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生命成长的优质高中“积 极教育”观下的学风建设漫谈

【作者】 郝超君

【机构】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风建设对班级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班级能否健康的发展。在班级中开展基于生命成长的积极教育对树好学风有着积极的、明显的作用。在德育工作实践中,通过基于生命成长的积极教育理论指导并不断实践和总结,形成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此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关键词: 生命成长 积极教育 学风建设 
  “积极心理学”一词1954年首次出现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中,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倡导下发展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积极教育是指根据学生现有的状态,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去激发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并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和品格。秉着这一教育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树立健康积极的学风。
  一、在合适的时间勤于跑班。
  班主任其实就是班级的一面旗帜,班主任的风格对班级学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学风建设最直接的抓手便是学生上下课时间。班主任需要把握好几个时间节点,便能树立健康的班风。这些时间节点是:上课前两分钟、下课前两分钟、做操时间以及自修课期间。班主任需要在这些时间节点上勤于跑班,帮助学生形成上课“警备”时间段,在上课前便开始“备战”、快下课也绝不“怠战”、自修间隙也不“惰战”,长期坚持,使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提前进入上课状态,便可以有效的缩短学生和当堂课内容之间的了解时间,尽快投身于新知识的学习,并且由于有效的缩短了上课状态和上课内容之间的“磨合”时间,更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促使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自此,一个良好的学风便悄然形成了。
  二、善于利用课余间隙时间。
  由于初中生的课余时间比较丰富,因此丰富的课余生活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对于有学习需求、想利用课余时间赶超别人的学生,班主任可以组织成立一个小型培优班,即根据一定的原则选拔部分学生成立培优班,并和相应的任科老师相联系,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优活动。当然,培优班的建立首先需要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学生本人有上进的意愿并且愿意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培优辅导;其次,设定一定的竞争机制,防止学生认为科任老师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周测、月考以及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及时对参加培优的学生名单进行调整,让学生能够体验针对性的培优活动的同时,树立危机意识,快乐与竞争并存,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愉悦感;最后,班主任需要及时对培优有进步的人员进行口头或物质奖励,对于有长足进步的学生将其在班级树立榜样,从而激发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三、成立一对一学习小组。
  现在各科大多数的学习小组都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立的,这种学习小组的建立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通过实践发现,针对学生全科的发展,一对一学习小组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一对一学习小组建立的基础是自愿和互补,具有不同优势科目的两位学生自愿结成一对一互助小组,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组内制定的当天的学习任务并互相检查监督,在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通过每次的月考考验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效,以小组成员进步名次进行比较。同时有飞跃进步的一对一学习小组具有加入培优班的优先权。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一对一学习小组进行弥补自己的若是科目,而且在合作中能够形成激烈的竞争,让学生在学习的丛林中体验竞争快乐的同时,也利于学生之间情感的发展,建立坚实的友谊。
  四、发挥班主任的监督引导作用。
  初二的学生在优良学风的促进下,已经开始学会了自我学习,开始知道如何制定合理的目标,但是初二的学生同时也是初中阶段最顽皮、自我管理能力最弱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离不开老师的监督和引导。班主任要加强和学科老师之间的沟通,帮助孩子们制定合适的计划,并担负起监督者、引导者的角色,督促学生按照计划完成目标,体会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行动力和执行力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风的建设对班级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是学风建设的“掌舵人”,通过对学生正确的引领,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态度,让学生将学习当成一种体验、一种经历,在这种经历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自身的驱动力,促使学风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郝超君,1985.11,女,汉族,山西省晋中市人,硕士研究生,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教师,中教二级,积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