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弘扬爱国主旋律 在知与行中实施

【作者】 黄慧贤

【机构】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教师必须抛弃“空说”的教育,将爱国教育落实到“知”和“行”过程中,提高爱国教育实效。先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了解国人是怎样用自己行动爱国,再让学生付之行动中,在知中促行,在行中促知,知行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行动中践行爱国者,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关键词:爱国教育   以知促行   知行合一  以行促知
   《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是将“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通过社会实践去提升,促进学生通过对社会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形成高尚的爱国行为和道德习惯,为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国责任心,将生活教育和社会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教育有机整合,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从而使爱国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锻炼出具体的良好道德修养和爱国情怀,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一、实行爱国教育,必须做到以知促行
  过去的“品德”只是单一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教育内容单一,效果不够显著。现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将“品德”与“社会”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延伸到社会,在社会的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又从社会中回归学校教育,让学生的“品德”在社会实践中形成高尚的“品德”,从而促进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提高。例如教《海外华人的中国结》一课时,先引导学习课本的内容,认识全世界大约有三千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他们分布在五大洲,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虽然身在海外,却从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从不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让学生从身上看到他们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爱国的热情。
  1.抓好“知”教育,培养爱国情。所谓“知”在学习中让学生认识海外的华人、华侨,他们在海外生活,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什么地方,自己的国家叫什么名字,没有忘记故乡的水,没有忘记故乡的土,没有忘记故乡的祖宗,如非洲的莫桑比亚克财部副部长郑.马埃尔回到故乡广东省中山市,他小心翼翼地倒满了一瓶从祖屋水井里打上来的水,郑重地捧在手里,一刹间,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从他这一刻的表情,这说明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故乡水由衷的亲切,对故乡的亲人由衷感谢,表达了海外的华侨、华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又如海外华侨、华人为了沟通乡情,互相互济,他们选择了聚地而居,如在英国和美国聚居的街区建成“唐人街”,并在那里建起学校,开设中国食馆,建立宗祠、寺庙,成立各种会馆,努力保持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2.抓好“行”教育,培养爱国情。“知”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提升和深化,需要学生落实到行动上,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爱国情怀,以自己的行动弘扬爱国的情操。如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有关祖国人民关心华人、华侨的新闻报道,例如在新闻发布会上学生向市民华人、华侨介绍取得的成就;又如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博士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成为最先获得这个殊荣的中国人;他在颁奖仪式上说:“我献身于现代科学,我以继承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自豪。又如寻找故乡华人、华侨的成就,并举办一个展览会时,有的学生用图片的形式展示,有华人在英国开办孔子学堂,有的学生展示他的亲戚在比利时担任教育部长陈肖辉的图片展;有的学生介绍在2005年春节,中国驻纽约总领事代表中国政府到“唐人街”给华人拜年。通过介绍这些华人华侨在他乡取得的成就,开办各种公益事业,却说明他们虽然身在海外,却胸怀家乡,心系祖国,密切关注祖国建设和发展,热心公益事业,为促进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通过这些教育,让学生从中受到爱国教育。
  二、爱国教育,做到以行促知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就是品德形成和发展是通过社会的实践,通过行动和社会的实践,使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各民族人文风俗的人情世故,文化底蕴,使自己走向社会,走向世界,与世界人民相互流,相互学习,共同促进,从而增长见识,开阔眼界。通过实践促进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形成高尚道德,成为一个和睦相处,思想进步,在家是一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成为一个好公民。如教《吹向世界的中国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中国风”是怎样吹向世界的,教师先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文,认识到“中国风”,不仅是中国人的财富,而且是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与世界人民心连心的风向标,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的产要渠道,是提高学生爱国热情教育的重要途径。
