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阅读的规律与习惯
【作者】 黄晓臣
【机构】 江苏泰兴市大庆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对小学教学活动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阅读教学来说,阅读的强度,差异,组合几方面感知规律对优化教学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的兴趣,习惯,方法,形式几方面是重要的方面。
关键词:强度 差异 组合 兴趣 习惯 方法 形式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任务。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干扰,阅读教学至今未能走出“高消耗、低收益”的误区。在我看来,我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阅读规律。人的感知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对阅读教学来说,以下三方面感知规律对优化教学活动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强度
强度就是刺激量,只有当提供的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人才产生感知活动,这就是强度律。在阅读教学中,强度律的应用可以深入到思维的领域。如第十一册《小草和大树》的教学,教师可抓住"逆境成才"一词为指导的契机,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来深入体会夏洛蒂*勃朗特的崇高精神:(1)夏洛蒂*勃朗特遭遇到了哪些"逆境"?(2)课文是怎样描写夏洛蒂*勃朗特在"逆境"中发奋努力,最终成材的?下课后以<<"逆境成才"见精神>>为题,让学生再写读书笔记。
一篇课文总可分成一般内容和主要内容这两种成分,课文的重点、难点等主要成分本身的物理强度(如篇幅长短、醒目性等)不一定比一般内容强,而且往往被一般性内容所掩蔽。所以教学中就应有目的强化主要内容的刺激强度,如讲课中作适当重复或提高声调加重语气,在板书中标出要点、结论,更可像上例那样,抓住"逆境成材"这一点,直入课文中,造成感知的"焦点",从而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起到举纲张目的作用。
二.差异
感知的对象相互间的异同之点放在一起让人感知,能提高感知的深刻性和准确性,这就是差异律。差异在阅读教学中主要通过比较得以实现。比的基本方式为"纵比"和"横比"。纵比是指在不同阅读材料之间进行的比较,如《负荆请罪》、《船长》、《爱之链》等都是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课文,复习时把它们放在一起作比较,就能更清楚地感知这些人物为信念、为职责付出许多,不图个人利益的共性和各自特有的品质,从而为深刻准确地归纳这些课文的中心思想提供了感性的认识。
横比是指同一阅读材料内部进行的比较。只要认真发掘,许多课文的比较因素都很丰富。如《船长》一课,运用对比,揭示人物品质.客轮遇险后,船长想到的是60人的安全,惟独没有想到自己,这60与1的对比,揭示了他忘我的品质.在人们混乱时,船长在指挥台上,"威严的声音压倒一切呼号和嘈杂",两厢对比,突出了船长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惧。
另外,传统的阅读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师按照预定的方案,用有限的时间,在规定的场合,按照一定的流程把书本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个性,教学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客体地位,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遭到扼杀。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处处依赖老师才能进行阅读的惰性。以至形成了“教师一步不放手,长期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自己脑子不会转”的局面。所以,不同程度的学生应该留给不同的饿阅读空间。
总之,差异律对阅读教学的意义,在于突出教学内容的某方面特点;或表现不同方面的差别,或揭示同一方面的相似,使这些差异或相似在学生的感知中变得鲜明。
三.组合
感知对象应力求在空间、时间上组成一个优化的系统,才有利于学习者积累正确、明晰的感性材料,这叫组合律,对阅读教学有直接意义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归类"和"意义化"两种。
归类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把教学材料纳入到彼此互有联系的某个感知整体中。如归类识字,就是组合律的典型应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相关知识的归类。如把抓特点写人的《船长》,抓特点写动物的《麋鹿》,抓特点写植物的《青海高原一株柳》等课文放到一起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系统的认识:写人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事例;写动物要抓住外形和生活习性;写植物要抓住生长阶段的特点。当学生把这种规律性的认识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时,一次性感知的容量便大大地扩展了。
意义化就是把学生生疏、不熟悉的学习材料与他们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如编口诀记字形,用学习者个人能够理解的"人工意义"来记忆年份、地点、数字等。都是意义化。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化,能极大地加深感知、理解课文的广度和深度。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引用课一些语言来概括送别场面的片段,并组成板书:(1)马车被拦;(2)老师和同学为他送行;(3)咏唱送别曲;(4)赠送银杯;(5)深情嘱咐;(6)激动流泪;(7)疾驰而去。显然,通过这样的巧妙组合,就给这些话语赋予了全新的风趣幽默,而且便于学生背诵.如果将它们与"送别"、"离去"之类的概括相比较,就使人感到这样的教学设计有着含而不露又藏锋可见的深意,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教学,不但要注意感知规律的重要意义,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把阅读定义为从词、句、段、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从而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按照词、句、段、篇的 序列与阅读过程中理解、概括、推论、评价等认知因素结合分解为(1)理解词语的能力;(2)理解句子的能力;(3)概括段义的能力;(4)理解篇的能力;(5)推论能力;(6)评价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可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下转第53页)(上接第91页)操,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的学习习惯有:带这问题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话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自己我评价习惯等等.