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作者】 张 侠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十五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然而这四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靠学生反复的实践活动。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做学习的有心人,注意自我历练、自我矫正和自我提高。
关键词:导入;结构;氛围;迁移;结合
“酒杯在于晃动,朋友在于走动,语文教学在于活动”这句充满幽默的话语揭示出语文教学的真谛——在于学生自我的活动。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忽视学生实践活动的弊端,驾空分析教材,填式教学仍有一定市场。将学生当作容器去灌,学生能力何以提高?那么怎样使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活”起来?
一、精心设计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时说:“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那么一堂课的开始,也应该如此。当代学生好奇心强,拿到课本后,立即翻个遍,拣精彩的篇章看,加上教学前要求预习,所以到教师授课时,课文对学生来说已无多大的新鲜感了。要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里,就需要教师精心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淡无味的导入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起抵制作用。如果每一位教师走进课堂第一句话都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几页,尤其是在上了几节课之后,身心都已疲惫、昏昏欲睡之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催眠曲,特别是语文课,学生自认为课本看得懂,一两节课不听没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打破沉寂的局面。
如教《论求知》,我是这样导入的:上课一开始,教师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来,然后往讲桌上连放几次,口袋都摊到在桌面上。后来,教师给口袋里装满书,再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这时,教师问同学们看到这一过程有何感想,请他们用最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的学生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有的说“一个人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等等。在学生认为教师紧接着要向他们讲一番道理时,教师只是停留片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然后,话锋一转,提出了又一个问题:同学们想获得知识吗?获得知识有哪些方法?请看《论求知》是怎么说的。这样就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新颖精巧而成功的导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它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顺应认知结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背景,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谐合拍,善于进行心理置换。为此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因为它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首先要注重读,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其次导语设计要力求生动活泼,方法简捷,重点突出,大开大合。教学起点要恰到好处,让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起点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原动力,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出力不讨好”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营造民主氛围
营造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具有心理自由和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认识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如何营造这样的氛围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切忌“师道尊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师生双方都把对方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这样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有益的影响。
(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鼓励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切忌“教师权威”。每个学生由于文化修养、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不同,形成多姿多彩的个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差异。如《范进中举》,范进在士林中算不算老实人?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物?有学生认为“范进这个人应该算作老实人,怪可怜的。在那样一个惟科举是求的急功近利的社会里,范进热衷科举是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这不是他个人的错,而是社会的错、时代的错”。有学生认为“科举固然是读书人升官发财的路径,但并非生活的惟一路径,范进家境贫寒,老母三日未进食,54岁的他瞒着家人去乡试,是不是太残忍了点,就凭他35年间无休止地参加科考这一点,就可以判他‘利欲熏心’的罪名,中举后,他判若两人,圆滑世故的丑态让人作呕,为追名逐利,他连自我、人格都丧失了,这个人物可憎、可恨、可鄙……”学生这样在语文学习理解上的差异,正是他们个性自由发展的表现,教师应该小心呵护,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在语文课上得到充分的张扬。
(三)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使用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创设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的学习景象。
四、注重知识迁移
语文课上得活,从教学内容看,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词语、句式的、文章体裁、写作技法、人物形象、景物风情、典型事例、理论观点、相关学科、历史和现实、时代背景的联系等。这些联系,可以促使知识迁移,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然是生机勃勃的。
五、课堂内外结合
课内外结合,树立大语文教学思想。这样语文能力的提高,才指日可待,才真正使知识学活了。广闻博采,不断引进时代“活水”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有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采,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如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拿出三到五分钟,开设“三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课一成语”等栏目,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
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是“动态”的,即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在语文课上能真正活起来,必能改变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少;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老大难现象,相信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必然的。
关键词:导入;结构;氛围;迁移;结合
“酒杯在于晃动,朋友在于走动,语文教学在于活动”这句充满幽默的话语揭示出语文教学的真谛——在于学生自我的活动。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忽视学生实践活动的弊端,驾空分析教材,填式教学仍有一定市场。将学生当作容器去灌,学生能力何以提高?那么怎样使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活”起来?
一、精心设计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时说:“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那么一堂课的开始,也应该如此。当代学生好奇心强,拿到课本后,立即翻个遍,拣精彩的篇章看,加上教学前要求预习,所以到教师授课时,课文对学生来说已无多大的新鲜感了。要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里,就需要教师精心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淡无味的导入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起抵制作用。如果每一位教师走进课堂第一句话都是把书拿出来翻到第几页,尤其是在上了几节课之后,身心都已疲惫、昏昏欲睡之时,这样的开头无疑是催眠曲,特别是语文课,学生自认为课本看得懂,一两节课不听没关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打破沉寂的局面。
如教《论求知》,我是这样导入的:上课一开始,教师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来,然后往讲桌上连放几次,口袋都摊到在桌面上。后来,教师给口袋里装满书,再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这时,教师问同学们看到这一过程有何感想,请他们用最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的学生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有的说“一个人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等等。在学生认为教师紧接着要向他们讲一番道理时,教师只是停留片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然后,话锋一转,提出了又一个问题:同学们想获得知识吗?获得知识有哪些方法?请看《论求知》是怎么说的。这样就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了新课的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新颖精巧而成功的导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它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顺应认知结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背景,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谐合拍,善于进行心理置换。为此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因为它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首先要注重读,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其次导语设计要力求生动活泼,方法简捷,重点突出,大开大合。教学起点要恰到好处,让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起点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学好语文的原动力,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出力不讨好”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营造民主氛围
营造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具有心理自由和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认识活动,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如何营造这样的氛围呢?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切忌“师道尊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师生双方都把对方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这样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有益的影响。
(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鼓励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切忌“教师权威”。每个学生由于文化修养、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不同,形成多姿多彩的个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每个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差异。如《范进中举》,范进在士林中算不算老实人?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物?有学生认为“范进这个人应该算作老实人,怪可怜的。在那样一个惟科举是求的急功近利的社会里,范进热衷科举是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这不是他个人的错,而是社会的错、时代的错”。有学生认为“科举固然是读书人升官发财的路径,但并非生活的惟一路径,范进家境贫寒,老母三日未进食,54岁的他瞒着家人去乡试,是不是太残忍了点,就凭他35年间无休止地参加科考这一点,就可以判他‘利欲熏心’的罪名,中举后,他判若两人,圆滑世故的丑态让人作呕,为追名逐利,他连自我、人格都丧失了,这个人物可憎、可恨、可鄙……”学生这样在语文学习理解上的差异,正是他们个性自由发展的表现,教师应该小心呵护,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在语文课上得到充分的张扬。
(三)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使用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创设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的学习景象。
四、注重知识迁移
语文课上得活,从教学内容看,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词语、句式的、文章体裁、写作技法、人物形象、景物风情、典型事例、理论观点、相关学科、历史和现实、时代背景的联系等。这些联系,可以促使知识迁移,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然是生机勃勃的。
五、课堂内外结合
课内外结合,树立大语文教学思想。这样语文能力的提高,才指日可待,才真正使知识学活了。广闻博采,不断引进时代“活水”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有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采,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如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拿出三到五分钟,开设“三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课一成语”等栏目,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
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是“动态”的,即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在语文课上能真正活起来,必能改变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少;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老大难现象,相信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