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
【作者】 李树喜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华尖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它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课堂中的运用也正呈蓬勃之势,许多教育部门、学校、老师视之为掌握先进教学技能的标志。一堂课有否使用多媒体课件也成为评价其优劣的一大标准,许多教师趋之若骛,以致于每个学校的课件制作人都成为“大忙人”、“抢手货”。诚然,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工具进入小学课堂,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它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形于一体,图形清晰、动态感强、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传输质量高、交互性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起到了教师用语言难以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仍有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反思一: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表现为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正确的教育可极大地促进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然而,目前的一些多媒体课件,瞄准了计算机出图迅速、图像富有色彩及动态的功能,在一些可要可不要的地方陈列了图像,动静态图像泛滥成灾。教师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很顺利、很完美,热热闹闹,无懈可击,其实,这样做无疑过分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忽视了抽象思维的训练。同时,学生容易对图像产生依赖而养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学生的思维产生质的飞跃。如很多应用题的教学,老师们都把应用题的情境、线段图等设计成课件,让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一眼看上去就会解答了。这其实只是一种表象的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真正得到提高。一旦离开了课件的帮助,就会觉得茫然无措。
另外,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它主要是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对其它器官的刺激较少。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俗话说:“百闻一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如让学生动手操作、集体讨论,效果可能更好。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圆面积的计算”时,与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些教师误以为先进的教学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只看到其优点,排斥其它的教学手段,这样教学效果反而更差,特别是没有给学生创造动手“做数学”的机会。
再有,现在许多的公开课都习惯于在上课之前在大屏幕上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本节课所上的课题内容,执教老师单位和姓名等,其实这种直观的显示对有的课题来说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如“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等内容,如果让学生在完全不知道本节课的内容的情况下展开探讨,可能效果更好。而让学生事先知道课题内容,学生可能会忍不住看一看书中的方法,无形中限制了其思维的发展。
而有些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现画面的确起到了让学生“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作用。如在教学“周长和面积的比较”这一内容时,如果制这样一个教学软件:一块长方形的草地上,一只蚂蚁正围着它的四周爬行。师提问:蚂蚁所行走的路线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一软件的使用就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联系实际,形象地进行观察、比较,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反思二:复杂与简化的关系。
是否只要运用多媒体?课件,便是最有效的?其实不然,教学方法有多种,计算机辅助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虽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发展的主流,但不是只要用它,便最有效,更不是只有用它,才最有效。的生活实际联系更紧密,让学生真正学习生活当中的数学。
反思三:固定与可变的关系。
课件流程设置的固定性剥夺了课堂教学的可变性,削弱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本身是灵活多变的,因为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绝不会像预先设计的那样,精确的设置,程序化的流程,本身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定位偏颇。有可以应付万变的老师,没有可以应付万变的课件。
如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老师一般只设计了用若干个近似三角形拼成近似长方形的环节,老师们却没有想到,其实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推导,会出现许多种方法。有拼成近似三角形的,近似梯形的,在这其中又有拼成一个大近似三角形或梯形的和拼成几个近似三角形或梯形的,甚至于不拼就直接用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后的一份,那个近似三角形来推导的,这些方法都能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难道为了配合课件的设计,就只让学生用书本中的一种方法推导完成就可以了吗?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吗?而如果要设计软件,你又如何能够控制学生的思维先想到哪种,再想到哪种,最终能够想到多少种呢?甚至于有些方法是老师都没有想到而学生却想到的,我们能因为课件的设置而抑制学生的思维吗?