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会读书,朗读时丢字加字,甚至读破句;看课外书籍,走马看花,不求甚解.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从低年级就要主要培养.低年级尤其要重视朗读训练。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除了重视教给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以外,还应力求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起来,做到以学路带教路、以语言带内容,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领悟。千万不能把自学局限于读读、背背、抄抄。要打破框框,放手让学生自己从多种角度去预习,能尝试多少是多少,不求一样,但求一试。这样,学生会尽自己的能力去预习,长此以往,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我们还应当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以读为中心,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学的题目应当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应当根据学生之上的高低、基础的优劣、能力的强弱等差异,提出不同要求;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提出不同要求。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分享成功的喜悦,既发展了个性,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注重多种形式的读法
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必须从作品分析的模式中走出来,大胆的把课堂时间换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一堂课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不同形式.老师灵活,充分的应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读.
不同类型的文章,其阅读理解是各有侧重,有的重在获取信息,有的重在启迪思维,有的重在激励人生。提高阅读理解力,应在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进行训练。
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让他们自行寻找和归纳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
摘 要:阅读对小学教学活动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阅读教学来说,阅读的强度,差异,组合几方面感知规律对优化教学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的兴趣,习惯,方法,形式几方面是重要的方面。
关键词:强度 差异 组合 兴趣 习惯 方法 形式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肩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任务。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干扰,阅读教学至今未能走出“高消耗、低收益”的误区。在我看来,我们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阅读规律。人的感知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对阅读教学来说,以下三方面感知规律对优化教学活动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强度
强度就是刺激量,只有当提供的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人才产生感知活动,这就是强度律。在阅读教学中,强度律的应用可以深入到思维的领域。如第十一册《小草和大树》的教学,教师可抓住"逆境成才"一词为指导的契机,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来深入体会夏洛蒂*勃朗特的崇高精神:(1)夏洛蒂*勃朗特遭遇到了哪些"逆境"?(2)课文是怎样描写夏洛蒂*勃朗特在"逆境"中发奋努力,最终成材的?下课后以<<"逆境成才"见精神>>为题,让学生再写读书笔记。
一篇课文总可分成一般内容和主要内容这两种成分,课文的重点、难点等主要成分本身的物理强度(如篇幅长短、醒目性等)不一定比一般内容强,而且往往被一般性内容所掩蔽。所以教学中就应有目的强化主要内容的刺激强度,如讲课中作适当重复或提高声调加重语气,在板书中标出要点、结论,更可像上例那样,抓住"逆境成材"这一点,直入课文中,造成感知的"焦点",从而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起到举纲张目的作用。
二.差异
感知的对象相互间的异同之点放在一起让人感知,能提高感知的深刻性和准确性,这就是差异律。差异在阅读教学中主要通过比较得以实现。比的基本方式为"纵比"和"横比"。纵比是指在不同阅读材料之间进行的比较,如《负荆请罪》、《船长》、《爱之链》等都是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课文,复习时把它们放在一起作比较,就能更清楚地感知这些人物为信念、为职责付出许多,不图个人利益的共性和各自特有的品质,从而为深刻准确地归纳这些课文的中心思想提供了感性的认识。
横比是指同一阅读材料内部进行的比较。只要认真发掘,许多课文的比较因素都很丰富。如《船长》一课,运用对比,揭示人物品质.客轮遇险后,船长想到的是60人的安全,惟独没有想到自己,这60与1的对比,揭示了他忘我的品质.在人们混乱时,船长在指挥台上,"威严的声音压倒一切呼号和嘈杂",两厢对比,突出了船长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惧。
