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与对策
【作者】 蒋晓红
【机构】 重庆市涪陵第十六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2014年秋第14周,我校教学对外开放周期间,学校决定对到来的学生家长作一个“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为此,本人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我校各个有代表性的七个班级,432人进行了心理健康量表测试。分析数据显示:“我校有三成多的学生存在轻度的心理障碍,中度的也占到了近六个百分点,需要看心理医生的占0.5%,即我校这部分学生达12人之多。约半数的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其中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和敌对最为突出;强迫症状、学习压力、情绪化超过半数学生”。
为什么现在有如此多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源和对策是什么?我在“涪陵九中教学开放周暨家长学校心理健康研讨会”上作了如下核心内容的阐述: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与实质
心理问题的实质是观念问题,更是一个人生境界的问题。心理问题是现实社会,主要是父母不健康心理在孩子心灵世界里的扭曲反映!
在多年的班主任带班过程与学校德育、安全保卫工作中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基本上都能在父母那儿找到原因。换言之,主要是父母没有正知正见(自私自利,心胸狭隘),导致他的孩子也如此,从而很容易恶化孩子与父母、老师、同学等人际关系。恶化的人际关系反过来又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障碍,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根本方法是:修学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研究的核心在于人自身,即如何提高人自身的修养境界,其行为特征就表现为:不强调征服别人,更重视战胜自己;轻物质财富,重精神品味。从而在千百年实践过程中划分出小人、大人、君子、贤人、圣贤(道家曰凡人、至人、真人;佛家曰阿罗汉、菩萨、佛)等生命层次(或境界)。而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研究的核心在于物质财富,即如何提高个人的物质财富供自己享受,故他们注重创新发明、强取豪夺,热衷于“征服对方”等。因此,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财富世罕其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安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与追求。西方知识分子、现代知识分子没有这样的气魄。
证据二,汤恩比博士被称作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最知名的历史学家和伟大的智者,他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汤恩比博士还说,“如果有来生,我将在中国。”值得注意的是,汤博士说这话的时候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之前(他死于1970年),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文化落后、积贫积弱,而英国科技发达、繁荣富强的时代。是什么吸引了汤恩比博士希望出生在中国?我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人文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
第一、量大福大,幸福生活从心开始。我们不难观察到,现实生活中,人的心量差距很大:有的人心里只能装下自己,就连配偶都装不下,那就只能离婚;有的人的心量只能装下三口之家,亲爹亲妈都装不下,那就只能生活在孤独寂寞之中;有的心里能能装下几十、几百、成千上万的人,他能成为一个系统的优秀领导人;周恩来心里装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他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开国领袖;马克思心里装的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所以他成为了地球文明的千年伟人;有的人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天人合一,超凡入圣,直达圣贤境界。而那些心量小得连自己都装不下的人,他就只有走向种种方式的毁灭,如:自杀!
第二、人生四境界:志界(天地境界)、意界(道德境界)、心界(功利境界)、身界(自然境界)。人生境界越高,心量越大,快乐越多,烦恼越少,越不容易出现心理健康等问题!(相关论述见本人撰写的《从人生境界上引领顽劣孩子走出自私狭隘》)
第三、打开心量,从真诚地孝亲尊师开始。相传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从舜孝顺父母的故事中,我们再次看到“百善孝为先”,“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等人文规律。
第四、大量大德,厚德载物。德的实质:德==得!小德小得,大德大得,缺德无得。有德的得,才是真得,长久的得,没有缺陷的得,圆满的得。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娄师德,为相。弟出代州刺史,师德谓曰;宠荣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弟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试之而已。师德怵然曰:人唾汝面,怒汝也。试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试自干,当笑而受之。狄仁杰曾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师德为将相三十年,恭勤朴忠。
范仲淹有德于天下,后代很发达。范仲淹两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日日夜夜都认真读书。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来他考中了科举做了官,直至做到了宰相,拿出钱来兴办义学、义田,范仲淹一生用自己的俸禄供养了三百多家的人口,他一生出将入相几十年,家用非常节俭,到年老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很多人听到这里,就觉得范仲淹未免太傻,太不替子孙后代着想。事实上恰恰相反,这才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最好办法,因为不仅仅是他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和侍郎,而且个个都道德崇高,能够继承父亲的遗志,舍财救济众人。他的曾孙辈也都非常发达,到了清朝的时候,范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长级以上的官员。
第五、大德大量,因行而证。走好人生三阶段,需要培养孩子直面生活,勇于担当的品质:少年,当孝悌持身(立身);成年,当敦伦尽分(立命、立德);老年,当知足断欲,天性圆满(福慧具足)。应培养孩子的感恩心,恭敬心,慈悲心,敢于担当、勇猛精进心。解行相应,历事练心,才能涵养道德,增长才干。
第六、孝亲尊师、培福育德,实践从践行《弟子规》开始。拓开心量(行)的突破口——教育孩子,认真实践《弟子规》!真做到,幸福人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其奥妙在于:心量打开故,起步意界故,解行相应故,敦伦尽分故,由诚而明故,大乘根性故!