曾经有多次在听公开课时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没有按老师课件中的顺序来答,老师只好让学生重新回答,直至与已经设计好的课件相吻合,数学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在这一个个的“重新回答”中“变味”了。所以一堂高度体现其民主、自由、发展、创新的课,往往不多见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反思四:精美与浪费的关系。
纵观课件制作的全过程,所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太多,作为备课的一个环节——一堂课的课件制作竟然要花费教师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教师的工作是复杂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潜能生的转化工作等等,如果仅备一堂课就如此费时,这不成为一种桎梏了吗?另外,目前课件制作的成本相对较高,而小学教师的制作能力有限,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形成了一个误区:只有榜样,没有来者,只有在公开课时大家都用,日常教学中谁都不用,也很难用。而为某一堂课而费尽心血制作课件,上完后束之高阁,这不更是浪费吗?曾经看到过一节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一次又一次的上试教,而试教后的修改完全不是怎样使教学内容更完善,而更多的是怎样使制作的课件更完美无缺,大概70%的工夫都用在了课件的制作上。我想,如果把这70%更多地用到潜心钻研教材,怎样创造性的进行教学,那么,也许这堂课所体现的价值会更高。
总之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立足点应是“辅助”,而不是替代,更不是赶时髦,摆花架子。多媒体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小学数学课堂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才能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反思一: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表现为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力,正确的教育可极大地促进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然而,目前的一些多媒体课件,瞄准了计算机出图迅速、图像富有色彩及动态的功能,在一些可要可不要的地方陈列了图像,动静态图像泛滥成灾。教师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很顺利、很完美,热热闹闹,无懈可击,其实,这样做无疑过分强化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忽视了抽象思维的训练。同时,学生容易对图像产生依赖而养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学生的思维产生质的飞跃。如很多应用题的教学,老师们都把应用题的情境、线段图等设计成课件,让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一眼看上去就会解答了。这其实只是一种表象的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真正得到提高。一旦离开了课件的帮助,就会觉得茫然无措。
另外,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它主要是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对其它器官的刺激较少。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俗话说:“百闻一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如让学生动手操作、集体讨论,效果可能更好。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圆面积的计算”时,与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些教师误以为先进的教学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只看到其优点,排斥其它的教学手段,这样教学效果反而更差,特别是没有给学生创造动手“做数学”的机会。
再有,现在许多的公开课都习惯于在上课之前在大屏幕上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本节课所上的课题内容,执教老师单位和姓名等,其实这种直观的显示对有的课题来说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如“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等内容,如果让学生在完全不知道本节课的内容的情况下展开探讨,可能效果更好。而让学生事先知道课题内容,学生可能会忍不住看一看书中的方法,无形中限制了其思维的发展。
而有些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现画面的确起到了让学生“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作用。如在教学“周长和面积的比较”这一内容时,如果制这样一个教学软件:一块长方形的草地上,一只蚂蚁正围着它的四周爬行。师提问:蚂蚁所行走的路线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一软件的使用就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联系实际,形象地进行观察、比较,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反思二:复杂与简化的关系。
是否只要运用多媒体?课件,便是最有效的?其实不然,教学方法有多种,计算机辅助教学只是其中的一种。虽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发展的主流,但不是只要用它,便最有效,更不是只有用它,才最有效。的生活实际联系更紧密,让学生真正学习生活当中的数学。
反思三:固定与可变的关系。
课件流程设置的固定性剥夺了课堂教学的可变性,削弱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本身是灵活多变的,因为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绝不会像预先设计的那样,精确的设置,程序化的流程,本身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定位偏颇。有可以应付万变的老师,没有可以应付万变的课件。
如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老师一般只设计了用若干个近似三角形拼成近似长方形的环节,老师们却没有想到,其实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推导,会出现许多种方法。有拼成近似三角形的,近似梯形的,在这其中又有拼成一个大近似三角形或梯形的和拼成几个近似三角形或梯形的,甚至于不拼就直接用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后的一份,那个近似三角形来推导的,这些方法都能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难道为了配合课件的设计,就只让学生用书本中的一种方法推导完成就可以了吗?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吗?而如果要设计软件,你又如何能够控制学生的思维先想到哪种,再想到哪种,最终能够想到多少种呢?甚至于有些方法是老师都没有想到而学生却想到的,我们能因为课件的设置而抑制学生的思维吗?
曾经有多次在听公开课时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没有按老师课件中的顺序来答,老师只好让学生重新回答,直至与已经设计好的课件相吻合,数学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在这一个个的“重新回答”中“变味”了。所以一堂高度体现其民主、自由、发展、创新的课,往往不多见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反思四:精美与浪费的关系。
纵观课件制作的全过程,所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太多,作为备课的一个环节——一堂课的课件制作竟然要花费教师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教师的工作是复杂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潜能生的转化工作等等,如果仅备一堂课就如此费时,这不成为一种桎梏了吗?另外,目前课件制作的成本相对较高,而小学教师的制作能力有限,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形成了一个误区:只有榜样,没有来者,只有在公开课时大家都用,日常教学中谁都不用,也很难用。而为某一堂课而费尽心血制作课件,上完后束之高阁,这不更是浪费吗?曾经看到过一节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一次又一次的上试教,而试教后的修改完全不是怎样使教学内容更完善,而更多的是怎样使制作的课件更完美无缺,大概70%的工夫都用在了课件的制作上。我想,如果把这70%更多地用到潜心钻研教材,怎样创造性的进行教学,那么,也许这堂课所体现的价值会更高。
总之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立足点应是“辅助”,而不是替代,更不是赶时髦,摆花架子。多媒体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小学数学课堂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才能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