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美术课堂与环保意识的有效结合
【作者】 张随军
【机构】 陕西省神木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美术课不仅是美的课堂,更应该是绿色的课堂。针对目前困扰人类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何关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本文就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环保教育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几点做法。旨在把环境教育寓于美术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强有力的生态文明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保教育 学科渗透 美术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的人格。”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力求通过创设文化情景,让学生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将美术教育和社会生活相联系与思想意识教育有机结合。
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我认为美术与环境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它始终以自然环境、人造环境及其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和创作之源,而且美术总是以一种理想化和审美化的眼光来看待和创造一种意境来反映美好的愿望①,这在东西方的山水画和风景画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况且,中学美术课与环境有联系的题材也是相当丰富的。中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形成阶段,对他们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有了这种意识,我开始从课本内容中挖掘丰富的环境教育因素,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且有效结合。
一、通过观察欣赏,唤醒学生关爱自然
欣赏艺术与自然界中的美,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操。通过审美人类可以和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建立起美好、和谐的关系。美术老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欣赏各种图片、艺术作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细心的美术老师一定能在大量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发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环保教育因素。
中学美术教学中观察、欣赏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自然的秀丽山川、生龙活虎的野生动物、形态各异的花草树木……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随时补充相关的环保教育内容。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的第二课《人类的朋友》在让学生观察、欣赏各种野生动物的图片时,学生们会由衷地赞叹于丹顶鹤优雅轻盈的身姿、金丝猴奇特美丽的皮毛、东北虎威武剽悍的体形、大熊猫憨态可掬的神态……此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讲解由于地球环境的逐渐恶化,这些可爱的动物正处在濒临灭绝的境地,每年都有一些物种从这个美丽的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如果有一天地球上没有了这些可爱的动物,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学生们会说:“地球将会变的死气沉沉,人类也会面临消亡。”这样在观察、欣赏的过程中加入对图片中动物的生存状态的关怀,就会引发学生对世界环境现状的忧虑和对野生动物的强烈爱心,从而对环保问题倍加关注。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对风景图片的欣赏中,发现图片中的环境问题,从而倍加珍惜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例如,在课上,先用PowerPoint向学生演示了一组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紧接着镜头一转,让学生观看一些被污染的水域、堆满垃圾的角落、被焚烧的森林、干涸的土地……然后对同学们说:“如果人类继续破坏地球环境,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到处充满散发着恶臭的垃圾,自然界的一切美丽景观将不复存在,‘美的踪迹’也将无处可寻。”越是美丽的东西被毁灭了,越会让人感到痛心。强烈的图片对比,让学生们触目惊心地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从而对我们周围美丽的大自然产生了无限的怜悯之心、关爱之心。
二、综合利用废弃物作为手工制作材料来增强环保意识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环保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节能减排。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节约”正在成为一种逐渐被遗忘的美德。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福水”中泡大的,很多人浪费成性,东西不想要了,“啪!”就给扔掉了,下次用着了再去买。如此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增加了生活垃圾的排放,加重了环境污染的状况。对此我们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教育来感染学生,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的风尚,让他们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现代社会很多垃圾都来源于的商品包装,让这些废弃的包装得以回收再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垃圾的堆放。我发现只要合理利用,这些包装材料都可以用来作为我们美术课的手工制作材料。课前让学生收集空饮料瓶、废纸盒、易拉罐、纸袋、冰棒棍、果壳等物品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养成节约的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丰富的材料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美术是物质材料结合思想意识形态的艺术形式,材料运用得新奇与巧妙,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人教版中的《立线装饰》、《又画又做又印》、《物品上的画廊》等课都是可以综合利用材料的好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去发现日常生活中废弃物的美,如旧挂历纸、塑料瓶子、易拉罐、碎布头、毛线等,通过艺术构思和加工制作,把废弃物变成独特的工艺品,装饰美化生活。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的《奇妙的肌理》一课就可以利用常见的废旧挂历纸、彩色的广告招贴纸或碎破布,通过艺术构思、起稿、剪贴,使这些色彩丰富、材质肌理独特的材料按自己的构思加工成艺术品,装饰家居、课室,并增强环保意识,使环保意识的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
当然,还可以列举一些大师利用废旧材料经过巧妙的构思而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事例,如毕加索利用旧自行车的车把和车座创作出《公牛》的雕塑等。让学生懂得只要有好的构思任何东西都可以“变废为宝”,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坚持绘画创作,引导学生宣传环保