根据回收的家长问卷数据分析显示,本次心理健康研讨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145份调查问卷中,在“你对我校今天开展的心理健康研讨会满意吗?”选项中,选择“很满意”的达98人,占67.6%。选择“满意”的达30人,占20.7%。两项合计达88.3%.选择“一般”的有7人,占4.8%.选择“无所谓”的有1人,占0.7%。在“今天心理健康研讨会的内容对您启发大吗?”选项中,选择“启发很大”的有71人,占49.0%.选择“启发较
为什么现在有如此多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源和对策是什么?我在“涪陵九中教学开放周暨家长学校心理健康研讨会”上作了如下核心内容的阐述: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与实质
心理问题的实质是观念问题,更是一个人生境界的问题。心理问题是现实社会,主要是父母不健康心理在孩子心灵世界里的扭曲反映!
在多年的班主任带班过程与学校德育、安全保卫工作中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基本上都能在父母那儿找到原因。换言之,主要是父母没有正知正见(自私自利,心胸狭隘),导致他的孩子也如此,从而很容易恶化孩子与父母、老师、同学等人际关系。恶化的人际关系反过来又加重了孩子的心理障碍,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根本方法是:修学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研究的核心在于人自身,即如何提高人自身的修养境界,其行为特征就表现为:不强调征服别人,更重视战胜自己;轻物质财富,重精神品味。从而在千百年实践过程中划分出小人、大人、君子、贤人、圣贤(道家曰凡人、至人、真人;佛家曰阿罗汉、菩萨、佛)等生命层次(或境界)。而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研究的核心在于物质财富,即如何提高个人的物质财富供自己享受,故他们注重创新发明、强取豪夺,热衷于“征服对方”等。因此,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财富世罕其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安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境界与追求。西方知识分子、现代知识分子没有这样的气魄。
证据二,汤恩比博士被称作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最知名的历史学家和伟大的智者,他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汤恩比博士还说,“如果有来生,我将在中国。”值得注意的是,汤博士说这话的时候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之前(他死于1970年),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文化落后、积贫积弱,而英国科技发达、繁荣富强的时代。是什么吸引了汤恩比博士希望出生在中国?我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人文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
第一、量大福大,幸福生活从心开始。我们不难观察到,现实生活中,人的心量差距很大:有的人心里只能装下自己,就连配偶都装不下,那就只能离婚;有的人的心量只能装下三口之家,亲爹亲妈都装不下,那就只能生活在孤独寂寞之中;有的心里能能装下几十、几百、成千上万的人,他能成为一个系统的优秀领导人;周恩来心里装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他能成为中华民族的开国领袖;马克思心里装的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所以他成为了地球文明的千年伟人;有的人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天人合一,超凡入圣,直达圣贤境界。而那些心量小得连自己都装不下的人,他就只有走向种种方式的毁灭,如:自杀!
第二、人生四境界:志界(天地境界)、意界(道德境界)、心界(功利境界)、身界(自然境界)。人生境界越高,心量越大,快乐越多,烦恼越少,越不容易出现心理健康等问题!(相关论述见本人撰写的《从人生境界上引领顽劣孩子走出自私狭隘》)
第三、打开心量,从真诚地孝亲尊师开始。相传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从舜孝顺父母的故事中,我们再次看到“百善孝为先”,“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等人文规律。
第四、大量大德,厚德载物。德的实质:德==得!小德小得,大德大得,缺德无得。有德的得,才是真得,长久的得,没有缺陷的得,圆满的得。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娄师德,为相。弟出代州刺史,师德谓曰;宠荣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弟曰: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试之而已。师德怵然曰:人唾汝面,怒汝也。试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试自干,当笑而受之。狄仁杰曾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师德为将相三十年,恭勤朴忠。
范仲淹有德于天下,后代很发达。范仲淹两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日日夜夜都认真读书。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来他考中了科举做了官,直至做到了宰相,拿出钱来兴办义学、义田,范仲淹一生用自己的俸禄供养了三百多家的人口,他一生出将入相几十年,家用非常节俭,到年老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很多人听到这里,就觉得范仲淹未免太傻,太不替子孙后代着想。事实上恰恰相反,这才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最好办法,因为不仅仅是他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和侍郎,而且个个都道德崇高,能够继承父亲的遗志,舍财救济众人。他的曾孙辈也都非常发达,到了清朝的时候,范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长级以上的官员。
第五、大德大量,因行而证。走好人生三阶段,需要培养孩子直面生活,勇于担当的品质:少年,当孝悌持身(立身);成年,当敦伦尽分(立命、立德);老年,当知足断欲,天性圆满(福慧具足)。应培养孩子的感恩心,恭敬心,慈悲心,敢于担当、勇猛精进心。解行相应,历事练心,才能涵养道德,增长才干。
第六、孝亲尊师、培福育德,实践从践行《弟子规》开始。拓开心量(行)的突破口——教育孩子,认真实践《弟子规》!真做到,幸福人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其奥妙在于:心量打开故,起步意界故,解行相应故,敦伦尽分故,由诚而明故,大乘根性故!
根据回收的家长问卷数据分析显示,本次心理健康研讨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145份调查问卷中,在“你对我校今天开展的心理健康研讨会满意吗?”选项中,选择“很满意”的达98人,占67.6%。选择“满意”的达30人,占20.7%。两项合计达88.3%.选择“一般”的有7人,占4.8%.选择“无所谓”的有1人,占0.7%。在“今天心理健康研讨会的内容对您启发大吗?”选项中,选择“启发很大”的有71人,占49.0%.选择“启发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