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全面认识《出师表》中的后主刘禅
【作者】 曹象郁
【机构】 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乡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以《三国志》为主要依据,运用大量史实,辩证地评价了三国乱世中的后主刘禅。本文从三个角度,“深谙帝王之术”、“采纳忠言、礼贤下士”、“德行出众、爱惜百姓”,来说明刘禅其实不是一个昏君,而是一个隐去了自身才华、在别人光环掩盖之下的贤主。虽无大功绩,却能听进忠言、仁爱待人、尽最大努力维护着父亲留下的基业。本文主要采用例证法,用真实的历史事件来评价人物,力争有理有据,全面地辩证地解读一个不为人知的后主刘禅。
关键词:刘禅 帝王之术 礼贤下士 德行出众 爱惜百姓
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上书后主刘禅,提出北伐请求,并交代宫中营中之事,这就是千古名文《出师表》。表文才华横溢、情真理足,感人至深,陆游称赞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称赞它“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语)。诸葛亮也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被誉为“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表文中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百般叮咛:“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真是字字血泪。解读本文的时候,往往都认为后主昏庸无能,远贤亲佞,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那么,真正的后主刘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笔者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辩证地解读刘禅。
一、 深谙帝王之术
从公元223年即位,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阿斗稳坐蜀汉皇位41年,是整个三国历史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即使在诸葛亮234年去世后,阿斗还在皇位上坐了29年,直到蜀汉灭亡。41年间,蜀汉政局长期稳定,所用之人均属称职,所执行的政策也符合蜀国的实际。阿斗执政以来,并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不象曹睿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不顾人民死活,也不象孙皓滥杀无辜,凶残暴虐。刘禅虽非创业的明君,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守业的贤主。
对诸葛亮充分信任,这是维持蜀汉稳定的前提。《魏略》记载,阿斗对诸葛亮说:“政由葛氏,祭由寡人”,政治军事大事他让孔明作主而他只管祭祀这种仪式方面的活动,而不象有的皇帝没有容人之量非要除去眼中钉不可,阿斗没有做那种自毁长城的事,他深知从政治经验和力量对比自己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所以只能韬光养晦。其实,阿斗并不赞成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但还是全力支持,因为他懂得“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
在诸葛亮死后,阿斗立刻废除了丞相制,任命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利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主要管理政务,兼管军事;费祎主要管理军事,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从此分立,防止了大权独揽的现象再次发生。后来蒋琬去世,阿斗更进一步亲自处理政事,终于掌握了蜀汉的实权,而且长达19年。
二、 采纳忠言,礼贤下士。
刘禅宠爱宦官黄皓,黄皓更想擅权专政,董允每每正颜厉色地匡谏刘禅,多次责备黄皓,黄皓十分惧怕董允,始终不敢为非作歹,“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三国志》)。这样的君臣关系,就连唐太宗之与魏征,也不遑多让。
还有一件事,刘禅多次想选民间美女充实后宫,董允则劝刘禅不应立过多后妃,认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由于董允的力谏,刘禅再也没有提起这个要求,而且还对董允委以重任,充分信赖。看来,后主做到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出的“察纳雅言。”
《魏略》中记载,大将军曹爽死后,因惧于司马懿父子的迫害,夏侯霸偷偷携带家小和亲信前来投奔宿敌蜀国,刘禅亲自出城迎接,夏侯霸非常感动,不禁感叹刘禅有乃父之风。但夏侯霸其实是有心结的,他的父亲夏侯渊在两国征战中被刘备部将黄忠所杀。刘禅深知这件事在夏侯霸心中的阴影,于是一腔真诚地对他说:“卿父自遇害于行间,非我先人之手刃也。”这样一来,消除了顾虑,拉近了距离,夏侯霸从此死心塌地地跟定了刘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从这件事来看,刘禅不逊乃父的“三顾茅庐”。
三、 德行出众,爱惜百姓。
诸葛亮积劳成疾时,刘禅心急如焚,立刻派平阳亭侯李福前去探望诸葛亮,并日夜为诸葛亮祈福,当听到诸葛亮的死讯时,刘禅连日伤感难忍,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并下令全国素服发哀三日,还升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官至长水校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继承了爵位。他不仅对诸葛亮有情有义,对其它大臣也是如此。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短短几句话,体现了刘禅的仁爱和宽容。还有,后主兄弟,一是庶弟鲁王刘永,另一个是庶弟梁王刘理,兄弟相处和谐,没有发生过皇族倾轧、大臣灭族事件。反观其它两国,杀戮臣下或被权臣谋弑如同儿戏,魏国,曹植被曹丕逼作七步诗,感叹“相煎何太急”。后来的曹芳、曹髦、曹奂等幼帝则朝不保夕。东吴的孙皓更是将朝堂变成了屠宰场,无论是谁,只要看不顺眼,立刻刀斧伺侯。
邓艾出奇兵偷渡阴平兵临城下,阿斗出城投降魏军。因为阿斗很清楚,要是抵抗,伤亡一定很大,而且很可能招致曹魏屠城,给百姓带来不必要的灾难。阿斗在深思熟虑后,决定以百姓的性命为先,开门投降。因此,阿斗从此背上了卖国的骂名,但无论在当时百姓看来,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看,投降,确实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史学家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由于后主的仁厚,成都人民非常怀念他,于南北朝时期为他建立了专祠,与诸葛亮的武侯祠一东一西,位于昭烈庙前面的两侧。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南朝史学家斐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纵观刘禅的一生,虽然没有惊人业绩来光耀千秋史册,但却大智若愚,隐去自身的才华,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快乐地活着。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三国,在诸葛亮光环掩盖之下,后主刘禅,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情。
作者简介:曹象郁,男,汉族,1974年生,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文秘专业,后进修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参加工作,在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乡中学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勤恳钻研,笔耕不辍,先后有数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省级专业教育期刊上,曾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地区骨干教师,吉林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
