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的实践指导
【作者】 沙妮娅·艾尔肯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七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倡导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想方设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就思想品德教学中为什么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下自主学习的基本涵义和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 学生自主学习 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这为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看我们教师如何真正做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为此我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突出话题中心、创设教学情景、加强社会实践、强化问题意识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就自己的认识和做法谈点体会。
一、新课程下自主学习的基本涵义和要求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自主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张自己的经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为载体,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为将来适应“学习型”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归根到底应落实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勇于创新、不断实践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 突出话题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突出话题中心,广泛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与学生亲身经历的结合,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在参与性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个体的生活经验出发,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合理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中学生思想活跃,自我表现强,但自我克制能力差,因此在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特别是有争论的问题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题外话。如果老师一味地禁止,势必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论。
( 二)创设问题情境,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提供思考题,帮助学生质疑。往往有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好像什么都懂,看不出问题,找不到疑点,其实正是我们平时缺乏对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造成的,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鼓励与帮助学生从教材中看出问题、想出问题。
2、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质疑。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学方式,我们将促进师生互动的谈话式、讨论式教学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方式是可取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非常规、发散性的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剖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新教材下的思想品德内容呈现主要是基于生活、案例、活动,围绕基本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力求内容的呈现生活化、活动化,促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课程目标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宜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环节的策划上,尽量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理论性和教育性强,如果一味地进行说教,时间一长,学生会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一些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新教材中突出了引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情境设计,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如在讲“人的生命独特性”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一个情境,让一对双胞胎站在讲台上,接下来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老师为什么让双胞胎站在这里,他们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学生产生问题和探究的意向,是其自主学习的前提,既然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在解决的过程中就会积极主动。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潜在的知识储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依据新课程理念,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更要有善于组织学生讨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平时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课堂讨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上能够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多向思维。在相互讨论中,学生不仅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而且还能生成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合作讨论的学习氛围,必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
总之,我们只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课程才会焕发生机与活力,才能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业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成才之路;2011年22期
2 张立眉;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7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思想品德课 学生自主学习 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这为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看我们教师如何真正做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为此我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突出话题中心、创设教学情景、加强社会实践、强化问题意识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就自己的认识和做法谈点体会。
一、新课程下自主学习的基本涵义和要求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自主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张自己的经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为载体,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为将来适应“学习型”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归根到底应落实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勇于创新、不断实践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 突出话题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突出话题中心,广泛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与学生亲身经历的结合,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在参与性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个体的生活经验出发,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合理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中学生思想活跃,自我表现强,但自我克制能力差,因此在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特别是有争论的问题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题外话。如果老师一味地禁止,势必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论。
( 二)创设问题情境,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提供思考题,帮助学生质疑。往往有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好像什么都懂,看不出问题,找不到疑点,其实正是我们平时缺乏对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造成的,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鼓励与帮助学生从教材中看出问题、想出问题。
2、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质疑。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学方式,我们将促进师生互动的谈话式、讨论式教学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方式是可取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非常规、发散性的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剖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新教材下的思想品德内容呈现主要是基于生活、案例、活动,围绕基本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力求内容的呈现生活化、活动化,促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课程目标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宜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环节的策划上,尽量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理论性和教育性强,如果一味地进行说教,时间一长,学生会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一些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新教材中突出了引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情境设计,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如在讲“人的生命独特性”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一个情境,让一对双胞胎站在讲台上,接下来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老师为什么让双胞胎站在这里,他们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学生产生问题和探究的意向,是其自主学习的前提,既然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在解决的过程中就会积极主动。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潜在的知识储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依据新课程理念,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更要有善于组织学生讨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平时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课堂讨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上能够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多向思维。在相互讨论中,学生不仅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而且还能生成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合作讨论的学习氛围,必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
总之,我们只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课程才会焕发生机与活力,才能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业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成才之路;2011年22期
2 张立眉;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