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课外阅读点亮孩子的童年
【作者】 陈海燕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五汛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阅读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然而现实并不容乐观,在调查小学生是否对课外阅读感兴趣时,有80%的小学生认为喜欢课外阅读,认为一般的占10%,不喜欢的占10%。虽然有80%的小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但更深入的调查发现,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并不理想
谈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就会让人想起喋喋不休的说教,不厌其烦地讲解方法和技巧。其实,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是保持烈情,保护兴趣;其次是考虑我们给学生的书是否有足够的魅力;然后才是方法和技巧。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需要不断地日积月累。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阅读课外读物,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读书
古人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在全美发起“挑战阅读”运动,以联邦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和号召全美的成人,包括家长、教师、大学生以及各种职业的志愿者走进家庭陪伴学生阅读,这是一个壮举!
所以,我在本学期初的家长会上,一如既往地向家长介绍孩子阅读的重要性,孩子良好的智力取决于其阅读能力,学生家庭的智力生活尤为重要。推荐了注音版《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爱丽丝漫游奇境》等书籍,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共读一本好书,学生人每天保持2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特别爱读书的孩子读书时间可以延长,读书不自觉的孩子请家长要保证最低20分钟。家长每天都做到在得奖本上签上读书的时间与内容,每一周根据得奖本上的签字对部分学生进行表扬与奖励。
孩子们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有的孩子在家中对着镜子练习动作与表情。学生们知道了我国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如何让刻苦学习的;郭佳琪同学演讲的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是邓亚萍,并且把她在报纸上的照片剪下来贴在作文本上;陈可佳讲王羲之用谁练字,足足写了十八缸水;陈丹妮向大家生动的介绍了宋代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学生们知道了体操运动员桑兰身残志坚,没有被苦难打倒,用微小面对厄运;知道英国文坛三姐妹的故事;知道了华佗是东汉医药学家,而且徐州市他后期行医和居住的地方,沛县还有华祖庙。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大家的掌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特别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尤其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和乐趣相联系。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
二、教授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如果学生仅仅有了阅读的兴趣,不懂得如何去读,如何学会技巧,学以致用,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课就要求教师“致力于‘导’” ,并且“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得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语)然后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去指导课外的阅读实践。
1.进行挑战性阅读。为生活和命运而阅读,是一个很诱人的阅读理念。如果我们的学生能面临这样的阅读情景,那么课外阅读会变得很光明。“挑战性阅读”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的一种课外阅读指导方式。首先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自觉地发现“挑战”,这种挑战的任务是需要学生去补充知识或经验空白的,那么,阅读就形成了。例如社会的重大事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学生也是一样的。如美国向伊拉克开战后,我们不是可以向学生们推荐有关新武器、新战法(比如无人战、导弹战、反恐战)方面的书籍吗?或者,是相关的历史书?这不是绝好的机会吗?
2.细读品味,内化吸收 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小学课文大多语言隽永,文质兼美,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引导学生抓住精要,进行圈点批画地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思考边批注,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例如学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后,让学生去了解有关萧伯纳的生平,他还有哪些代表作,再顺便查一下其他作家的资料,来进行交流。学生到图书馆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找到有关介绍萧伯纳生平的书籍;再通过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进行交流。这样的读书活动一般都能进行得十分成功,并使学生从中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三、拓宽阅读渠道,让学生广泛阅读
荀子说: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推荐各种好书的同时,应注意拓宽学生获取书源的途径,让学生多读书。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是浩如烟海,一个人要想读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建议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书多了,还要选文质兼美的书读。
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我还注意引导孩子们从多种渠道进行阅读,比如旅游景点的介绍,校园里的“文化长廊”,让孩子们养成只要见到字就想读的好习惯。
