陕西教育.2005,(09)
[6]潘莉.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实践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8.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胡晨晨,女,29岁,中教二级,本科,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单位:金银湖中学,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马池北路金银湖中学。
关键词:教育社会化 班主任 角色定位
中国历来把“师”与“天地君亲”联系在一起,教师职业崇高而神圣,教师职责“传道、授业、解惑”。而现今社会,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涵义更丰富了,尤其班主任,他们承担着塑造人的理想和品德,培养适应社会化发展人才的责任。所以,培育社会化发展人才,与社会化教育方法、班主任充当的角色紧密相联。
教育社会化是针对传统的学校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社会化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社会化思想产生于西方,有丰富的含义,包含着教育与社会相联系的方方面面。教育社会化思想已经对国内外教育实践有所影响,包括对班主任角色的影响。
教育社会化是教育的标准和目标,是一种教育运行的制度,教育的设计和发展要利用社会资源、适应社会、服务社会。【1】教育社会化是将教育的出发点、过程和目的都与社会进行联系,教育是为了社会需要,遵循社会取向,借助社会力量,最终要求学校和班主任培养适应社会的个体。教育社会化对班主任角色的要求,主要是个体的教育社会化目的和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即通过教育与社会相联系的过程,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目标,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个体。
学校是一个教育社会,班级是一个微型社会。社会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信念与知识能力,通过教育与训练使学生扮演社会人的角色,为将来社会工作生活作准备。班主任扮演的角色在社会中至关重要。
早在2004 年,我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要完善学校的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班主任是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主要教师,是影响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关键人,班主任既要通过自身知识去教授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引导者和促进者【2】。班主任需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本文探讨教育社会化背景下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可帮助我国班主任体系明确责任目标,使其教育行为更符合科学、现代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化人才。以下展开论述。
一、班主任角色的教育目标
笔者认为,班主任角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现实生活中,不乏高材生无法适应住校生活而退学、大学生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生活长期待业、无法融入职场氛围和工作伙伴而郁郁不得志的实例。例如张某某,曾是某县高考理科状元,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也曾是外企的高薪白领,而现在他是一名普通保安。
所以,学历是敲门砖,进入社会需要更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性是事关学生终身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越智商发展。班主任角色体系的设计需要一个统一的目标,以帮助班主任认知班主任角色,组织班主任行为。
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总设计师
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总设计师应以教育社会化为工作导向,将教育社会化的思想融入班级工作,并做出计划和构思。无计划、不设计的工作方式会造成班主任工作的杂乱无章、重点不明、目标模糊等等问题。社会化作为一种长期的、综合性的教育目标,漫长的实践期和综合的考察对象,并且常常要求模拟社会情境,对前期计划、现场控制、后期总结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工作设计成为教育社会化视角下班主任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班主任做到如下:
(1)明确个体社会化任务和目标。时蓉华【3】认为,个体社会化目标是“形成适应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孙时进【4】认为,个体社会化还应包括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价值”的学习。张志光认为,个体社会化要求“社会知识的习得和社会经验的获得,社会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的形成”教育辞典对个体社会化词条的解释是“个体的知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观点、理想、世界观,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的社会影响和塑造过程。所以,班主任在确立学生的社会化目标时,可以将学生的社会知识、社会经验、社会规范的习得、社会价值建立和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的养成作为工作目标参考。
(2) 要将教育社会化思想融入班级工作中,要在班级中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要使班级尽量接近社会情境,将班级看做“准社会”,将学生看做“准社会成员”,使学生在社会情境中提高自身社会化水平,班级中体现教育社会化思想。班主任在工作中可利用班集体和学生年龄、心理的特点,设计出适合于本班的班规、班纪,即通过集体来管理的最佳方案,营造出学生人人关心班级、人人参与管理的班风。班主任可联合心理辅导员、家长、社会等多方力量,采取话题讨论、社会实践、心理辅导等方式,多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思想沟通。
三、班主任是班级事物适度的领导者
