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说起
【作者】 谢美英
【机构】 福建省宁化第六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当今中学生课业负担繁重是众所周知的,自从进入中学以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练习、试卷,背不完的单词、公式、名篇名句,看不完的名著、参考书。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中、高考这两座大山悬在每位学生的头上,使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另一方面与老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也有密切的关系。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每位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45分钟的最大效应,教师精讲、学生精练,把学生从茫然的题海战术和机械的背书中解脱出来才能实现新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尝试谈谈体会。
一、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精讲教材,学生勤“背”教材,新课改后出现了两个极端倾向:一是课堂很是“热闹”:又是录音又是录像,学生又是辩论又是表演,但课后学生却茫然地问:“这节课讲什么”。另一种是教师仍凭一张嘴在“深刻地剖析教材”,学生在专心致志地记着笔记,在这类教师眼里所谓课改不过是换了教材而已,以不变的教法应对万变的教材是他们的惯用手法。这两种做法都是对新课改的误解,势必造成学生在课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消化课本知识,所谓的能力培养、情感的领悟自然是奢谈不上了。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法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方法。教师首先要明确各种教法的优缺点,比如录像教学最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很好地起到创设情境烘托气氛的作用,用来讲述战争或重大历史事件恰到好处;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用来归纳整理某些具有相似性或可比点的人和事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对于理论性强的内容还是传统的讲述法更为适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法具有容量大,文字、图片、音像材料丰富,动感十足的优点,但在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梳理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学案发放给学生或在上课过程中将知识体系和重难点知识以板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时使用。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法,可以让教师教的愉快,学生学的轻松。下面以“蒸汽的力量”一节中的片段为例谈谈本人的做法。
首先创设情境:以工厂主威廉的一天学习“英国工业革命”一目,围绕威廉一天的所见所闻所为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1837年William乘着的新式交通工具是什么?
2、Old William的工厂为什么只能建在偏远的河流峡谷,遇到枯水期工厂只好停工休息?后来是得益于谁的什么成就才使人类第一次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动力源?
3、威廉看到的这种工人分工明确并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被称作什么?
4、与手工工场相比,工厂制有何不同?(用图表法加以比较)
5、William在为William家族企业的发展史写的一本书里如何向Little William们介绍这场伟大的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他们的祖国?
6、William的表兄亨利的来信中谈到的“合资办厂”、“3天可到英国”、 “准备向中国销售产品” ,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史实?
7、沿途William看到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冒出浓浓的黑烟,听到隆隆的机器声反映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消极影响?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将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逐一掌握,在学生回答完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后,教师及时板书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成就和影响,其中对工业革命的条件用动画连线的方式加以展示;分析手工工场与工厂制有何不同时用图表法加以比较;分析影响部分时稍作解释,引导学生从“厂门口农民等招工”理解“城市化”,从“LittleWilliam们学技术,以适应工业革命的时代要求”理解“教育的发展”。以往记忆事件的影响、意义等内容一贯是学生头疼的事情,经过这样处理后就可以避免学生因简单机械背课本现成结论所造成的弊端和烦扰。
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思想情感和生活环境,设计问题,使学生领悟历史,以此审视当前的历史教学,每位教师可以发现,自己要做的事还是很多的。
二、依据学情设计课后作业
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业多造成的。据笔者调查得知,学生每天用来写作业的时间平均在4.5小时以上,其中数理化约需3—3.5小时,语文、英语也需花费不少时间,留给政史地三科的自然少之又少,能保证有20分钟时间的就算优等生了,大多数学生平时根本没时间花在政史地这些所谓“副科”上。历史学科的作业一般有三种形式:全校统一订购的教辅书、课后社会调查、课文后面附的练习。对教辅书学生普遍以抄答案应付,课后社会调查因学生平时学习期间没有时间保证而基本无法布置,课文后的练习因老师检查难度大,学生基本不做。这种现状要求我们这些“副科”老师尽可能在课堂内完成教学任务(最好连同作业一并完成),但由于学科课时紧张,在课堂上抽出大量时间完成练习是不现实的,本人的做法是:1、针对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易混点、易漏点设计相应的3、5个选择题当堂完成;2、利用教辅书精选或改造其中的部分题目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布置;3、利用节假日完成1份历史作业,可以是某项社会调查,也可以是编写一个历史剧本或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这样的作业不仅具有针对性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完成的质量也高,很受学生的欢迎。