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铃声响后,当我走进教(下转第11页)(上接第89页)室,看到教室里那陌生的学生们表情都木讷讷的。我浅笑着和他们问好,拿出包里的一沓试卷,轻轻地说:“我们要先进行一个小测验……”教室里立即嗡嗡地一片语声,惊讶、紧张,也有好奇、兴奋,转眼间爬上了一张张小脸……发下试卷几秒钟后,教室里开始安静了下来。我注意到每个学生拿到试卷后先写好了名字,脸上就变得凝重起来,接着就露出了着急的模样,迟迟不再动笔。
我的心开始抽紧:我的考题不难呀,就出了“校园很多地方张贴了名人名言,把你读到的记住的都默写下来。(写一条得十分)”这一个题目,我是想考一下学生“多渠道学习语文”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度。还有就是想借这一道题,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就问。”我设想好的教学环节似乎很顺畅:第一步测验完后,组织学生交流,要不吝啬表扬,点名同学们记住:这些教室里的名言、走道墙上的名言就是生活中的语文,只有有心人,才能学到;第二步再思考这些名,言你都读懂了些什么?不懂怎么办?就这样揭示课题,把教学引向深入。可事实真让我始料未及,全班五十七位同学,就只有十位同学苦苦思考了几分钟后,写出一两条,其他同学都摆出要交白卷的架势。看来,校园的环境变化大,可学生都似乎视而不见,即使见到了,也没有养成随时随地学语文的习惯。
我停下脚步,清了清嗓子,让浅笑再次回到了脸上,轻轻地说:“我猜想同学们开学第一天都太忙了,没有顾得上到校园里走一走,所以答不上来,是不是?……那好现在老师给大家十分钟去校园里转一转,再来答试卷,好吗?”“耶!”不约而同的一阵狂呼后,孩子们蜂拥着奔出了教室,我连忙提醒他们别影响其它班级上课。
十分钟后教室里终于响起了沙沙的写字声……又一个十分钟后,我终于可以把课上下来了。临下课前的五分钟,我让学生说说这一节课的收获。贾浅同学说:“我以前只知道书本上有知识可学,其实生活中到处有学问。”我平时是这么做的:
多聪慧的孩子呀!看来这堂课,准确的说是这堂小测验,让学生领悟到了不少东西。我欣喜地向她投去赞许的一眼,夸她说得好,同时在黑板上换上“学问”二字。就在这时下课铃声响了。
一个喜欢阅读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学生,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让学生捧着“阅读成果”回家,得到长辈的赞扬和笑声,学生的阅读愿望更会欲罢不能,将会更积极主动地飞到浩瀚的书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在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然而现实并不容乐观,在调查小学生是否对课外阅读感兴趣时,有80%的小学生认为喜欢课外阅读,认为一般的占10%,不喜欢的占10%。虽然有80%的小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但更深入的调查发现,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并不理想
谈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就会让人想起喋喋不休的说教,不厌其烦地讲解方法和技巧。其实,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是保持烈情,保护兴趣;其次是考虑我们给学生的书是否有足够的魅力;然后才是方法和技巧。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需要不断地日积月累。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阅读课外读物,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读书
古人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外阅读指导要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先生在全美发起“挑战阅读”运动,以联邦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和号召全美的成人,包括家长、教师、大学生以及各种职业的志愿者走进家庭陪伴学生阅读,这是一个壮举!
所以,我在本学期初的家长会上,一如既往地向家长介绍孩子阅读的重要性,孩子良好的智力取决于其阅读能力,学生家庭的智力生活尤为重要。推荐了注音版《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爱丽丝漫游奇境》等书籍,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共读一本好书,学生人每天保持2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特别爱读书的孩子读书时间可以延长,读书不自觉的孩子请家长要保证最低20分钟。家长每天都做到在得奖本上签上读书的时间与内容,每一周根据得奖本上的签字对部分学生进行表扬与奖励。
孩子们的准备是非常充分的,有的孩子在家中对着镜子练习动作与表情。学生们知道了我国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如何让刻苦学习的;郭佳琪同学演讲的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是邓亚萍,并且把她在报纸上的照片剪下来贴在作文本上;陈可佳讲王羲之用谁练字,足足写了十八缸水;陈丹妮向大家生动的介绍了宋代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学生们知道了体操运动员桑兰身残志坚,没有被苦难打倒,用微小面对厄运;知道英国文坛三姐妹的故事;知道了华佗是东汉医药学家,而且徐州市他后期行医和居住的地方,沛县还有华祖庙。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大家的掌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特别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尤其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和乐趣相联系。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
二、教授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 。”如果学生仅仅有了阅读的兴趣,不懂得如何去读,如何学会技巧,学以致用,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课就要求教师“致力于‘导’” ,并且“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得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语)然后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学习方法去指导课外的阅读实践。
1.进行挑战性阅读。为生活和命运而阅读,是一个很诱人的阅读理念。如果我们的学生能面临这样的阅读情景,那么课外阅读会变得很光明。“挑战性阅读”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的一种课外阅读指导方式。首先要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自觉地发现“挑战”,这种挑战的任务是需要学生去补充知识或经验空白的,那么,阅读就形成了。例如社会的重大事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学生也是一样的。如美国向伊拉克开战后,我们不是可以向学生们推荐有关新武器、新战法(比如无人战、导弹战、反恐战)方面的书籍吗?或者,是相关的历史书?这不是绝好的机会吗?
