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李朝军
【机构】 河南省许昌市湖滨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现代教育的发展及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同时也应当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客观现实对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 小学数学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健康的新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人。”新型的健康观念,已不仅仅是躯体上的没有疾病,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心理健康。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会有健康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还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理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适时、适度地对他们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时的方法与策略、情感与态度等,同时帮助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及时调节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紧张、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要用健康的心理,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纲要》指出:“ 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就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利用学生间的相互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语言相通,兴趣爱好较为接近,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相互教育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为什么错得比较多?”“怎样才能学好数学?”“ 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为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体验成功的喜悦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建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例如我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 问:“少了多少足?” 答:“少了116-90=26(只)”问:“为什么少了?”这时同学们思维活跃起来,很快想出了解答方法。他们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有45-13=32(只)鸡”。然后我又出示几道类似的题目,同学们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很快就能正确解答。这样培养了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枯燥无味。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团结协作
《纲要》指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学习的集体气氛,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迟缓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沟通等中,既学会与同学交流与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
3、分层要求,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学生的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行“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4、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5、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 纲要》指出:“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时的那种满意的心情。还会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举了一下例子:报纸上报道有个人在一条河中淹死了,这条河的平均深度只有1.5米。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在有趣的引导下,情绪高涨,很快理解了“平均数”的产生和概念了,同时也使学生感到了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四、提供适时援助,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纲要》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而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五、用爱心温暖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爱是教育的基础。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为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以此缩短学生与教师间的心理距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其人格的优化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3]张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4]傅宏 王晓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师用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
[5]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
作者简介:李朝军,男,中共党员,郑州大学数学教育本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河南省许昌市湖滨路小学。
关键词 : 小学数学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健康的新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人。”新型的健康观念,已不仅仅是躯体上的没有疾病,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心理健康。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会有健康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还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理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适时、适度地对他们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时的方法与策略、情感与态度等,同时帮助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及时调节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紧张、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要用健康的心理,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纲要》指出:“ 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就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利用学生间的相互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语言相通,兴趣爱好较为接近,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相互教育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为什么错得比较多?”“怎样才能学好数学?”“ 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为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体验成功的喜悦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建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例如我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 问:“少了多少足?” 答:“少了116-90=26(只)”问:“为什么少了?”这时同学们思维活跃起来,很快想出了解答方法。他们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有45-13=32(只)鸡”。然后我又出示几道类似的题目,同学们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很快就能正确解答。这样培养了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枯燥无味。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团结协作
《纲要》指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学习的集体气氛,让学生中聪明者不骄傲自满,而是继续努力、乐于助人;思维迟缓者也不自卑,而是虚心诚恳。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沟通等中,既学会与同学交流与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
3、分层要求,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学生的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行“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学习,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4、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5、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 纲要》指出:“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时的那种满意的心情。还会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举了一下例子:报纸上报道有个人在一条河中淹死了,这条河的平均深度只有1.5米。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在有趣的引导下,情绪高涨,很快理解了“平均数”的产生和概念了,同时也使学生感到了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四、提供适时援助,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纲要》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而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五、用爱心温暖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爱是教育的基础。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因为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以此缩短学生与教师间的心理距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其人格的优化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3]张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4]傅宏 王晓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师用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
[5]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
作者简介:李朝军,男,中共党员,郑州大学数学教育本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河南省许昌市湖滨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