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实验的创新
【作者】 吕小利
【机构】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该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是一种分解过程,它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此实验设计不局限于书本,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自制教具,在教学中起到突破难点,优化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呼吸作用 实验创新 二氧化碳
一、 实验创新背景
本人在做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发现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活动其过程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科学性。很难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造成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缺失。经认真分析该实验,并结合该实验的目的,对实验的材料用具、过程方法等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二、 对比分析
原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1装置所需器材较多,组装复杂,而且漏斗中用棉花塞住,也会有少量CO溢出;图2装置器材简单,没有复杂的组装过程,也保证了实验装置的气密性,使实验操作简便,结果更具科学性;原实验操作繁琐,实验采用灌水排气法,从漏斗中灌入清水,就会有一部分CO溶于水,导致CO的量不足,使实验效果不明显;创新后实验采用注射器抽气法,直接用注射器从瓶中抽取气体注入烧杯中的石灰水中,避免部分CO溶于水中,让学生更能直观、更明显的看到澄清石灰水与CO的反应过程;原实验结束后,将瓶中的水倒出,让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足量的CO需要1~2小时,若要接连在多个班上该演示实验,就需要多准备几瓶萌发的种子,这不仅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也会对种子造成浪费;改进后的实验,演示后只要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新鲜的空气,大约半小时后可重复演示该实验。
三、 实验的改进
1. 实验材料。
萌发和煮熟的小麦种子、澄清的石灰水、两个带软木塞的玻璃瓶(清洗干净,晾干)、注射器、小烧杯、标签等。
2. 实验原理。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 实验步骤。
(1) 萌发种子。
(2) 实验开始前30min,将两个带软木塞的玻璃瓶上编号为甲、乙,向甲、乙两瓶中分别装入等量的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然后密封,放在温暖避光的地方待用。在向注射器、小烧杯上分别贴上甲、乙对应的标签。
(3) 半小时后取出两只瓶子,让学生观察两瓶内壁上产生水珠的多少,思考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4) 向两只小烧杯中倒入适量(等量)的澄清石灰水,用甲注射器从甲瓶中抽取气体注入甲烧杯的澄清石灰水中,让学生观察石灰水的变化。用乙注射器从乙瓶中抽取气体注入乙烧杯的澄清石灰水中,让学生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4. 实验现象及结论。
(1) 实验现象。实验中可明显的看到甲瓶内壁上产生了大量的水珠,而乙瓶内壁上无水珠产生。甲烧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乙烧杯中澄清的石灰水没变浑浊。
(2) 实验结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
四、 实验创新之处
1、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即甲瓶中装入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入等量的煮熟种子进行对照,实验结果更具科学性。
2、实验装置创新。将复杂的装置简单化,主要器材来源于生活,用软木塞的玻璃瓶代替广口瓶,保证了实验装置的气密性,使实验操作简便,效果更明显。
3、实验方法创新。将灌水排气法改为注射器抽气法,避免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教材内容创新。本实验将增加观察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水的现象。在演示植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瓶子内壁水珠的多少,可以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水。一套装置能完成两个实验,使实验装置功能多样化,课堂高效化。
五、 教学应用
在“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实验演示,现象明显,学生关注度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七届中学生物实验创新大赛中荣获贰等奖。
关键词: 呼吸作用 实验创新 二氧化碳
一、 实验创新背景
本人在做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发现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活动其过程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科学性。很难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造成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缺失。经认真分析该实验,并结合该实验的目的,对实验的材料用具、过程方法等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二、 对比分析
原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1装置所需器材较多,组装复杂,而且漏斗中用棉花塞住,也会有少量CO溢出;图2装置器材简单,没有复杂的组装过程,也保证了实验装置的气密性,使实验操作简便,结果更具科学性;原实验操作繁琐,实验采用灌水排气法,从漏斗中灌入清水,就会有一部分CO溶于水,导致CO的量不足,使实验效果不明显;创新后实验采用注射器抽气法,直接用注射器从瓶中抽取气体注入烧杯中的石灰水中,避免部分CO溶于水中,让学生更能直观、更明显的看到澄清石灰水与CO的反应过程;原实验结束后,将瓶中的水倒出,让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足量的CO需要1~2小时,若要接连在多个班上该演示实验,就需要多准备几瓶萌发的种子,这不仅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也会对种子造成浪费;改进后的实验,演示后只要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新鲜的空气,大约半小时后可重复演示该实验。
三、 实验的改进
1. 实验材料。
萌发和煮熟的小麦种子、澄清的石灰水、两个带软木塞的玻璃瓶(清洗干净,晾干)、注射器、小烧杯、标签等。
2. 实验原理。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 实验步骤。
(1) 萌发种子。
(2) 实验开始前30min,将两个带软木塞的玻璃瓶上编号为甲、乙,向甲、乙两瓶中分别装入等量的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然后密封,放在温暖避光的地方待用。在向注射器、小烧杯上分别贴上甲、乙对应的标签。
(3) 半小时后取出两只瓶子,让学生观察两瓶内壁上产生水珠的多少,思考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4) 向两只小烧杯中倒入适量(等量)的澄清石灰水,用甲注射器从甲瓶中抽取气体注入甲烧杯的澄清石灰水中,让学生观察石灰水的变化。用乙注射器从乙瓶中抽取气体注入乙烧杯的澄清石灰水中,让学生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4. 实验现象及结论。
(1) 实验现象。实验中可明显的看到甲瓶内壁上产生了大量的水珠,而乙瓶内壁上无水珠产生。甲烧杯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乙烧杯中澄清的石灰水没变浑浊。
(2) 实验结论。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
四、 实验创新之处
1、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即甲瓶中装入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入等量的煮熟种子进行对照,实验结果更具科学性。
2、实验装置创新。将复杂的装置简单化,主要器材来源于生活,用软木塞的玻璃瓶代替广口瓶,保证了实验装置的气密性,使实验操作简便,效果更明显。
3、实验方法创新。将灌水排气法改为注射器抽气法,避免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教材内容创新。本实验将增加观察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水的现象。在演示植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瓶子内壁水珠的多少,可以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水。一套装置能完成两个实验,使实验装置功能多样化,课堂高效化。
五、 教学应用
在“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实验演示,现象明显,学生关注度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七届中学生物实验创新大赛中荣获贰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