另外,传统的阅读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师按照预定的方案,用有限的时间,在规定的场合,按照一定的流程把书本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个性,教学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客体地位,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遭到扼杀。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处处依赖老师才能进行阅读的惰性。以至形成了“教师一步不放手,长期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自己脑子不会转”的局面。所以,不同程度的学生应该留给不同的饿阅读空间。
总之,差异律对阅读教学的意义,在于突出教学内容的某方面特点;或表现不同方面的差别,或揭示同一方面的相似,使这些差异或相似在学生的感知中变得鲜明。
三.组合
感知对象应力求在空间、时间上组成一个优化的系统,才有利于学习者积累正确、明晰的感性材料,这叫组合律,对阅读教学有直接意义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归类"和"意义化"两种。
归类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把教学材料纳入到彼此互有联系的某个感知整体中。如归类识字,就是组合律的典型应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相关知识的归类。如把抓特点写人的《船长》,抓特点写动物的《麋鹿》,抓特点写植物的《青海高原一株柳》等课文放到一起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系统的认识:写人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和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事例;写动物要抓住外形和生活习性;写植物要抓住生长阶段的特点。当学生把这种规律性的认识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时,一次性感知的容量便大大地扩展了。
意义化就是把学生生疏、不熟悉的学习材料与他们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如编口诀记字形,用学习者个人能够理解的"人工意义"来记忆年份、地点、数字等。都是意义化。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化,能极大地加深感知、理解课文的广度和深度。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引用课一些语言来概括送别场面的片段,并组成板书:(1)马车被拦;(2)老师和同学为他送行;(3)咏唱送别曲;(4)赠送银杯;(5)深情嘱咐;(6)激动流泪;(7)疾驰而去。显然,通过这样的巧妙组合,就给这些话语赋予了全新的风趣幽默,而且便于学生背诵.如果将它们与"送别"、"离去"之类的概括相比较,就使人感到这样的教学设计有着含而不露又藏锋可见的深意,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教学,不但要注意感知规律的重要意义,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把阅读定义为从词、句、段、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从而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按照词、句、段、篇的 序列与阅读过程中理解、概括、推论、评价等认知因素结合分解为(1)理解词语的能力;(2)理解句子的能力;(3)概括段义的能力;(4)理解篇的能力;(5)推论能力;(6)评价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可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下转第53页)(上接第91页)操,培养其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的学习习惯有:带这问题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话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自己我评价习惯等等.现在不少小学生到毕业时还不会读书,朗读时丢字加字,甚至读破句;看课外书籍,走马看花,不求甚解.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从低年级就要主要培养.低年级尤其要重视朗读训练。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除了重视教给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以外,还应力求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起来,做到以学路带教路、以语言带内容,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领悟。千万不能把自学局限于读读、背背、抄抄。要打破框框,放手让学生自己从多种角度去预习,能尝试多少是多少,不求一样,但求一试。这样,学生会尽自己的能力去预习,长此以往,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我们还应当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以读为中心,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学的题目应当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应当根据学生之上的高低、基础的优劣、能力的强弱等差异,提出不同要求;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提出不同要求。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分享成功的喜悦,既发展了个性,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注重多种形式的读法
阅读理解能力是以感悟,体验为基础的重要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必须从作品分析的模式中走出来,大胆的把课堂时间换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一堂课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不同形式.老师灵活,充分的应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读.
不同类型的文章,其阅读理解是各有侧重,有的重在获取信息,有的重在启迪思维,有的重在激励人生。提高阅读理解力,应在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进行训练。
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让他们自行寻找和归纳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