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行走于自主与尊严之间——关于自主备课的思考

【作者】 赵日春

【机构】 陕西西安市西航一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自主备课的重要性。在自主备课中,通过平视和审视教材,深入挖掘文本信息,生成对文本的合理建构,从而更充分地让文本服务于教学。
  关键词: 自主;备课;平视;审视
  一节公开课之后,当我反思整个教学准备的过程时,更加真切地感觉到语文教师一定要身体力行,自主备课,这事关语文课的质量,也关乎语文教师的能力与尊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备课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而网络或教案书是备课活动的起点。我们常常借助网络搜索大量的资料试图解释文本,比照大量的教学设计来进行课堂教学。这种备课方法的弊端是教师极容易迷信他人的说法,放弃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更遑论学生的想法,教学设计多是隔靴搔痒,这必然造成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理解感悟上的隔阂。长此以往,学生将视语文教师为搬运工、传声筒,认为语文课无甚高深,不过尔尔。
  要知道,网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把教材研究做为备课的起点,不依靠相关资料熟读深思文本,以一个语文学习者的身份与文本对话,才能真正发现问题,然后再围绕产生的问题阅读相关的资料去解决问题。而解决了真问题,教学设计也就水到渠成了。自主备课时我们会发现许多教学的生发点,足够引发学生兴趣,引起深入思考,我们再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进而就会形成能力。这样的教才是基于学生学的意义上的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
  一、 平视教材,质疑解惑
  自主备课,教师是读者,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的阅读经验可以成为课堂资源,教师的阅读疑惑可以成为教学的契机。因为我们在解决自己疑惑的过程中,也会为学生找到答案或解惑的途径。比如在准备“议论中的记叙”这节公开课时,我反复阅读了教材。我发现教材为了实现主题作文教学的目的,而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笼统泛化抓不住要领,在写作材料的选择上既不典型也不精要。最起码我读了之后,似是而非,收益不大。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议论中的记叙”呢?在反复思考之后,我舍弃了主题作文教学的模式,选用“朱自清宁死不食救济粮”“苏洵苦读不辍”“习近平勤学不渝”等主题不同但典型精要的材料,让学生体会议论中记叙的特点,简明有效地学习议论中的记叙方法。课堂上通过学练合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再次提醒我,只有老师自主备课,自己深入到文本学习中,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
  二、 审视教材,增订补正
  自主备课,教师是创作者,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创作特色。教师的创作内容可以搭建课堂研讨的平台,教师的创作行为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望。比如还是在“议论中的记叙”这节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课文所选的德兰修女和六尺巷的事例都符合“宽容”的主题,但从初学者的角度而言太驳杂,不简明,很难立刻领会,马上掌握。因此,从课堂创作的角度,我根据议论中记叙的特点,保留了议论文类文本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中关于朱自清的材料,把德兰修女的事例换成了记叙类文本张宝敏《国强勿忘告乃翁》中朱自清的叙写,让介绍同一人物的两种文体进行对比,以此明确议论中记叙概括性的特点;我还根据教学需要创作了勾践、苏洵、习近平等人的事例,让学生直观掌握议论中记叙定向性和评述性的特点。对教材在审视之后,删繁就简,取己所需,简明扼要,学生在教学中对关键知识就会印象清晰而深刻,一目了然,在写作实践中操作起来也就事半功倍,效果良好。
  另外,在审视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相应内容,重新建构教材,使教与学紧密相合,实现有效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当传声筒,不做搬运工,而是有思想、有见地的创造者,自己也会增强职业自豪感。
  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自主备课,可以深入挖掘文本信息,生成对文本的合理建构,实现对文本的超越,从而能更充分地让文本服务于老师的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备课,归根到底是要有自己的知识储备。如何备课,看似关乎教学起点的问题,实际上是教学终点的问题。备课看似平常,实际关乎语文课的质量,语文教师的能力与尊严!
  陕西省教育学会课题,名称是课堂教学中及时反馈、正向评价、激励学生研究。
  陕西省教育学会课题,名称是课堂教学中及时反馈、正向评价、激励学生研究。
  作者简介:姓名:赵日春,工作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航一中,学历:本科,职称:中教高级。职务:语文教研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