关键词:刘禅 帝王之术 礼贤下士 德行出众 爱惜百姓
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出师伐魏,上书后主刘禅,提出北伐请求,并交代宫中营中之事,这就是千古名文《出师表》。表文才华横溢、情真理足,感人至深,陆游称赞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称赞它“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语)。诸葛亮也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被誉为“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表文中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百般叮咛:“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真是字字血泪。解读本文的时候,往往都认为后主昏庸无能,远贤亲佞,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那么,真正的后主刘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笔者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辩证地解读刘禅。
一、 深谙帝王之术
从公元223年即位,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阿斗稳坐蜀汉皇位41年,是整个三国历史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即使在诸葛亮234年去世后,阿斗还在皇位上坐了29年,直到蜀汉灭亡。41年间,蜀汉政局长期稳定,所用之人均属称职,所执行的政策也符合蜀国的实际。阿斗执政以来,并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不象曹睿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不顾人民死活,也不象孙皓滥杀无辜,凶残暴虐。刘禅虽非创业的明君,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守业的贤主。
对诸葛亮充分信任,这是维持蜀汉稳定的前提。《魏略》记载,阿斗对诸葛亮说:“政由葛氏,祭由寡人”,政治军事大事他让孔明作主而他只管祭祀这种仪式方面的活动,而不象有的皇帝没有容人之量非要除去眼中钉不可,阿斗没有做那种自毁长城的事,他深知从政治经验和力量对比自己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所以只能韬光养晦。其实,阿斗并不赞成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但还是全力支持,因为他懂得“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
在诸葛亮死后,阿斗立刻废除了丞相制,任命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利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主要管理政务,兼管军事;费祎主要管理军事,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从此分立,防止了大权独揽的现象再次发生。后来蒋琬去世,阿斗更进一步亲自处理政事,终于掌握了蜀汉的实权,而且长达19年。
二、 采纳忠言,礼贤下士。
刘禅宠爱宦官黄皓,黄皓更想擅权专政,董允每每正颜厉色地匡谏刘禅,多次责备黄皓,黄皓十分惧怕董允,始终不敢为非作歹,“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三国志》)。这样的君臣关系,就连唐太宗之与魏征,也不遑多让。
还有一件事,刘禅多次想选民间美女充实后宫,董允则劝刘禅不应立过多后妃,认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由于董允的力谏,刘禅再也没有提起这个要求,而且还对董允委以重任,充分信赖。看来,后主做到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出的“察纳雅言。”
《魏略》中记载,大将军曹爽死后,因惧于司马懿父子的迫害,夏侯霸偷偷携带家小和亲信前来投奔宿敌蜀国,刘禅亲自出城迎接,夏侯霸非常感动,不禁感叹刘禅有乃父之风。但夏侯霸其实是有心结的,他的父亲夏侯渊在两国征战中被刘备部将黄忠所杀。刘禅深知这件事在夏侯霸心中的阴影,于是一腔真诚地对他说:“卿父自遇害于行间,非我先人之手刃也。”这样一来,消除了顾虑,拉近了距离,夏侯霸从此死心塌地地跟定了刘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从这件事来看,刘禅不逊乃父的“三顾茅庐”。
三、 德行出众,爱惜百姓。
诸葛亮积劳成疾时,刘禅心急如焚,立刻派平阳亭侯李福前去探望诸葛亮,并日夜为诸葛亮祈福,当听到诸葛亮的死讯时,刘禅连日伤感难忍,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并下令全国素服发哀三日,还升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官至长水校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继承了爵位。他不仅对诸葛亮有情有义,对其它大臣也是如此。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短短几句话,体现了刘禅的仁爱和宽容。还有,后主兄弟,一是庶弟鲁王刘永,另一个是庶弟梁王刘理,兄弟相处和谐,没有发生过皇族倾轧、大臣灭族事件。反观其它两国,杀戮臣下或被权臣谋弑如同儿戏,魏国,曹植被曹丕逼作七步诗,感叹“相煎何太急”。后来的曹芳、曹髦、曹奂等幼帝则朝不保夕。东吴的孙皓更是将朝堂变成了屠宰场,无论是谁,只要看不顺眼,立刻刀斧伺侯。
邓艾出奇兵偷渡阴平兵临城下,阿斗出城投降魏军。因为阿斗很清楚,要是抵抗,伤亡一定很大,而且很可能招致曹魏屠城,给百姓带来不必要的灾难。阿斗在深思熟虑后,决定以百姓的性命为先,开门投降。因此,阿斗从此背上了卖国的骂名,但无论在当时百姓看来,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看,投降,确实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史学家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由于后主的仁厚,成都人民非常怀念他,于南北朝时期为他建立了专祠,与诸葛亮的武侯祠一东一西,位于昭烈庙前面的两侧。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南朝史学家斐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纵观刘禅的一生,虽然没有惊人业绩来光耀千秋史册,但却大智若愚,隐去自身的才华,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快乐地活着。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三国,在诸葛亮光环掩盖之下,后主刘禅,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情。
作者简介:曹象郁,男,汉族,1974年生,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文秘专业,后进修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参加工作,在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乡中学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勤恳钻研,笔耕不辍,先后有数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省级专业教育期刊上,曾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地区骨干教师,吉林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