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地理二轮复习效率
【作者】 郑李亮
【机构】 福建省周宁县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高三地理教学二轮复习,在高三地理教学计划中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的三月上旬至五月上旬。是高三学生进入高考复习最关键的阶段,也是高三学生迎考复习最宝贵的时间段。对于学生,这一时期也是各科复习汇总阶段,练习题量大,学科内的知识融合、迁移、整合能力要求高。学生往往处于复习量大、时间短的双重压力下,身心疲惫状态,复习效率低。如何提高二轮复习效率,也是教师长期思考、探索、实践的问题。
“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强调教学征对性,目的也是提高有效性。高考二轮复习更要突显这两个因子,只有征对特殊时期,明确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才能做到复习的征对性,才能提高复习效率。案例教学是能够把两者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案例教学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充分的探究性。高三地理教学二轮复习,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熟练地理学科基本知识、进一步完善地理学科知识网络;更重要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原理、规律运用能力,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提高解读和获取信息能力,提高知识重新整合能力等等。具有复习内容多,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思维变换快等特点。选择适当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化繁杂为简炼,化广泛为精典。提高学生迎考复习的征对性和有效性。
一、利用案例加强学科主干知识复习,提高地理学科“理”的运用能力。
中学地理学科是探索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最基本关系的综合性学科,了解并掌握人地关系基本原理是新时代公民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方向,更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体内容。通过案例分析,透过现象寻本质,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
读黄土高原黄区域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地理位置特征;
(2)描述该地区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
(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总结水土流失现象的产生机制;
(5)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通过黄土高原区域图,明确黄土高原地区位于我国自然地理从沿海向内陆的过渡地带,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地理要素极不稳定。认识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且不稳定;该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地矛盾突出,长时期的不合理开发,导致地表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从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自然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少和人类活动不合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土流失的本质是地表物质的运动以及运动的强度。要有物质基础,要有动力来源。治理措施也从本质问题出发,改变地表状况,减少动力支持,减少水土流失。归纳、总结水土流失的产生机制和治理措施。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深化对类似的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运用和探究。如土地沙漠化、风沙天气成因探究,河流上游、中游、下游河床的形成成因分析,河流水系特点和水文特点的分析等等。案例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总结分析问题的方法,提炼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二、利用案例加强地理图表复习,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近些年来,高考命题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其中的地理信息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①提供教材之外的信息。地理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逐渐脱离了教材,即呈现教材之外的信息。即使呈现教材中已有的信息,也不直接给出来。如果信息中涉及到学生没有学到的概念和原理,试题中也会对概念或原理给出解释,使提供的信息不会给解题产生障碍。这些信息或基于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是合理的假设、推理,都是以一定的能力考核目的而提供的。
②提供组合信息。有时候,为了特定的综合能力考查、地理试题还可能在同一题中以文、图、表等不同形式给出组合信息。这类信息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中,或考查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或考查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③逐步给出信息。近年来的综合能力测试体现地理的探究能力和试题,多以简要的题干信息为基础,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通过分小题逐步给出信息,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究完成。
通过选择适当案例,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案例2:
读图Ⅱ,比较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泥沙含量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
案例分析:读图获取信息:
(1)两水文站是咸阳水文站(在渭河上)和张家山水文站(在泾河上)。
(2)咸阳水文站上游渭河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稳;支流多发源于秦岭山地,秦岭山地多森林公园,反映植被覆盖率高;两者都说明咸阳水文站河流含沙量小。
(3)张家山水文站位于高原与平原交界处,落差大;上游泾河及支流多发源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说明张家山水文站河流含沙量大。
(4)体现了“泾渭分明”的地理含义。
案例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提炼、总结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对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
三、利用案例突破定势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创新思维,历年高考试题也体现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征对实际状况,打破定势思维,提出新的见解,二轮复习中选择案例,有征对性的进行复习,有利于培养、提高地理知识的融合、整合和创新能力。
案例3:
某跨国公司在中国某市投资建设自动化的食用油生产厂,用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为原料,生产食用油。据此完成1-2题。
1.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设食用油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
A.消费市场广阔 B.劳动力资源丰富
C.技术力量雄厚 D.生产成本低廉
2.该食用油生厂应靠近:
A.商贸中心 B.机场 C.火车站 D.港口
案例分析:
(1)题干信息提取:“跨国公司”、“国内建厂”、“自动化”、“国外原料”;这些特点反映出技术、资金、原料在国外,需要劳动力不多。故A选项合理。
(2)原料为大豆,国外进口,属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选择海运成本低。
这个案例体现了学生思考问题时一定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定。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是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通过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应变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通过选择适当案例,对课本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合,渗透考纲考点,理顺知识结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利于提高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