绘画创作应当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丹纳在论述艺术品的本质时提到:“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以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现代的一些中国画家也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所以美术教师更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共呼吸。在这个举国上下提倡绿色环保精神的时代里,我们决不能躲在象牙塔里,带着学生闭门造车、空穴来风的创作一些毫无意义的作品。美术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创作一些环保题材的绘画,用画笔宣传环保。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观察树木、花草的季节变化、了解昆虫、鸟类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考察家乡的河流、湖(下转第35页)(上接第73页)泊附近的小河沟的水质和污染情况。让学生在感受美、创造美的同时关心社会的环保事业,学生也会因此创作出一些意义深刻的环保绘画作品。让学生以环保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宣传环保的活动中去。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中带领或启发学生用身边的废弃材料来完成自己的艺术作品,并让学生用自己创作的作品来装点自己的家园或居室,并对自己的家人和住宅小区里的邻居进行废物利用的宣传。在这些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既可以提高绘画水平,锻炼自己的能力,又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实践性
综合探索领域涉及美术学习各领域,也涉及其他学科,更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这为综合探索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一)在与语文、地理、音乐、生物等课程的结合中渗透。
利用美术学科特长,我们可以让学生为语文课课文配插图,为日记、作文配画;结合自然学科等课程内容进行描绘或手工制作,布置美术园地。如结合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用废旧材料,设计贺卡、制作礼品送给教师,以庆祝教师节,既开创了新风,又对学生进行了品德、环境教育。
(二)利用主题性的广泛的宣传活动,以及在各级的绘画竞赛中渗透。
利用各种全国性的、国际性的环境保护日机会,组织广泛性的美术活动:如现场作画、专题性环境保护书画展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除了能展示自己的绘画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趣味性、有益的、有创造性的、快乐的美术活动,更直观地感受到环境保护地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参与各级各类的环保绘画比赛,让学生了解环保是国策,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了解和重视地,并且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三)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宣扬环境保护主题。
课外活动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性、自由性和实践性,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把环境意识渗透到活动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的多样形式,使环境意识更加贴近学生,学生也更乐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环境意识的渗透,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课外活动的题材很广,手法多样化,开展活动可以单独就某一主题开展,也可以结合环境宣传日开展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活动。如环保海报设计、环保漫画、可爱的家园绘画……通过组织和参与,让学生在留意身边一草一木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接受环保意识的渗透,养成保护优美环境的良好习惯。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内容涉及很多学科的领域,它以自己独有的形式再现社会生活,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中应当也必需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之,我们要在美术课堂教学或其他形式的美术活动中,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且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做好环境保护,让美术教学与环保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环保教育纳入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让美术课沐浴在和谐的绿色之中。
参考文献:
袁正一:《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培养环境道德品质》选自《小学各科教学》 2001.3期。
王旭晓《美学原理》第33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法.丹纳《艺术哲学》第46-47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版。
关键词:环保教育 学科渗透 美术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的人格。”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力求通过创设文化情景,让学生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将美术教育和社会生活相联系与思想意识教育有机结合。
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我认为美术与环境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它始终以自然环境、人造环境及其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和创作之源,而且美术总是以一种理想化和审美化的眼光来看待和创造一种意境来反映美好的愿望①,这在东西方的山水画和风景画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况且,中学美术课与环境有联系的题材也是相当丰富的。中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形成阶段,对他们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有了这种意识,我开始从课本内容中挖掘丰富的环境教育因素,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并且有效结合。
一、通过观察欣赏,唤醒学生关爱自然
欣赏艺术与自然界中的美,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情操。通过审美人类可以和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建立起美好、和谐的关系。美术老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欣赏各种图片、艺术作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细心的美术老师一定能在大量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发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环保教育因素。
中学美术教学中观察、欣赏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自然的秀丽山川、生龙活虎的野生动物、形态各异的花草树木……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随时补充相关的环保教育内容。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的第二课《人类的朋友》在让学生观察、欣赏各种野生动物的图片时,学生们会由衷地赞叹于丹顶鹤优雅轻盈的身姿、金丝猴奇特美丽的皮毛、东北虎威武剽悍的体形、大熊猫憨态可掬的神态……此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讲解由于地球环境的逐渐恶化,这些可爱的动物正处在濒临灭绝的境地,每年都有一些物种从这个美丽的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如果有一天地球上没有了这些可爱的动物,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学生们会说:“地球将会变的死气沉沉,人类也会面临消亡。”这样在观察、欣赏的过程中加入对图片中动物的生存状态的关怀,就会引发学生对世界环境现状的忧虑和对野生动物的强烈爱心,从而对环保问题倍加关注。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对风景图片的欣赏中,发现图片中的环境问题,从而倍加珍惜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例如,在课上,先用PowerPoint向学生演示了一组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紧接着镜头一转,让学生观看一些被污染的水域、堆满垃圾的角落、被焚烧的森林、干涸的土地……然后对同学们说:“如果人类继续破坏地球环境,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到处充满散发着恶臭的垃圾,自然界的一切美丽景观将不复存在,‘美的踪迹’也将无处可寻。”越是美丽的东西被毁灭了,越会让人感到痛心。强烈的图片对比,让学生们触目惊心地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从而对我们周围美丽的大自然产生了无限的怜悯之心、关爱之心。
