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浅谈

【作者】 刘玉明

【机构】 河北省宣化县贾家营兴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应试”教育不注重独立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个性不能张扬,人云亦云。而在素质教育实施中,很多教师把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列入教学目标之列,并想方设法去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关键词:初中数学  独立思维能力  培养
  思维能力是人智力的核心,是衡量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重要因数。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很多教育仁人志士都特别注重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很多教师急功近利地采用“题海战术”,忽视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个性不能张扬,人云亦云,有千人一面嫌疑。幸运的是素质教育理念及时赶到,刹住了“应试”风,又把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培养纳入了教学日程,并在大量探索与反思中积攒了很多经验。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重在一个“导”字
  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工夫,而有的时候会有一些误区,比如: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的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思维。而都成了老师一个模子印出来的思维。还有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就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续其志,就这种现象我觉得在教学中应采取思路教学,用“大处导,小处启”的方法,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想转化为教师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要注重“启”“试”结合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思考、创造性为出发点和归宿。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会独立思考,通过主体作用自主建构学习新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的成长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主观的努力。所有的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的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因为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对待学生我们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不论是优生还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来大大增强他们的信心,为他们获得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条件。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培养既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都有所提高,又使学生在亲自学习中感受到学习乐趣。把本来枯燥乏味的“寒窗苦读”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七节“有理数减法”时,我们要创造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学生在规律探索寻找后,再相互讨论得出结论,最后由老师来总结传授好的方法。我们这样让学生自己先去思考、摸索,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人人动脑筋尝试,寻找到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说都获得了成功。享受到了学习乐趣。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的教学,不但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思考,还学会了灵活运用,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强调一个“准”字
  医生治病讲的是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到要害关键处,才能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初中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总之,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把它列入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之中,并想方设法去导去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从而实现学生能思考会思考的伟大目标。当然,我上面提到的方法也只是实践的一点心得,还有更多更好的培养方法等待我们去发掘。
  参考文献:
  【1】胡朝丽,初中教学入门教学要重视思维能力培养[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8.12。
  【2】朱美仙,近几年中考数学开放性试题归类简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4。
  【3】丁斌毅,开放型习题与发散性思维[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