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实施新课程的几点体会
【作者】 张晓平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店头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改延续至今,因其符合当前教育实际,彰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点拨巧妙,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活动量大,覆盖面广而倍受广大教师称道,也深为学生所青睐。
关键词:新课程;主体地位;互动;创新
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和实践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一味凭科班的出身、自以为丰富的知识、多年教同一学科积累的经验“跟着感觉走”,简单认为新课改就是教师少讲、学生多活动即可,至于怎样少讲,怎样多活动等问题还是一头雾水,更有甚者对新课改是雷打不动,我行我素,“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未能得到有关新课改的真谛。
一堂课到底怎样才能上得精彩?笔者结合自己这几年的课改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不成熟的心得体会献给大家,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师少讲即不包办代替。
(一)讲什么。教师在上课当中容易出现一个怪圈,即对知识点事无巨细,往往面面俱到。对一些一看就会、一读就懂、一做就对的知识不厌其烦地去讲述,这样非但出力不讨好,还耽误了学生的宝贵课堂时间,这样的知识,学生能领悟就不用讲,要重点讲那些大多数同学感到一知半解甚至难以接受的知识,或者是普遍容易出错的地方,或者是学生由于思维定势不容易创新、不容易举一反三的地方。
(二)怎样讲。多提出问题、多创设方法、多让学生参与。多提出问题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不断思考、不断回答、不断掌握新知。这时提问时切忌简单化,要有层次、有梯度不断深化。还要注意利用现有教学设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让学生个别朗读、齐读,利用教室前后左右的黑板让学生演练,让甲学生演课本剧乙学生当裁判,丙学生唱歌丁学生进行诗朗诵,故意让A学生写出错题B学生去纠正,C组学生提出问题D组学生来抢答,总之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君子”动口又动手。教师对知识点不讲过程不讲结果,完全让学生自发或半自发地参与其中,并且参与学生越多越好,努力做到单独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至少不低于20人次,教师只在其中巡视调度,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并进行必要的点评和补充,使整个课堂热闹起来,并且越热闹越好,热闹之中求真知、得实效。
二、学生多活动不是乱活动。
教师对知识掌握得再全面,也不等于学生都能掌握,要想对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持久,不如让学生一点一滴地自己去摸索、去领悟。活动的方式不是去放牛,也不是去嘻闹,还要保持课堂的井然有序和不断深化。比如小组讨论时就不能去爬黑板,学生回答时就不能齐声朗读等等。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但教师在学生活动当中要有宽容之心,多使用表扬性和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少顾忌、敢展示、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有条不紊,游刃有余。
三、教师在课堂中的自我表现。
一个教师形体、声音、动作、字体等久已形成固然不易改变,但方式方法可以改变,并经后天努力也能使自己的教学魅力日臻完善。得体的穿着,自然的教态,始终的微笑,幽默风趣的谈吐,清晰亲切、抑扬顿挫的声音,优美的动作,再加上流畅滑润的字体,新奇浪漫的板书设计,处理突发事件技巧的娴熟,驾驭课堂的综合能力,无一不是折服学生的“金字招牌”,这样自我表现的教师就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自觉不自觉地和你心心相印,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四、我讲学生也讲,师生展开讲课比赛。
俗话说“贵在参与”,学生参与讲课对教师也是一种压力,因为过去讲课自己说什么是什么,现在讲课必须沉下心来备好课,看《教参》、查资料,唯恐被那群后生小子查出破绽而丢人现眼。学生呢,更是踊跃参加,一扫先前沉闷景象,积极制作课件,设置各个“机关”,也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平时我先讲,让学生做出评价,要求评价时主要从老师的讲解中能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能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两个方面进行。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学生讲起来就心里有数了,并能有所提高。比如有些问题我没涉及而他们却能大胆假设;戊戌政变时,如果谭嗣同逃走了会不会还能找时机变法?西安事变时,如果蒋介石被杀,中国会不会打内战?重庆谈判前,如果毛泽东拒绝蒋介石的邀请不去重庆谈判,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可以不可以?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时,中共中央不主动撤离延安而与国民党决一死战,将出现什么无法挽回的损失?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替前人设想,说明他们早已如临其境、身在其中了。
下面是我在讲八年级历史下册(北师大版)《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节时的几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大家都记得中共一大,那么关于中共一大你都搜集到哪些资料?(5个同学上台展示,再找5个同学上台一一讲评、订正)大家还想知道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大会上吗?那么就让我们共同走近中共七大(导入新课)。
片断二:(自由阅读后)谁自愿上台展示中共七大的具体内容吗?(四位同学上黑板展示)。
片断三:分组讨论:1、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2、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发动的两次重大侵华战争的名称、起止时间、结局、原因各是什么?