  1.在了解古代的“中国风”中渗透爱国教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古代“中国风”是什么?教师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在南非拉木岛博物馆展出古香古色的瓷器;在意大利热亚那的园林的“中式凉亭”;在匈牙利皇宫的“中国室”;在韩国电视剧中出现的确“中国字画”;还有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在这条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汉朝设备驿站、修道路,为来往的使团、商旅提供食宿和交通方便,拉开了东西文化交流的序幕,在这条要横跨欧亚大陆的交通线上运送大量丝织品,所以人们便称为“丝绸之路”。到了唐朝时期,鉴真和尚从742——753年第六次尝试日本,他向日本传授戒律,圣武天皇聆听了他的讲授,他把中国的佛教、建筑、雕塑、医学等带到日本开花结果,如日本仿照中国建建筑,建造“金阁寺”;仿照中国服装做“和服”,在明朝初年,郑和率领二百多船队下西洋,随从达到2.7万人,每到一个国家都与他们建立友好关系,把唐朝的先进技术带到世界各地,得到各国家人民的信任和欢迎。通过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风”的辉煌成就,让学生感到古代的中国取得这些成就而感到骄傲,激发学生要认真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伟志向。
   2.在弘扬现在“中国风”中加强爱国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各国的友谊使者和维护者以及发展者。为了让“中国风”继续吹遍世界各地,增进与世界历史各国的友谊赛,我们从小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的之情,担当做传播“中国风”传播者和传承者,必须让学生认识新中国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如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2005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人科技发展再次跃上一个台阶,成为航天科技强国,在2005年世界上已经有100所孔子学院,“汉语热”正在席卷全球。他们将学生汉语,运用汉语将成为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一座桥梁,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要将“中国风”发扬光大,将中国最好的、最有特色的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分享“中国风”带来愉快,分享中国风带世界人民带来的合作,让各国人民认识中国,愿意与中国人做朋友,携手合作,共同创造人类美好地家园。
  三、爱国教育,做到知行合一
  在《品德与社会》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教材的主要目的,但是说起来抽象,做起来空空荡荡。为了充分发挥教材中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将教材和实践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行动就是一种爱国行为,是一种爱国的体现,从而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始于足下。如教《江山如此多娇》一课时,教师利用教学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要就近选材,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认识教育有效性是来自社会,让学生体会爱国教育的魅力,增强爱国的责任感,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提高爱国教育实效。
  1.了解祖国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点燃学生心灵美的火花,首先在学生心灵中播下美的种子——爱国。列宁说:“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必须从教材出发,通过观看、寻访中国的风光和物产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如教《江山如此多娇》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阅读教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一是全国共有多少个省(市)、自治区?共有多少个民族?二是我国著名的“五岳”指哪几个?三是我国著名的江河是哪几条?四是我国有几个世界之最,请举例说明?当学生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后,然后进行说一说自己的收获或者体会。这时,有的学生说:“通过学习,我认识了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相互帮助,相互爱护,共同生存,和睦相处,我为这样的国家感到很骄傲。”有的学生说:“我阅读教材,为国家江山壮丽多骄而骄傲,为横贯祖国浩浩荡荡的长江;清荣峻茂,气势雄伟的三峡自豪;我国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沿山而建的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拉萨,可谓世界屋脊的建筑瑰宝。”同学们纷纷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距离的同时,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让学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利用本地资源加强爱国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除了让学生从书本的资源进行爱国教育之外,还要挖掘本地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寻找爱国教育的资源,再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然后进行交流汇报。第一小组的同学介绍到中山公园寻找爱国的教育资源,他们到中山公园瞻仰周恩来的铜像,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决心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第二小组同学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东莞人民公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寻找东江纵队的抗日救国的足迹,体会他们为了抗日抛头颅,洒热血,把日寇赶出国土而献身,他们的精神永放光彩。第三组同学到鸦片战争博物馆参观,他们认真听取阿姨的讲解,看着一幅幅的壁画,了解到十九世纪前期,英国商人用轮船把鸦片私运到我国的沿海买给我们国人,大量的白银流进他们的口袋。鸦片就是大麻,吸了就会上瘾,长期抽食,人的身体就会跨掉。清朝道光皇帝,在1938年任命林则徐到广东禁烟,将英美商人的二万多箱鸦片在虎门付之一炬,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拯救了中华民族人民。第四小组的同学在寻找爱国教育资源时,将看到的祖国的风光最美的景物拍摄下来,通过举办图片展览,让学生看到巍峨雄伟的罗浮山,看到了美丽的桂林山水,看见蜿蜒盘旋的万里长城,看到水平如镜的西湖等,他们为祖国的壮丽河山感到自豪,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知”的教育,然后让学生在知的基础上落实到“行”之中,做到以“知”促进“行”,在“行”中促进“知”,知行结合,知行统一,相互相承,使学生养成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  孙小雄《教育与爱国多元发展研究》《上海教育》2014年2月
   [2]  吕梁夏《实行爱国教育,彰显教育个性》《小学德育》2013年8月
   [3]  李东逵《让课改的阳光照进德育课堂》小学德育研究》2013年5月  
   [4]  陈台波《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有机渗透》《教学月刊》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