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 高海林
【机构】 陕西省佳县兴隆寺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有效性是现在讨论的热点,是课改反思中的一个焦点。因为我们知道: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和教学实践模式。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每一节只有40分钟,一定要有情景吗?一定要探究吗?一定要小组合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更有效?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领会教材意图。
(1)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我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因此我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2)其次是充分了解学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编写导学案及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教学方法要灵活
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对于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老师要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摒弃原来“满堂灌”的课堂模式。老话说的好:“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我们追求灵活的教学方式,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方法得当,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针对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活动中还要进行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有很多,旧的教学方法已经过时。教师应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教学过程,比如多媒体的应用就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它能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呈现更多的、更形象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满足小学生学习发展的特点,做到持续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加强指导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改变教法,走下课堂,走进学生,只有我们的教法改变了,学生的学法才能随之改变。教师要改变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知识的习惯,对于一些在探讨中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勤动手、勤动脑,把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听的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成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合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讲课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对这些问题主动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虽然知识不是很多,但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依然是难以接受的。数学毕竟具有高度抽象性,教师要改变教法,让这些知识具体化,通俗易懂。同时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于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不要一味地强调死记硬背。把记忆知识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例如,在认识图形时,我会提前让学生在课下自制一些教具,在教学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周长时,我改变了以往那种直接写出公式,然后再让学生按照公式去操作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制的教具,预习课文内容,主动探讨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和面积形成的过程,不会的时候再共同讨论和解决,所以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是单纯的教师去教,而学生学的过程,它需要教师讲解与学生动手操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有机结合。
四、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的不懈追求,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活数学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领会教材意图。
(1)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我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因此我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一位小朋友一天的生活、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2)其次是充分了解学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编写导学案及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教学方法要灵活
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对于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老师要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摒弃原来“满堂灌”的课堂模式。老话说的好:“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我们追求灵活的教学方式,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方法得当,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针对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活动中还要进行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有很多,旧的教学方法已经过时。教师应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教学过程,比如多媒体的应用就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它能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呈现更多的、更形象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满足小学生学习发展的特点,做到持续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加强指导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改变教法,走下课堂,走进学生,只有我们的教法改变了,学生的学法才能随之改变。教师要改变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知识的习惯,对于一些在探讨中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勤动手、勤动脑,把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听的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成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合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讲课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对这些问题主动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虽然知识不是很多,但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依然是难以接受的。数学毕竟具有高度抽象性,教师要改变教法,让这些知识具体化,通俗易懂。同时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于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不要一味地强调死记硬背。把记忆知识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例如,在认识图形时,我会提前让学生在课下自制一些教具,在教学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周长时,我改变了以往那种直接写出公式,然后再让学生按照公式去操作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制的教具,预习课文内容,主动探讨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和面积形成的过程,不会的时候再共同讨论和解决,所以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是单纯的教师去教,而学生学的过程,它需要教师讲解与学生动手操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有机结合。
四、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的不懈追求,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活数学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