“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强调教学征对性,目的也是提高有效性。高考二轮复习更要突显这两个因子,只有征对特殊时期,明确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才能做到复习的征对性,才能提高复习效率。案例教学是能够把两者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案例教学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充分的探究性。高三地理教学二轮复习,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熟练地理学科基本知识、进一步完善地理学科知识网络;更重要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原理、规律运用能力,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提高解读和获取信息能力,提高知识重新整合能力等等。具有复习内容多,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思维变换快等特点。选择适当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化繁杂为简炼,化广泛为精典。提高学生迎考复习的征对性和有效性。
一、利用案例加强学科主干知识复习,提高地理学科“理”的运用能力。
中学地理学科是探索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最基本关系的综合性学科,了解并掌握人地关系基本原理是新时代公民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方向,更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体内容。通过案例分析,透过现象寻本质,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
读黄土高原黄区域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地理位置特征;
(2)描述该地区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
(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总结水土流失现象的产生机制;
(5)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通过黄土高原区域图,明确黄土高原地区位于我国自然地理从沿海向内陆的过渡地带,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地理要素极不稳定。认识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且不稳定;该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地矛盾突出,长时期的不合理开发,导致地表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从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自然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少和人类活动不合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土流失的本质是地表物质的运动以及运动的强度。要有物质基础,要有动力来源。治理措施也从本质问题出发,改变地表状况,减少动力支持,减少水土流失。归纳、总结水土流失的产生机制和治理措施。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深化对类似的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运用和探究。如土地沙漠化、风沙天气成因探究,河流上游、中游、下游河床的形成成因分析,河流水系特点和水文特点的分析等等。案例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总结分析问题的方法,提炼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二、利用案例加强地理图表复习,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近些年来,高考命题强调以能力立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其中的地理信息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①提供教材之外的信息。地理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逐渐脱离了教材,即呈现教材之外的信息。即使呈现教材中已有的信息,也不直接给出来。如果信息中涉及到学生没有学到的概念和原理,试题中也会对概念或原理给出解释,使提供的信息不会给解题产生障碍。这些信息或基于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是合理的假设、推理,都是以一定的能力考核目的而提供的。
②提供组合信息。有时候,为了特定的综合能力考查、地理试题还可能在同一题中以文、图、表等不同形式给出组合信息。这类信息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中,或考查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或考查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③逐步给出信息。近年来的综合能力测试体现地理的探究能力和试题,多以简要的题干信息为基础,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通过分小题逐步给出信息,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究完成。
通过选择适当案例,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案例2:
读图Ⅱ,比较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泥沙含量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
案例分析:读图获取信息:
(1)两水文站是咸阳水文站(在渭河上)和张家山水文站(在泾河上)。
(2)咸阳水文站上游渭河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稳;支流多发源于秦岭山地,秦岭山地多森林公园,反映植被覆盖率高;两者都说明咸阳水文站河流含沙量小。
(3)张家山水文站位于高原与平原交界处,落差大;上游泾河及支流多发源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说明张家山水文站河流含沙量大。
(4)体现了“泾渭分明”的地理含义。
案例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提炼、总结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对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
三、利用案例突破定势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创新思维,历年高考试题也体现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征对实际状况,打破定势思维,提出新的见解,二轮复习中选择案例,有征对性的进行复习,有利于培养、提高地理知识的融合、整合和创新能力。
案例3:
某跨国公司在中国某市投资建设自动化的食用油生产厂,用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为原料,生产食用油。据此完成1-2题。
1.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设食用油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
A.消费市场广阔 B.劳动力资源丰富
C.技术力量雄厚 D.生产成本低廉
2.该食用油生厂应靠近:
A.商贸中心 B.机场 C.火车站 D.港口
案例分析:
(1)题干信息提取:“跨国公司”、“国内建厂”、“自动化”、“国外原料”;这些特点反映出技术、资金、原料在国外,需要劳动力不多。故A选项合理。
(2)原料为大豆,国外进口,属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选择海运成本低。
这个案例体现了学生思考问题时一定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定。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是随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通过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应变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通过选择适当案例,对课本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合,渗透考纲考点,理顺知识结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利于提高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