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用不信任的话教育学生

【作者】 邹本灿

【机构】 山东省宁阳第二十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日常教学中,因为学生过去出过错,有的老师就会用不信任的口吻来否定学生。这种“怀疑式”的说话方式,既不利于融洽师生关系,也让学生成长的步伐在你不信任的面前止步,的确应该彻底摒弃。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期待和改正错误的机会,那么,学生一定就会还你一份惊喜。下面,就通过几种现象,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希望能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并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加以避免。
  一、学生表决心,别说不信任的话
  课代表向张老师汇报:这次作业李勇没有完成。因为李勇经常言而无信,张老师一听就来气了,他让课代表把李勇叫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李勇认识到不交作业对自己学习的危害,抬头向张老师表示:我一定改,今后保证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下张老师一听更生气了,对李勇说:“这样的话你说过多少遍了,你如果真能改,太阳就会从西边出来了,我才不信你呢!”李勇又将脑袋耷拉下来了。张老师因为李勇多次失信,就对他的“决心”不再信任了,让学生失去了改正错误的信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口号:“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信任就是唤起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上进心的一种态度。当老师看到学生表现出值得肯定的优点时,就应该“尽释前嫌”,去肯定、去鼓励。老师的一次信任,就会给学生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
  二、学生说想法,别说不信任的话
  自习课上,学生杨晖突然说肚子疼。班主任韩老师让他喝了点热水,也不管用,豆大的汗珠都流下来了,问他特别疼吗,杨晖点点头,韩老师就让他赶紧去医务室看看。这时候,同桌周大力站起来对韩老师说:“老师,让我陪他一块去吧。”韩老师扭头对周大力说:“你陪他去?你是想出去溜一圈逃避学习吧?别糊弄老师了,安心上你的课吧。”杨大力再张嘴想说什么,又被韩老师抢白了一顿。杨晖想陪同学去医务室,却遭来老师的一顿挖苦。卢梭说:“要尊重学生,就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老师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法主观去怀疑是不恰当的。学生是不断变化的,再相信他一次又何妨?也许你这次尊重他的想法,今后回报你的就将是无数次好的转变。
  三、学生讲理由,别说不信任的话
  下午临放学时,秦老师对学生说:“学校安排本周六上午八点,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家长会,家长届时务必参加,希望同学们通知好家长。”袁涛的姥姥脑溢血住院了,爸爸妈妈都在医院照顾姥姥,他想告诉老师让爷爷作为家长来开家长会。他对老师说:“我爸爸妈妈那天不能来了……”话还没有说完,“为什么?”秦老师马上就问。“不是,是因为……”“不是什么!是因为成绩不好怕家长知道了批评你,才不敢让家长来吧?有这样的心思,怎么就不知道好好学习呢!”说得袁涛哪还敢再说什么理由了。
  学生想对老师说明理由,老师却凭自己的思维定式打断了他。老师打断学生,就是由于对学生不信任造成的。木不钻不透,话不说不明。拒绝倾听,怎么知道事情的真相?学生有特殊情况也是正常的,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把话说完。因为不信任而拒绝倾听,其实就是放弃了和学生交流、沟通的一次机会,学生就可能因为你的不信任从此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四、学生提要求,别说不信任的话
  听说学校让初二、四班出一对男女配合的演讲选手参加县教师节庆祝活动,胡洋心里可乐开了花,他的演讲水平在班里是绝对的“大哥大”,他认为这个男选手肯定是自己了。胡洋压抑不住心里的兴奋,就到办公室找班主任郝老师请战。胡洋对郝老师说:“这次参加县演讲活动,就让我去吧,我一定不给咱学校、班级丢人。”可郝老师对他说:“你的演讲水平平时很好,可是每次到正式场合就准出问题,让你去!你能保证这次绝对不再掉链子吗?”胡洋愣了一下,无奈地摇了摇头出去了。因为过去多次失误,老师就不再信任学生。老师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给学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老师应该相信学生提出的要求,然后从心理素质、演讲技巧上进一步进行指导,那样也许胡洋不但会战胜自己,出色地完成演讲任务,今后的学习、生活也肯定会有一个大的进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犯过错,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亦是如此。作为教师,不要不允许学生犯错,更不能因为学生曾经犯过错就不再信任他。老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包容和改正机会,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让他们更快、更好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