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

【作者】 王士龙

【机构】 山东郯城县第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课堂在新课标指导下发生了不少新变化,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成为具体落实改革的焦点。现结合教学经历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是新时代对教师角色转换提出的要求。而教师将由“演员”转变为“导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不再是学习内容的拥有者和传授者,而应当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问题的设计者、训练者和解答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共同探索的合作者;同时教师不再是学习效果的考核者与学生价值的评判者,而成为学习活动的调控者和学习成功的激励者。我们在学习交流、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精神,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变为“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课堂教学使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新”的过程。
  二、结合教材变革,处理好物理课堂中的几个关系
  1.密切物理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情感和态度
  传统教材最大的弊端,就是过分注重数学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忽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因此,显得比较枯燥乏味,不生动。而新教材,克服了传统的不足,注重从学生生活中选择内容,设计画面,编写例题及习题。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2.恰当处理继承和创新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逐步地运用已学的思考方法学习新知识,这样让学生在不断运用知识和体验变化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在构建知识与运用知识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收益更大。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质疑,哪怕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我们都应给以肯定。因为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都有他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先听听他的理由,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然后再告诉学生老师的想法,交给学生自己去评价,不一定求得统一的认识。你觉得没有道理的,也不能轻易否定。
  三、教学的基本策略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这种特殊的心里倾向,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又如:在讲究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静止流动时液面总保持平衡的问题后,可提出设问:不同液体液面相平吗?学习漂浮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后,设问:一条船从海里开到河里是浮起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激发丰富地想象和积极地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每一部分设计都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努力体现新教材的意图,创设愉悦情境,引发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手法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一堂好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而更应该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教学中不应该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过早地将概念“符号化”,要延长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阶段;教学中不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止一个。比如:测定物体的密度,测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不限制仪器和知识范围的情况下,测定方法都有很多种,每个方案自成一体,多个侧面应用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多提出一些类似的开放性问题,请学生做多方向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目的。所以,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弹性原则,不必对每一位学生强求一律,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同一问题的不同程度的理解,不同层面、不同方法的解决。?
   3.引导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一直习惯于单一枯燥的接受式教学。解决问题时常常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苦于在机械训练中记忆和模仿,这样学生精神因素得不到充分调动,感受不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新标准已经把过去教学中的许多演示实验,例如:阿基米德原理、欧姆定律的演示等,明确写成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出规律。呈现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