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新课程改革误区之我见

【作者】 刘 慧

【机构】 竹山县楼台乡沧浪九年制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语文新课程改革正进行的轰轰烈烈,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模式,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手段,一旦贴上课程改革的商标,立刻身价倍增,或摇曳多姿,或熠熠生辉,或八面玲珑。一时间,改革之声此起彼伏,不绝入耳,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改革景象。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撕开改革的遮羞布,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内幕却是千疮百孔,毫不掩饰的说,到目前为止,还有大部分老师连对语文新课标的精神都没深刻的领悟,所谓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简直是无稽之谈,根据笔者近几年的调查分析,认为当前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存在这样的几大误区:
  误区之一:改变教学观念就是——“改变老观念,学用新观念”
  在课改浪潮的冲击下,很多老师忙不迭的丢下传统的老观念,学起了时髦的新理念。丢下的有:课文背诵、字词默写、点名朗读,取而代之的是毫无目的大量阅读课外书,并美其名曰“发展素质教育”,问他们所为何故,其理由是:“现在考试也不考课本上的东西。”
  其实,不管什么时候,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关键。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实用,在今天实用,在将来也实用。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是他们学好语文的基础。现在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如此贫乏,其主要原因就是头脑中储存的语文知识过于浅薄,信息储备少之又少,导致出现了“提笔忘了字,开口说错话”的糟糕局面。试想,如果一个学生一学期下来连他学的语文书有哪几篇课文都讲不清楚的话,再去谈什么教学改革岂不是自欺欺人?
  由此看来,在改革的过程,有些“老观念”不能全盘否定,只要是对我们教学有意义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发扬光大。
  误区之二:改变教学手段就是——“用了电教手段就是改革”
  记得我们读书是,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手中的小黑板、小卡片、小挂图,它们在课堂中适时出现,既节省了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然而,随着电教手段的不断深入,我们很多老师毫不思索的丢下手中的传统教具,让铺天盖地的电教幻灯片、课件毫无商量的充斥了整个课堂。
  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黄山美景有更全面地了解,有一位授课教师竟然在一节课上播放了154张幻灯片!整节课上,学生看得倒也是津津有味,可问他这节课到底学到了什么,学生只能是一脸茫然。
  我并不敢全盘否定电教手段的积极作用,但此等电教手段的效果实在是不敢苟同。实际上,不管采用哪一种教学手段,只要有利于课程改革,我们都应该努力做到敢于接受、乐于接受、勇于接受、善于接受,而不要为了所谓的“面子”而滥用电教手段,误人子弟。
  误区之三:改变教学模式就是——“以点带面也是课程改革”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教学现象:同类型的代课老师只上一节,其余的学生自学。比方上文言文只上一课,其余的自学。小说、散文、古诗、评论样样如此;上课老师不拿书,当起甩手掌柜等。
  种种奇谈怪论,迫使我们不得不停下前进的步伐,重新审视我们走过的课改之路。当然,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是要“摸着石头过河”,也允许我们有迷茫的时候,但此种闻之丧胆的改革方法莫不使人心惊胆颤,开放性学习和自主学习闹到这步光景,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新编语文教材,篇篇精典,字字珠玑,无不由浅入深,无不循序渐进,以上做法把课改当儿戏,置学生而不顾,视教材而不顾,总想缘木求鱼,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误区之四:改变教学方法就是——“学生当起了小老师也是改革”
        有一次,随领导到了一所村级教学点,正巧遇上一位二年级语文老师叫学生帮忙批改试卷,再翻开学生的课外作业,一律都是由成绩较好的学生代老师批改。更有甚者,该班班长还满脸自豪的对我说,他还是班上的小老师,经常在老师不在的时候,给同学们讲课。和这位教师谈及此事,他不紧不慢的搬出了课改这块挡箭牌,口口声声说课改允许这样做。
  对于以上做法,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还是对这种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产生了怀疑。打着课改的旗子,干得却是有违课改的事,谁敢相信课改改到哪一天会改成学生代替老师呢?
        误区之五:改变教学结构就是——“预习课变成自习课,新授课变成检查课也是课改”
        记得有一位五年级的老师在讲《水手》这一课时,他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节课是预习课。上课开始,老师一声令下“读书”,班上立刻书声琅琅,学生是一读到底,我们只好期待着下一节课的精彩。第二节课时,一上课老师就发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掌握情况,谁知道这一问就问了一节课,又是“一问到底”,对每个学生逐个提问,问得听课老师也是云里雾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还在后头呢!在评课的自评环节中,这位老师自称贯彻落实课改精神,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直说得叫其他评课老师瞠目结舌。课程结构的松散,只能让课堂效果事倍功半。把预习课变成自习课,新授课变成检查课只能是糊涂的课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新课程改革其现状之差、其任务之艰、其路程之远、使我们的确不容乐观。课改,需要我们有睿智的头脑,执着的精神,耐心的态度,大胆的思维,它是每一个语文工作者理应肩负起的神圣使命;课改,容不得一招半式的花拳绣腿,它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扎进教材,深入课堂,以课改为己任,多学习,多思考,让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在我们辛勤的汗水中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