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作者】 祖木拉提·拜克里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七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合作学习能力对初中学生来讲不是不可拥有的能力,但在实际上多数同学仍然存在依赖的心理,因此,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取得点滴成绩时予以表扬,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有了自信心,他们对难题就有了挑战性,就会积极主动进行课堂学习。
真正的合作学习是组内每一个人都能在相互启发,相互点拨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能与大家分享思维成果,分享学习成果的体验和收获。这就离不开我们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活动前的合理安排与适当的引导。这样,才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增添学生竞争向上的精神。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合作学习 能力 培养
现代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但长期以来的中学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禁锢了学生发展的能动性,特别是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普遍缺乏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在学习中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所面临的紧迫的任务。
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作为思想品德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被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在教学中大都安排了合作学习环节,每每进入到这一环节时,往往三五个学生围成一桌,讨论很为激烈,气氛相当活跃,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可喜局面,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然而冷静观察之后你就会发现,有些所谓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而已,追求的是形式上的表面上的热闹,徒具其形而不具其神。这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那么,什么是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呢?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呢?。
一、组建合理的学习,确保组际水平相当。
自主、合作学习是常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出现的。由于学生的现有的知识、能力、智力发展水平等方面都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而,教师应当合理组织和安排学习小组,建立学习群体。在课改之初,我采用前后两张桌子的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最为灵活方便,但各组差异较大,不利于合作学习。如何同一小组成员的搭配做到优势互补是值得研究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在性别、性格、人际交往、学习成绩等多方面的差异状况来合理组合,使之成为最佳搭配。
在组建小组时,我采用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建形式。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小组,以5-6人为一组,由一位学习基础较好的、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各组间无明显的差异,力求均衡,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异质”为学生在学习中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确保了组与组之间的合理性。在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发表意见,然后每人轮流代表小组在班里进行发言,并将每个同学发言的参与率高低作为考核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质量的重要依据,从而增强小组的凝聚力,避免出现一个人或少数人包办的情况,使自主、合作学习不留于形式。同时我还在学习小组中进行明确分工,设置学生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的奋斗目标,让每个学生在集体讨论中承担责任,并按他们的不同表现科学地进行行为评价。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意味着课堂是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构建的课堂。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即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发展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以多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1、指导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以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会自主地解决问题。
三、“生生互动”可以提高自主、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如九年级“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对于国产汽车的走向问题,学生们在合作交流时,我根据学生事先收集的资料,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先在本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讨论非常激烈,此时的自主、合作学习是以独立为基础的,又是相互依赖的,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分工、交流、生生互动,发挥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互相启发。通过激烈的争论、探讨,组内达成共识,也可保留多种意见,选出代表发言。然后第二步进行组际交流,交流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的学生代表本组,其他各组和教师共同分享小组成果,并试着解决疑问题,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实践表明,自主、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意的学习方式首先改革了课堂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它重在生生间的学习合作,是通过集中小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学习形式,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提供了新的途径,只要教师组织恰当,氛围和谐,广大学生是喜欢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气氛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自主、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把自我融入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为了达成一个小组的学习目标而相互研究与探讨、相互启发与切磋、相互影响与带动,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知识共享”的情境中增强自主学习意识、集体竞争意识、合作技能和创新精神,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释疑的能力,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从而必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学习方式中忽视人的能动性、自觉性与创造性的被动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以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真正的合作学习是组内每一个人都能在相互启发,相互点拨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能与大家分享思维成果,分享学习成果的体验和收获。这就离不开我们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活动前的合理安排与适当的引导。这样,才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增添学生竞争向上的精神。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合作学习 能力 培养
现代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但长期以来的中学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禁锢了学生发展的能动性,特别是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普遍缺乏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在学习中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所面临的紧迫的任务。
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作为思想品德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被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在教学中大都安排了合作学习环节,每每进入到这一环节时,往往三五个学生围成一桌,讨论很为激烈,气氛相当活跃,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可喜局面,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然而冷静观察之后你就会发现,有些所谓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而已,追求的是形式上的表面上的热闹,徒具其形而不具其神。这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那么,什么是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呢?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呢?。
一、组建合理的学习,确保组际水平相当。
自主、合作学习是常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出现的。由于学生的现有的知识、能力、智力发展水平等方面都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而,教师应当合理组织和安排学习小组,建立学习群体。在课改之初,我采用前后两张桌子的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最为灵活方便,但各组差异较大,不利于合作学习。如何同一小组成员的搭配做到优势互补是值得研究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在性别、性格、人际交往、学习成绩等多方面的差异状况来合理组合,使之成为最佳搭配。
在组建小组时,我采用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组建形式。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小组,以5-6人为一组,由一位学习基础较好的、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各组间无明显的差异,力求均衡,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异质”为学生在学习中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确保了组与组之间的合理性。在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发表意见,然后每人轮流代表小组在班里进行发言,并将每个同学发言的参与率高低作为考核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质量的重要依据,从而增强小组的凝聚力,避免出现一个人或少数人包办的情况,使自主、合作学习不留于形式。同时我还在学习小组中进行明确分工,设置学生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的奋斗目标,让每个学生在集体讨论中承担责任,并按他们的不同表现科学地进行行为评价。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意味着课堂是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构建的课堂。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即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发展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以多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1、指导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以学生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会自主地解决问题。
三、“生生互动”可以提高自主、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如九年级“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对于国产汽车的走向问题,学生们在合作交流时,我根据学生事先收集的资料,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先在本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讨论非常激烈,此时的自主、合作学习是以独立为基础的,又是相互依赖的,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分工、交流、生生互动,发挥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互相启发。通过激烈的争论、探讨,组内达成共识,也可保留多种意见,选出代表发言。然后第二步进行组际交流,交流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的学生代表本组,其他各组和教师共同分享小组成果,并试着解决疑问题,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实践表明,自主、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意的学习方式首先改革了课堂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它重在生生间的学习合作,是通过集中小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学习形式,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提供了新的途径,只要教师组织恰当,氛围和谐,广大学生是喜欢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气氛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自主、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把自我融入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为了达成一个小组的学习目标而相互研究与探讨、相互启发与切磋、相互影响与带动,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知识共享”的情境中增强自主学习意识、集体竞争意识、合作技能和创新精神,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释疑的能力,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从而必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学习方式中忽视人的能动性、自觉性与创造性的被动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以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