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主体角色”
【作者】 黄 旭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20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从化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活动设计和实验设计三个方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学生迅速“进入学习主体角色”的方式,进行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 化学实验 设计
教育的价值基座是“人的发展”。陶行知老先生早就倡导“六大解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解放头脑”。只有那些放飞想象的教学,切入心智的教学,唤起学生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主体角色”。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讲课的声音要宏亮、清晰、流利,发音要标准,语高、速度要适当,有节奏感外,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教学设计。下面,就化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活动设计和实验设计三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我的认识。
要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主体角色”,必须做好化学教学的情境设计。生理心理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境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在课堂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境非常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中常以展现教学内容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而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油脂》一节,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
你们知道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七件物品吗?它们就是人们常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现在就来了解其中之— —油脂。我们每天都会摄入一定量的油脂,你知道在厨房里常见的白白的固态动物油和黄色的液态植物油是怎么得来的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将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化学史的许多趣事也能有效地使学生进入情境。例如《铝》一节的教学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它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没有人会为自己能使用一只铝锅而自豪万分。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纯铝却是稀奇之物。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卓著成就获得一件贵重的奖品,就是用金和铝制作的天平。拿破仑享有在宫廷一人独用铝制餐具的殊荣。铝在当时的身价,已经超过了金银。因为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大量生产铝成本实在太高了。铝从身价百倍到能进入普通百姓家,归功于两位年仅22岁的大学生霍尔和埃罗,他们因各自发明了电解法炼铝的可行性工艺而受到赞誉,至今霍尔的母校仍耸立着他的全身像。为什么铝的储藏量在所有金属中首屈一指,而广泛应用时期却姗姗来迟,这是由于铝的性质所决定的,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
自然界中还有许多趣事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磷、磷酸》一节,我们可以这样导入:
在澳大利亚的海域中有一种鱼叫喷火鱼。这些鱼能喷出一种淡蓝色的火焰。这是为什么呢?在非洲北部,有一种怪异的发光树。这是一种常绿乔木,每到夜幕降临时,从远处看去,树体闪光灼灼, 十分好看,无独有偶,在北美洲有一种发光花,在夜晚会发出光来,人们甚至可以在花下读书学习。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看今天学习的内容—磷、磷酸。
以情感人,是人际交往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感情、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丰富的感情融于以形象化的叙述之中,能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例如在《王水》这部份内容教学时,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穿插一个小故事:
二次大战中,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玻尔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决定将自己的诺贝尔金质奖章留下来。玻尔是怎样将这枚奖章藏起来的呢?他把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中,装在一个玻璃瓶里,放在桌子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金质奖章的溶液就在他们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回到了祖国,从溶液中重新提取了金,并铸成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的智慧,凝聚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大家一定想知道这种神奇无比的溶液是什么?它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王水。
通过熟知的文学作品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硫酸盐》教学时,引入《三国演义》中这样一个故事:
诸葛亮四擒四纵孟获之后,孟获逃至秃龙洞,秃龙大王便扬言要借用四个毒泉消灭汉军。四毒泉中有一个叫“哑泉”。“人若饮之,则不能言,不过旬日必死。”不久,汉军先锋王平率数百军士前头探路,由于当时天气炎热,人马均争先恐后地误喝了哑泉之水。回到大营后大难果至,军士们个个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生命危在旦夕。诸葛亮面对此景,却束手无策。幸运的是,一老者从此经过,经其指点,汉军众将士急忙饮了万安溪安乐泉水,方逐渐转危为安,度过了难关。“哑泉”之奥秘何在?学完《硫酸盐》,你就可以弄清诸葛亮未解之谜了。
要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主体角色”,必须注意化学教学活动设计,力求师生活动协调,设计主体应充分认识和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和体现“教依据于学,学受教指导”的辩证关系,发挥教学双方主动性,所谓教的主动性应该体现在主动的认识和探讨学生的规律性,深入了解学习的规律性,深入了解学生状况,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和积极的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应体现在既不是被动的参与,也不是无理性的盲目实践,是在接受指导和掌握学习(下转第23页)(上接第61页)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加强自我调控学习活动的能力,取得学习的“自由”。
要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主体角色”,把握好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也很重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教学的基本特征。著名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为贯彻全面的化学教育,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需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化学实验课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
以上使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创造精神。教师只以“伴奏者”的身份介入学生的智力活动,帮助他们去发现、组织、管理、使用知识;同时用心去营造一种学术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思维双边交流中,始终拥有思维的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的自由。这样,学生的心智之花才能灿烂开放。
这种使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即时感受表现为“茅塞顿开”、“悠然心会”;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表现为心灵的共鸣、视野的敞亮和思维的共振。
教师的天职是点燃学生的所有智慧,鼓起学生的所有热情,同时充分地培植学生的成就欲、使命感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只有使学生在兴趣与知识交汇的海洋中遨游,才是有效的教育。