班主任在班级事务中,既要发挥教育、指导的作用,又要避免过度具体管理,因此班主任合适的角色应该作为适度的领导者。班主任作为班级事务适度的领导者,使学生代替老师成为班级事务主要执行和管理者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目标的要求。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生存乃至取得发展和晋升,必须具备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在群体事务中锻炼和发展,比如社团。降低班主任对班级事务的具体执行程度,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锻炼机会;由于学生的不成熟性,班主任不能完全放弃对班级事务的参与,而应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引导,以保证学生社会化发展方向正确,促进其社会化发展的进程,笔者认为这是班主任充当班级事务的领导人应做的事情,具体如下。
(1)建立真正的班级自治框架。在我国班级中,一直存在着班级自治结构,即班委会,但多数班委会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框架,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班级自治框架需要在自治机构的产生上充分地体现民主性。班委会需要摆脱班委对班主任的依附地位,实现对班级全方位管理,应做到班级民主选举和换届的真正实施,班级规则制定的全民参与,管理过程的民主讨论和决策。
(2)把握领导的“度”。班主任的领导职能是在适度领导下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将班级管理的具体工作交给学生,只保留领导职能,应当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把握具体参与管理的“度”。比如对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在具体执行工作上给予更多指导和帮助。还应根据班级情境,调节领导行为,黄荣生【5】(2005)通过问卷筛选出10项特性和行为作为划分班主任类型的标准,然后对11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论显示了班主任类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故在班主任行使领导职能时,应该注意根据班级情境采取有区别、有针对性的方式,合理把握领导管理的“度”。
四、班主任是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桥梁
社会化教育目标要求班主任应该多与外界保持联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是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这能力需要在真实社会环境中进行训练,参与社会活动,进行社会互动。然而,学生尚不具备完全独立地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他们没有足够的人脉,处于弱势地位,判断力尚显不足,不完全有自我保护能力。所以班主任有职责充当学生与社会间的桥梁。现实情况是,当前课外活动、班级活动质量不足以满足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需要。班主任应组织学生社会活动,在班级社会活动中联系各方力量,比如联系家长、学校和社会,阐明社会活动的意义,取得其对社会活动的支持,并与家长共同完成对学生自我保护的教育。学校往往对学生的社会活动持有“急功近利和浮于形式的态度”【6】,所以班主任需要与学校进行沟通,以保证活动得以实实在在地完成。例如媒体常报道某校某班级,班主任组织学生中秋节送月饼给福利院老人,并为老人居所打扫清洁,这就是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培养了敬老爱老、团结友善、勤劳苦干的传统美德,锻炼了动手能力,提升了社会经验,又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五、班主任是班级社会的一员模范公民
班主任作为班级社会的一员模范公民,与其它成员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同时班主任应对其它成员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作用。班主任与学生的平等民主关系是教育社会化要求。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学生进入社会后,面临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平等关系,处理独立、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也需要训练,班主任应当重新审视与学生的关系,在班级中建立平等民主的氛围,以训练学生适应和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但是,班主任不再拥有绝对权力,也不要脱离班级事务。学生心智不够成熟,自控能力不足,缺乏处事经验,需要引导,班主任可以正确方式引导学生表达意愿、争取权利。
综上,笔者认为,在教育社会化的新时期,班主任是“班级总设计师”、“班级领导者”、“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桥梁”、“班级中的模范公民”。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认识到教育社会化背景下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才能当好学生的园丁、良师益友,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心理医生和人生导师,才能帮助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总之,合理定位班主任角色,认清班主任角色和工作内容,对于推进教育进程、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优质社会化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江.教育社会化:一种概念的分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4)
[2] 刘姗姗.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主任角色转换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6):11
[3]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1
[4]孙时进.社会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2.
[5]黄荣生.班主任的类型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陕西教育.2005,(09)
[6]潘莉.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实践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8.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胡晨晨,女,29岁,中教二级,本科,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单位:金银湖中学,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马池北路金银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