片断四:让第一组学生在教室四壁的黑板上抄写选择题或简答题(其中有错题),让第八组学生一一讲评、订正(约12人)
片断五:编排日本无条件投降历史独幕剧,并尝试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总之,新课改方兴未艾,但没有现成的公式和定理可循,任重而道远。她是春天里的小溪,夏天里的幼苗,秋天里的一抹金黄,冬天里的一簇星火,充满生机,饱含希望。周恩来同志曾说:“坐着谈,何如起来行”,新课改连着你我她,就让我们切实携起手来积极参与,克服懒惰和徘徊观望心理,共同走出一方新的天地。
关键词:新课程;主体地位;互动;创新
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和实践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一味凭科班的出身、自以为丰富的知识、多年教同一学科积累的经验“跟着感觉走”,简单认为新课改就是教师少讲、学生多活动即可,至于怎样少讲,怎样多活动等问题还是一头雾水,更有甚者对新课改是雷打不动,我行我素,“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未能得到有关新课改的真谛。
一堂课到底怎样才能上得精彩?笔者结合自己这几年的课改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不成熟的心得体会献给大家,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师少讲即不包办代替。
(一)讲什么。教师在上课当中容易出现一个怪圈,即对知识点事无巨细,往往面面俱到。对一些一看就会、一读就懂、一做就对的知识不厌其烦地去讲述,这样非但出力不讨好,还耽误了学生的宝贵课堂时间,这样的知识,学生能领悟就不用讲,要重点讲那些大多数同学感到一知半解甚至难以接受的知识,或者是普遍容易出错的地方,或者是学生由于思维定势不容易创新、不容易举一反三的地方。
(二)怎样讲。多提出问题、多创设方法、多让学生参与。多提出问题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不断思考、不断回答、不断掌握新知。这时提问时切忌简单化,要有层次、有梯度不断深化。还要注意利用现有教学设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让学生个别朗读、齐读,利用教室前后左右的黑板让学生演练,让甲学生演课本剧乙学生当裁判,丙学生唱歌丁学生进行诗朗诵,故意让A学生写出错题B学生去纠正,C组学生提出问题D组学生来抢答,总之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君子”动口又动手。教师对知识点不讲过程不讲结果,完全让学生自发或半自发地参与其中,并且参与学生越多越好,努力做到单独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至少不低于20人次,教师只在其中巡视调度,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并进行必要的点评和补充,使整个课堂热闹起来,并且越热闹越好,热闹之中求真知、得实效。
二、学生多活动不是乱活动。
教师对知识掌握得再全面,也不等于学生都能掌握,要想对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持久,不如让学生一点一滴地自己去摸索、去领悟。活动的方式不是去放牛,也不是去嘻闹,还要保持课堂的井然有序和不断深化。比如小组讨论时就不能去爬黑板,学生回答时就不能齐声朗读等等。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但教师在学生活动当中要有宽容之心,多使用表扬性和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少顾忌、敢展示、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有条不紊,游刃有余。
三、教师在课堂中的自我表现。
一个教师形体、声音、动作、字体等久已形成固然不易改变,但方式方法可以改变,并经后天努力也能使自己的教学魅力日臻完善。得体的穿着,自然的教态,始终的微笑,幽默风趣的谈吐,清晰亲切、抑扬顿挫的声音,优美的动作,再加上流畅滑润的字体,新奇浪漫的板书设计,处理突发事件技巧的娴熟,驾驭课堂的综合能力,无一不是折服学生的“金字招牌”,这样自我表现的教师就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自觉不自觉地和你心心相印,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四、我讲学生也讲,师生展开讲课比赛。
俗话说“贵在参与”,学生参与讲课对教师也是一种压力,因为过去讲课自己说什么是什么,现在讲课必须沉下心来备好课,看《教参》、查资料,唯恐被那群后生小子查出破绽而丢人现眼。学生呢,更是踊跃参加,一扫先前沉闷景象,积极制作课件,设置各个“机关”,也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平时我先讲,让学生做出评价,要求评价时主要从老师的讲解中能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能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两个方面进行。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学生讲起来就心里有数了,并能有所提高。比如有些问题我没涉及而他们却能大胆假设;戊戌政变时,如果谭嗣同逃走了会不会还能找时机变法?西安事变时,如果蒋介石被杀,中国会不会打内战?重庆谈判前,如果毛泽东拒绝蒋介石的邀请不去重庆谈判,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可以不可以?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时,中共中央不主动撤离延安而与国民党决一死战,将出现什么无法挽回的损失?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替前人设想,说明他们早已如临其境、身在其中了。
下面是我在讲八年级历史下册(北师大版)《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节时的几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大家都记得中共一大,那么关于中共一大你都搜集到哪些资料?(5个同学上台展示,再找5个同学上台一一讲评、订正)大家还想知道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哪次大会上吗?那么就让我们共同走近中共七大(导入新课)。
片断二:(自由阅读后)谁自愿上台展示中共七大的具体内容吗?(四位同学上黑板展示)。
片断三:分组讨论:1、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2、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发动的两次重大侵华战争的名称、起止时间、结局、原因各是什么?
片断四:让第一组学生在教室四壁的黑板上抄写选择题或简答题(其中有错题),让第八组学生一一讲评、订正(约12人)
片断五:编排日本无条件投降历史独幕剧,并尝试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总之,新课改方兴未艾,但没有现成的公式和定理可循,任重而道远。她是春天里的小溪,夏天里的幼苗,秋天里的一抹金黄,冬天里的一簇星火,充满生机,饱含希望。周恩来同志曾说:“坐着谈,何如起来行”,新课改连着你我她,就让我们切实携起手来积极参与,克服懒惰和徘徊观望心理,共同走出一方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