二、综合利用废弃物作为手工制作材料来增强环保意识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环保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节能减排。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节约”正在成为一种逐渐被遗忘的美德。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福水”中泡大的,很多人浪费成性,东西不想要了,“啪!”就给扔掉了,下次用着了再去买。如此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增加了生活垃圾的排放,加重了环境污染的状况。对此我们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教育来感染学生,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的风尚,让他们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现代社会很多垃圾都来源于的商品包装,让这些废弃的包装得以回收再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垃圾的堆放。我发现只要合理利用,这些包装材料都可以用来作为我们美术课的手工制作材料。课前让学生收集空饮料瓶、废纸盒、易拉罐、纸袋、冰棒棍、果壳等物品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养成节约的习惯,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丰富的材料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美术是物质材料结合思想意识形态的艺术形式,材料运用得新奇与巧妙,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人教版中的《立线装饰》、《又画又做又印》、《物品上的画廊》等课都是可以综合利用材料的好课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去发现日常生活中废弃物的美,如旧挂历纸、塑料瓶子、易拉罐、碎布头、毛线等,通过艺术构思和加工制作,把废弃物变成独特的工艺品,装饰美化生活。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的《奇妙的肌理》一课就可以利用常见的废旧挂历纸、彩色的广告招贴纸或碎破布,通过艺术构思、起稿、剪贴,使这些色彩丰富、材质肌理独特的材料按自己的构思加工成艺术品,装饰家居、课室,并增强环保意识,使环保意识的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区。
当然,还可以列举一些大师利用废旧材料经过巧妙的构思而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事例,如毕加索利用旧自行车的车把和车座创作出《公牛》的雕塑等。让学生懂得只要有好的构思任何东西都可以“变废为宝”,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坚持绘画创作,引导学生宣传环保
绘画创作应当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丹纳在论述艺术品的本质时提到:“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以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现代的一些中国画家也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所以美术教师更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共呼吸。在这个举国上下提倡绿色环保精神的时代里,我们决不能躲在象牙塔里,带着学生闭门造车、空穴来风的创作一些毫无意义的作品。美术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创作一些环保题材的绘画,用画笔宣传环保。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观察树木、花草的季节变化、了解昆虫、鸟类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考察家乡的河流、湖(下转第35页)(上接第73页)泊附近的小河沟的水质和污染情况。让学生在感受美、创造美的同时关心社会的环保事业,学生也会因此创作出一些意义深刻的环保绘画作品。让学生以环保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宣传环保的活动中去。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中带领或启发学生用身边的废弃材料来完成自己的艺术作品,并让学生用自己创作的作品来装点自己的家园或居室,并对自己的家人和住宅小区里的邻居进行废物利用的宣传。在这些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既可以提高绘画水平,锻炼自己的能力,又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实践性
综合探索领域涉及美术学习各领域,也涉及其他学科,更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这为综合探索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一)在与语文、地理、音乐、生物等课程的结合中渗透。
利用美术学科特长,我们可以让学生为语文课课文配插图,为日记、作文配画;结合自然学科等课程内容进行描绘或手工制作,布置美术园地。如结合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用废旧材料,设计贺卡、制作礼品送给教师,以庆祝教师节,既开创了新风,又对学生进行了品德、环境教育。
(二)利用主题性的广泛的宣传活动,以及在各级的绘画竞赛中渗透。
利用各种全国性的、国际性的环境保护日机会,组织广泛性的美术活动:如现场作画、专题性环境保护书画展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除了能展示自己的绘画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趣味性、有益的、有创造性的、快乐的美术活动,更直观地感受到环境保护地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参与各级各类的环保绘画比赛,让学生了解环保是国策,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了解和重视地,并且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三)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宣扬环境保护主题。
课外活动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性、自由性和实践性,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把环境意识渗透到活动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课的多样形式,使环境意识更加贴近学生,学生也更乐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环境意识的渗透,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课外活动的题材很广,手法多样化,开展活动可以单独就某一主题开展,也可以结合环境宣传日开展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活动。如环保海报设计、环保漫画、可爱的家园绘画……通过组织和参与,让学生在留意身边一草一木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接受环保意识的渗透,养成保护优美环境的良好习惯。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内容涉及很多学科的领域,它以自己独有的形式再现社会生活,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中应当也必需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之,我们要在美术课堂教学或其他形式的美术活动中,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且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做好环境保护,让美术教学与环保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环保教育纳入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让美术课沐浴在和谐的绿色之中。
参考文献:
袁正一:《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培养环境道德品质》选自《小学各科教学》 2001.3期。
王旭晓《美学原理》第33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法.丹纳《艺术哲学》第46-47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