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文本细研读 讲课如有神
【作者】 徐彩云
【机构】 新疆奇台县奇台总场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著名小学语文专家沈大安说:“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细读。”在一堂有质量的优质课中,不外乎需要这样几个因素,课堂氛围的生成,知识点的生成,课堂亮点(高潮)的生成。这些因素的整合,除了需要教师对所面对的学生有相当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用来教学的道具——文本,有相当细致的剖析和解读。
一.一字勿忽,读悟文本语言。
文章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从语言除法,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的特性之一就是“言语性”,关注文本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这些都是文本的“细节”。
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我们可以抓住父亲的语言、补白父亲的神情、把动作词“扔”字换成“放”字进行比较,理解父亲的严厉。同时还可以深挖掘“扔”的含义。
①、“扔”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在这里,父亲的扔代表着一种什么意思?
②、父亲扔掉的不仅仅是我诗,还扔掉了我的什么?(自信、期待、希望、自尊……)
③、更糟糕的是,父亲这样的评价是随随便便的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父亲像看了几个小时。”)
④、在看着“我”的这首诗时,父亲心里可能会怎样想过?(请个别学生说一说)
⑤、交流反馈,感受父亲这样的评价是一种严厉的教育。
讨论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爸爸的严厉也是对我的一种爱,同时也体会到“扔”的妙用,学习这种表达方式。
诸如此类,凡一篇文章的前前后后角角落落,我们都要沉下心来耐心细致地读,暂时的支离破碎相当剥茧抽丝,只有把四抽出来了,才可能织出光滑的锦缎。唯有关注这些“细节”,才能领悟到文本表达的艺术,才能从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结构联系中,开掘语言的内涵,所谓“一字未宜忽,读读悟其神”(叶圣陶),唯有如此,才能捕捉文本的关键处。
二.反复细读,挖掘文本内涵。
08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就“文本细读”专门出过一期,王崧舟老师曾借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走,欣赏啊”,形象地介绍过“文本细读”。 确实,“慢慢读,”读熟了文本,就能发现个中奥妙,就能体味到文本中蕴含的一些信息,就能突破原来的知识框架而开拓创新。教师对文本的研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精读。
以我教学《梅花魂》为例,如果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的资料以及创作背景,教师自己在整合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再去上课,那么课堂上面对学生“外祖父既然那么思恋祖国、想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国呀?”的质疑,只要抓住“外祖父年纪大了……”这句话进行反复细读的话,就能丰富课堂,深化外祖父的爱国情。我可以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生:(预设)省略了外祖父无法言说的原因。
生:(预设)省略了新加坡当局可能为了强制留下外祖父的威胁……
生:(预设)省略的可能是当时国内非常不利于外祖父回国的环境……
生:(预设)我觉得当时的作者还小,妈妈说了作者也不懂,所以还是用省略好更有意味。
生:(预设)我觉得这肯定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不然外祖父不会像一个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
……
我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拿到文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地研读,应该备课之前先背课,文本烂熟于心,才能“其意自现”;只有吃透了教材,才可以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满自信,讲起来中气十足,游刃有余,显现优秀的本色。
三.练好内功,提升文化底蕴。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得有一杯水。”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特别是在小学生的眼中,教师是肯定能解决他们的所有难题的。如果一个教师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我们很难想象这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会是怎样的,学生对此又会作何评价。南宋诗人陆游说“功夫在诗外”,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去思考琢磨。
一位老师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他说,他听过十余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但是堂堂课中只见“鲁迅”不见“伯父”,不见亲情的思念,却布满了凡人对伟人的习惯性的“跪下来”的仰视与敬畏。于是,他独辟蹊径,找准“伯父”这个切入口,引导孩子沿着“伯父就是伯父——和蔼可亲的伯父——亲近鲁迅;伯父不仅仅是伯父——非比寻常的伯父——敬仰伯父;伯父是永远的伯父——不能忘却的伯父——怀念鲁迅”这样的亲情思路,徜徉在鲁迅的幽默风趣,温和可亲中。课堂教学获得了成功。我想这位老师之所以能上出新意,获得成功,跟他“诗外的功夫”是分不开的,“厚积”才能“薄发”。
四.释疑解惑, “忍” “韧”中显本色。
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提出的你无法解决的甚至是刁钻的问题,你不能形怒于色,可以把皮球踢向你的学生,让他们来讨论,使他们也知道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你也可以很诚恳地向学生承认你目前还不会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忍下心中的火气,可以使你变得更有风度,然后再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些问题也有可能要存下来。你得有耐心,有一股韧劲,想方设法地去释疑解惑,不能轻描淡写地去敷衍,更不能回避,甚至是逃避。学生心中记得,你心中也记得。这一个疑的解决,不仅是落下自己身体的一块“心病”,也是解开学生心中的一个“心结”。
如:我上《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老师,我和父亲为什么晚上九、十点钟去钓鱼?这个问题也是我课前的疑惑,在和办公室老师讨论无果的情况下,我去上课了。果然,学生提了出来。我依旧组织了学生讨论。但是学生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我只好让学生求助家长或社会人士,毕竟这个问题涉及到文本的真实性。第二天,曹某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原来他爸爸也是每天这个时间去钓鱼的,根据他爸爸的经验,这个时间的鱼最多,也最容易上钩。原来如此!看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仅要细读文本,广泛阅读,还得向身边的家长学习,向生活学习啊!
