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李俊霞

【机构】 新疆巴里坤县山南开发区火石泉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课的老师,要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会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在教学时,尽可能把自然规律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自然现象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能充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在生活中逐步体验自然规律,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
  一、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
  良好的习惯养成对科学课的教学是非常关键的,首先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把一个小组看作一个小集体,从收集资料,精选资料,整理资料;从观察记录、寻找规律、讨论交流以及动手实验都让他们相互配合,让每个同学都动起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以好生带学困生的良好学习风气,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使学生的思路更宽广,了解更多的知识。
  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管理
  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学习的整体质量、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等都可以采用量化的方法去评价,为了使评价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成绩可从他们的综合素质去评价:一、从上课发言的积极性、准确性、条理性、新颖性进行评分。二、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整洁程度、准确性、形式的多样性( 文字、图示、表格等)、简单明了程度,按红旗数加分,具备几项就得几个红旗,加几分. 三、课堂上动手制作:从动手的积极性,从制作的效果、制作的精细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记录总结情况,进行评分。四、小组得分包括小组整体纪律分;课前的收集资料,精选资料,整理资料;材料的准备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课后观察记录、讨论、交流、总结,课堂上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做汇报,然后,全班六个小组进行评选,按一、二、三等奖得分,一等奖小组每人得10分,二等奖小组每人得8分,三等奖小组每人得6分,每小组突出的学生,如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察记录或收集的资料,另外加两分。每节课有组长给组员记分,每单元做一次成绩汇报,并排出得分最高的前五名。这样课堂上同学们发言很积极,由于,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氛围也非常活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量化管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还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规范,培养了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了考察。
  三、尽可能让学生走出教室
  在良好的纪律氛围下,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观察校园里的小生命:看存在哪些植物,哪些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生长环境,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为了便于探究还可以把它们做成标本,在做好记录的情况下,一定要告知学生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对收集到的证据能进行比较分类,采取比一比的竞赛活动,以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