2.细读品味,内化吸收 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小学课文大多语言隽永,文质兼美,运用典范,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引导学生抓住精要,进行圈点批画地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思考边批注,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例如学完《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后,让学生去了解有关萧伯纳的生平,他还有哪些代表作,再顺便查一下其他作家的资料,来进行交流。学生到图书馆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找到有关介绍萧伯纳生平的书籍;再通过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进行交流。这样的读书活动一般都能进行得十分成功,并使学生从中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三、拓宽阅读渠道,让学生广泛阅读
荀子说: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推荐各种好书的同时,应注意拓宽学生获取书源的途径,让学生多读书。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是浩如烟海,一个人要想读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建议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书多了,还要选文质兼美的书读。
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我还注意引导孩子们从多种渠道进行阅读,比如旅游景点的介绍,校园里的“文化长廊”,让孩子们养成只要见到字就想读的好习惯。
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铃声响后,当我走进教(下转第11页)(上接第89页)室,看到教室里那陌生的学生们表情都木讷讷的。我浅笑着和他们问好,拿出包里的一沓试卷,轻轻地说:“我们要先进行一个小测验……”教室里立即嗡嗡地一片语声,惊讶、紧张,也有好奇、兴奋,转眼间爬上了一张张小脸……发下试卷几秒钟后,教室里开始安静了下来。我注意到每个学生拿到试卷后先写好了名字,脸上就变得凝重起来,接着就露出了着急的模样,迟迟不再动笔。
我的心开始抽紧:我的考题不难呀,就出了“校园很多地方张贴了名人名言,把你读到的记住的都默写下来。(写一条得十分)”这一个题目,我是想考一下学生“多渠道学习语文”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度。还有就是想借这一道题,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就问。”我设想好的教学环节似乎很顺畅:第一步测验完后,组织学生交流,要不吝啬表扬,点名同学们记住:这些教室里的名言、走道墙上的名言就是生活中的语文,只有有心人,才能学到;第二步再思考这些名,言你都读懂了些什么?不懂怎么办?就这样揭示课题,把教学引向深入。可事实真让我始料未及,全班五十七位同学,就只有十位同学苦苦思考了几分钟后,写出一两条,其他同学都摆出要交白卷的架势。看来,校园的环境变化大,可学生都似乎视而不见,即使见到了,也没有养成随时随地学语文的习惯。
我停下脚步,清了清嗓子,让浅笑再次回到了脸上,轻轻地说:“我猜想同学们开学第一天都太忙了,没有顾得上到校园里走一走,所以答不上来,是不是?……那好现在老师给大家十分钟去校园里转一转,再来答试卷,好吗?”“耶!”不约而同的一阵狂呼后,孩子们蜂拥着奔出了教室,我连忙提醒他们别影响其它班级上课。
十分钟后教室里终于响起了沙沙的写字声……又一个十分钟后,我终于可以把课上下来了。临下课前的五分钟,我让学生说说这一节课的收获。贾浅同学说:“我以前只知道书本上有知识可学,其实生活中到处有学问。”我平时是这么做的:
多聪慧的孩子呀!看来这堂课,准确的说是这堂小测验,让学生领悟到了不少东西。我欣喜地向她投去赞许的一眼,夸她说得好,同时在黑板上换上“学问”二字。就在这时下课铃声响了。
一个喜欢阅读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学生,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个体的无意识行为。让学生捧着“阅读成果”回家,得到长辈的赞扬和笑声,学生的阅读愿望更会欲罢不能,将会更积极主动地飞到浩瀚的书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在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