新课标实施至今,已有好十几个年头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以为熟悉了文本,可以吃老本了,那么,你的教学势必会走向死胡同。我们应该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常教常新!对于文本,让我们细细读,慢慢品,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怎样进行文本细读》(窦桂梅)
《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王崧舟)
一.一字勿忽,读悟文本语言。
文章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从语言除法,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的特性之一就是“言语性”,关注文本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这些都是文本的“细节”。
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我们可以抓住父亲的语言、补白父亲的神情、把动作词“扔”字换成“放”字进行比较,理解父亲的严厉。同时还可以深挖掘“扔”的含义。
①、“扔”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在这里,父亲的扔代表着一种什么意思?
②、父亲扔掉的不仅仅是我诗,还扔掉了我的什么?(自信、期待、希望、自尊……)
③、更糟糕的是,父亲这样的评价是随随便便的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父亲像看了几个小时。”)
④、在看着“我”的这首诗时,父亲心里可能会怎样想过?(请个别学生说一说)
⑤、交流反馈,感受父亲这样的评价是一种严厉的教育。
讨论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爸爸的严厉也是对我的一种爱,同时也体会到“扔”的妙用,学习这种表达方式。
诸如此类,凡一篇文章的前前后后角角落落,我们都要沉下心来耐心细致地读,暂时的支离破碎相当剥茧抽丝,只有把四抽出来了,才可能织出光滑的锦缎。唯有关注这些“细节”,才能领悟到文本表达的艺术,才能从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结构联系中,开掘语言的内涵,所谓“一字未宜忽,读读悟其神”(叶圣陶),唯有如此,才能捕捉文本的关键处。
二.反复细读,挖掘文本内涵。
08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就“文本细读”专门出过一期,王崧舟老师曾借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走,欣赏啊”,形象地介绍过“文本细读”。 确实,“慢慢读,”读熟了文本,就能发现个中奥妙,就能体味到文本中蕴含的一些信息,就能突破原来的知识框架而开拓创新。教师对文本的研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精读。
以我教学《梅花魂》为例,如果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的资料以及创作背景,教师自己在整合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再去上课,那么课堂上面对学生“外祖父既然那么思恋祖国、想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国呀?”的质疑,只要抓住“外祖父年纪大了……”这句话进行反复细读的话,就能丰富课堂,深化外祖父的爱国情。我可以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生:(预设)省略了外祖父无法言说的原因。
生:(预设)省略了新加坡当局可能为了强制留下外祖父的威胁……
生:(预设)省略的可能是当时国内非常不利于外祖父回国的环境……
生:(预设)我觉得当时的作者还小,妈妈说了作者也不懂,所以还是用省略好更有意味。
生:(预设)我觉得这肯定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不然外祖父不会像一个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
……
我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拿到文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地研读,应该备课之前先背课,文本烂熟于心,才能“其意自现”;只有吃透了教材,才可以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满自信,讲起来中气十足,游刃有余,显现优秀的本色。
三.练好内功,提升文化底蕴。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得有一杯水。”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特别是在小学生的眼中,教师是肯定能解决他们的所有难题的。如果一个教师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我们很难想象这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会是怎样的,学生对此又会作何评价。南宋诗人陆游说“功夫在诗外”,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去思考琢磨。
一位老师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他说,他听过十余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但是堂堂课中只见“鲁迅”不见“伯父”,不见亲情的思念,却布满了凡人对伟人的习惯性的“跪下来”的仰视与敬畏。于是,他独辟蹊径,找准“伯父”这个切入口,引导孩子沿着“伯父就是伯父——和蔼可亲的伯父——亲近鲁迅;伯父不仅仅是伯父——非比寻常的伯父——敬仰伯父;伯父是永远的伯父——不能忘却的伯父——怀念鲁迅”这样的亲情思路,徜徉在鲁迅的幽默风趣,温和可亲中。课堂教学获得了成功。我想这位老师之所以能上出新意,获得成功,跟他“诗外的功夫”是分不开的,“厚积”才能“薄发”。
四.释疑解惑, “忍” “韧”中显本色。
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提出的你无法解决的甚至是刁钻的问题,你不能形怒于色,可以把皮球踢向你的学生,让他们来讨论,使他们也知道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你也可以很诚恳地向学生承认你目前还不会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忍下心中的火气,可以使你变得更有风度,然后再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些问题也有可能要存下来。你得有耐心,有一股韧劲,想方设法地去释疑解惑,不能轻描淡写地去敷衍,更不能回避,甚至是逃避。学生心中记得,你心中也记得。这一个疑的解决,不仅是落下自己身体的一块“心病”,也是解开学生心中的一个“心结”。
如:我上《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老师,我和父亲为什么晚上九、十点钟去钓鱼?这个问题也是我课前的疑惑,在和办公室老师讨论无果的情况下,我去上课了。果然,学生提了出来。我依旧组织了学生讨论。但是学生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我只好让学生求助家长或社会人士,毕竟这个问题涉及到文本的真实性。第二天,曹某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原来他爸爸也是每天这个时间去钓鱼的,根据他爸爸的经验,这个时间的鱼最多,也最容易上钩。原来如此!看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仅要细读文本,广泛阅读,还得向身边的家长学习,向生活学习啊!
新课标实施至今,已有好十几个年头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以为熟悉了文本,可以吃老本了,那么,你的教学势必会走向死胡同。我们应该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常教常新!对于文本,让我们细细读,慢慢品,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怎样进行文本细读》(窦桂梅)
《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王崧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