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做一个幸福的音乐教师

【作者】 刘 洁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按照育人的理念来组织课堂,遵循音乐教育的规律,让每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了解古今中外艺术大师,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成长自己,做一个幸福的音乐教师。
  关键词:发展;成长;空间
  一、背景和意义
  近几年来,通过课改,我们的音乐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强调以育人为核心,突出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和体验。其次重视了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欣赏美、热爱美、向往美、创造美。再就是随着现代音乐教育手段进一步开发,音乐教育形式更加丰富、活跃和多样化了。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情趣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课改后对音乐课的看法
  课改了,如何上好音乐课?音乐课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上好音乐课,首先要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能够放在学习者的视角,围绕本课的目标,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特点与心理需要。所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大胆的放,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学生能做的自己做、学生能说的自己说,变“填鸭式”教学为“放鸽式”教学。没有悠长无味的说教,学生知识的获取都是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去感知、理解、表现中得到。我们老师应在启发、暗示、等待中增加学生勇气,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学习、去自主探究,始终让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再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得到锤炼,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艺术氛围,让学生对活动感兴趣,尽在“不言”中。
  还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避免枯燥的技术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现力和创造力。让学习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微笑送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送给学生,又要把说话的权力送给学生,让学生随便说,这就是课程改革要解决的学生开口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表现自己所思、所想、所感。至于说的对不对,这不重要,关键是先参与进来,然后再研究发展,探究结果,以奏、唱、编等富有创造因素的方式听赏音乐,培养学生听赏的习惯,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离不开认真听音乐。我们教师应该总说这样一句话:“同学们,你们认真听这是什么声音?”在讲解音乐要素---音色的时候我是这样让他们感受音色的:看我手中的这张报纸,请你们帮我想一想,我怎样做才能让它发出不同的声响?大部分的学生就在说了:“老师,揉、吹、打、撕、拍、晃……”然后我就说:那请大家再猜一猜,我会在怎样的情绪下,才会有这些举动呢?孩子们回答了:揉报纸---表明心情很好,打报纸--表明心理愤怒;晃报纸--表明有灰尘,吹报纸--表现大自然的风声……其实这都说明一个问题,声音是有感情色彩的。
  成功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自信、合作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个“空间”,清晰地展示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教学过程,体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合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状态达到颠峰。
  (三)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素材,重组教学内容,体现育人功能。
  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在建构上要体现新课改精神,突出人文教育与课程资源的挖掘,并能与相关文化做以整合,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务必要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能够站在学习者的视角,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符合音乐审美、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从头至尾贯穿着浓郁的教学情境。主要表现为:我们老师要能够及时观察、捕捉学生的变化,在学生注意力变换的一刹那,用一个新的问题来吸引学生,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资源,一节成功的音乐课,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
  (四)改变一下自己的角色,从生活体验入手。
  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应摈弃简单的知识立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养成朴素的审美感和艺术鉴赏能力,让音乐渗透心灵,感悟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成为一次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课堂教学还应注重自己角色的转变,要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看成一个有待开启的宝库,虽然,他们有时会惹你生气,但我们必须努力的去发现他们的优点、闪光点,哪怕是只有一丁点的正确痕迹,我们也会像用放大镜一样来夸张和和赞美,为学生创造想表现、爱表现、好表现的氛围。同时,我们老师还要像艺术家一样善于“进入角色”,针对学生这位“对象”,本着始终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既做演员,又是导演。
  (五)创新课堂,让孩子爱音乐没商量。
  一般的音乐课,我们都是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欣赏一首乐曲,教授一点音乐知识,分组轮唱就算完了,可是现在却不一样了。我结合同学们的要求,搞课前才艺展示和音乐游戏(歌唱、人声的表现、器乐演奏、口技、诗朗诵、舞蹈、猜谜语、讲故事、对音乐要素进行创编和改编……),但一定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关系紧密的,我还要求每一位同学在上新课前,轮流上黑板写一句有关音乐方面的名人格言,或者自己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音乐。
  有一次是九年级的欣赏课,教学内容是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等曲艺音乐。我刚用京韵大鼓的视频导入后,学生立刻就在下面嘟囔开了:“都什么年代了还听这个难听死了”“真没劲”“老师,给我们放点流行歌曲听吧”一时间,同学们七嘴八舌,课堂乱糟糟的,我也急的出了大汗。急中生智,我说好!索性我们这节课就来个传统与现代的大比拼,曲艺音乐不也亦称为说唱音乐嘛,我就使(下转第61页)(上接第66页)尽了浑身的解数来寻找当代与传统的契合点---音乐的表现形式。因此,需要将流行音乐有机的渗透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合适的环节穿插合适的流行音乐,还用“一人多角”的表演方式,对于课堂教学有着很好的作用。下课铃声响了,不少同学惋惜地说:“哎呀,刚要来劲,又下课了!”
  老师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我们开设了初二每人一件乐器的校本课程,还在课余时间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设置了合唱团、鼓乐团、管乐队、舞蹈社团、民乐社团、播音社团等多个社团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展演活动,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张扬个性,激发创造。在二中学习六年,与音乐相伴一生,幸福永远。记得张莉主任多次自豪地说过,我们初中部的孩子到了高三和其他学校来的孩子有着明显的区别,看到他们在课堂上活跃的表现和对音乐极高的领悟能力,就看到了我们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我深切的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那种幸福感。其实这一切和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大环境和“271高效课堂”是分不开的,音乐素养的渗透是在审美中潜移默化的,是在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中培养和提高的。
  艺术是相通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艺术、文学修养,那么在课堂上教学语言就显得苍白,缺乏艺术性及感染力。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多阅读一些报刊书籍,音乐教育杂志,进行舞蹈、声乐、器乐、普通话等基本功的训练,收看一些知识性、艺术性强,语言有哲理的文艺节目,与时俱进。同时,我们要手捧爱心给我们的学生,是他们让我们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我们更要手捧感恩之心给我们的学校,是学校给予了我们发展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发展自己、成就自己,最终成为一名幸福的音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