参考文献: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6-98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4-45。
关键词: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 化学实验 设计
教育的价值基座是“人的发展”。陶行知老先生早就倡导“六大解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解放头脑”。只有那些放飞想象的教学,切入心智的教学,唤起学生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主体角色”。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讲课的声音要宏亮、清晰、流利,发音要标准,语高、速度要适当,有节奏感外,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教学设计。下面,就化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活动设计和实验设计三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我的认识。
要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主体角色”,必须做好化学教学的情境设计。生理心理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境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在课堂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境非常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中常以展现教学内容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而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油脂》一节,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教学情境:
你们知道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七件物品吗?它们就是人们常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现在就来了解其中之— —油脂。我们每天都会摄入一定量的油脂,你知道在厨房里常见的白白的固态动物油和黄色的液态植物油是怎么得来的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将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化学史的许多趣事也能有效地使学生进入情境。例如《铝》一节的教学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它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没有人会为自己能使用一只铝锅而自豪万分。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纯铝却是稀奇之物。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卓著成就获得一件贵重的奖品,就是用金和铝制作的天平。拿破仑享有在宫廷一人独用铝制餐具的殊荣。铝在当时的身价,已经超过了金银。因为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大量生产铝成本实在太高了。铝从身价百倍到能进入普通百姓家,归功于两位年仅22岁的大学生霍尔和埃罗,他们因各自发明了电解法炼铝的可行性工艺而受到赞誉,至今霍尔的母校仍耸立着他的全身像。为什么铝的储藏量在所有金属中首屈一指,而广泛应用时期却姗姗来迟,这是由于铝的性质所决定的,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
自然界中还有许多趣事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磷、磷酸》一节,我们可以这样导入:
在澳大利亚的海域中有一种鱼叫喷火鱼。这些鱼能喷出一种淡蓝色的火焰。这是为什么呢?在非洲北部,有一种怪异的发光树。这是一种常绿乔木,每到夜幕降临时,从远处看去,树体闪光灼灼, 十分好看,无独有偶,在北美洲有一种发光花,在夜晚会发出光来,人们甚至可以在花下读书学习。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看今天学习的内容—磷、磷酸。
以情感人,是人际交往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感情、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丰富的感情融于以形象化的叙述之中,能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例如在《王水》这部份内容教学时,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穿插一个小故事:
二次大战中,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玻尔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决定将自己的诺贝尔金质奖章留下来。玻尔是怎样将这枚奖章藏起来的呢?他把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中,装在一个玻璃瓶里,放在桌子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金质奖章的溶液就在他们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回到了祖国,从溶液中重新提取了金,并铸成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的智慧,凝聚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大家一定想知道这种神奇无比的溶液是什么?它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王水。
通过熟知的文学作品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硫酸盐》教学时,引入《三国演义》中这样一个故事:
诸葛亮四擒四纵孟获之后,孟获逃至秃龙洞,秃龙大王便扬言要借用四个毒泉消灭汉军。四毒泉中有一个叫“哑泉”。“人若饮之,则不能言,不过旬日必死。”不久,汉军先锋王平率数百军士前头探路,由于当时天气炎热,人马均争先恐后地误喝了哑泉之水。回到大营后大难果至,军士们个个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生命危在旦夕。诸葛亮面对此景,却束手无策。幸运的是,一老者从此经过,经其指点,汉军众将士急忙饮了万安溪安乐泉水,方逐渐转危为安,度过了难关。“哑泉”之奥秘何在?学完《硫酸盐》,你就可以弄清诸葛亮未解之谜了。
要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主体角色”,必须注意化学教学活动设计,力求师生活动协调,设计主体应充分认识和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和体现“教依据于学,学受教指导”的辩证关系,发挥教学双方主动性,所谓教的主动性应该体现在主动的认识和探讨学生的规律性,深入了解学习的规律性,深入了解学生状况,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和积极的学习。学生的主动性应体现在既不是被动的参与,也不是无理性的盲目实践,是在接受指导和掌握学习(下转第23页)(上接第61页)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加强自我调控学习活动的能力,取得学习的“自由”。
要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主体角色”,把握好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也很重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教学的基本特征。著名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为贯彻全面的化学教育,化学教学既要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需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化学实验课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段话,高度概括了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
以上使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创造精神。教师只以“伴奏者”的身份介入学生的智力活动,帮助他们去发现、组织、管理、使用知识;同时用心去营造一种学术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思维双边交流中,始终拥有思维的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的自由。这样,学生的心智之花才能灿烂开放。
这种使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即时感受表现为“茅塞顿开”、“悠然心会”;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表现为心灵的共鸣、视野的敞亮和思维的共振。
教师的天职是点燃学生的所有智慧,鼓起学生的所有热情,同时充分地培植学生的成就欲、使命感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只有使学生在兴趣与知识交汇的海洋中遨游,才是有效的教育。
参考文献: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6-98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