有人提出课堂教学的六项有效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引用如下供同仁们参考:
1)先学后教。新授课一般要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当学生经过集体合作仍然不能解决某些问题、理解某些内容时,教师进行精讲点拨。
2)三讲三不讲。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遗漏点;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
3)三布置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4)创设有效历史情景。再现历史氛围,使学生比较真实地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环境。
5)创设有效问题情景。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可以从生活中的问题创设,也可以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创设。而思维活动的效果取决与教师启发思维的契机的把握。
6)删除无效环节。无效环节冲淡了课堂教学的落实,不要在环节转换和串联语上花费太多时间,也不要一些脱离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教学环节,这样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益。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策略和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不断探索总结,让我们为撑起一片广阔的历史天空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浅见[C],山东省全员培训历史论文;
2、有效课堂教学策略[C],山东全员培训论文,http://www.docin.com/p-574522100.html。
一、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精讲教材,学生勤“背”教材,新课改后出现了两个极端倾向:一是课堂很是“热闹”:又是录音又是录像,学生又是辩论又是表演,但课后学生却茫然地问:“这节课讲什么”。另一种是教师仍凭一张嘴在“深刻地剖析教材”,学生在专心致志地记着笔记,在这类教师眼里所谓课改不过是换了教材而已,以不变的教法应对万变的教材是他们的惯用手法。这两种做法都是对新课改的误解,势必造成学生在课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消化课本知识,所谓的能力培养、情感的领悟自然是奢谈不上了。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法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方法。教师首先要明确各种教法的优缺点,比如录像教学最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能很好地起到创设情境烘托气氛的作用,用来讲述战争或重大历史事件恰到好处;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用来归纳整理某些具有相似性或可比点的人和事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对于理论性强的内容还是传统的讲述法更为适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法具有容量大,文字、图片、音像材料丰富,动感十足的优点,但在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梳理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学案发放给学生或在上课过程中将知识体系和重难点知识以板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课后复习时使用。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法,可以让教师教的愉快,学生学的轻松。下面以“蒸汽的力量”一节中的片段为例谈谈本人的做法。
首先创设情境:以工厂主威廉的一天学习“英国工业革命”一目,围绕威廉一天的所见所闻所为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1837年William乘着的新式交通工具是什么?
2、Old William的工厂为什么只能建在偏远的河流峡谷,遇到枯水期工厂只好停工休息?后来是得益于谁的什么成就才使人类第一次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动力源?
3、威廉看到的这种工人分工明确并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被称作什么?
4、与手工工场相比,工厂制有何不同?(用图表法加以比较)
5、William在为William家族企业的发展史写的一本书里如何向Little William们介绍这场伟大的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他们的祖国?
6、William的表兄亨利的来信中谈到的“合资办厂”、“3天可到英国”、 “准备向中国销售产品” ,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史实?
7、沿途William看到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冒出浓浓的黑烟,听到隆隆的机器声反映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消极影响?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将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逐一掌握,在学生回答完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后,教师及时板书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成就和影响,其中对工业革命的条件用动画连线的方式加以展示;分析手工工场与工厂制有何不同时用图表法加以比较;分析影响部分时稍作解释,引导学生从“厂门口农民等招工”理解“城市化”,从“LittleWilliam们学技术,以适应工业革命的时代要求”理解“教育的发展”。以往记忆事件的影响、意义等内容一贯是学生头疼的事情,经过这样处理后就可以避免学生因简单机械背课本现成结论所造成的弊端和烦扰。
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思想情感和生活环境,设计问题,使学生领悟历史,以此审视当前的历史教学,每位教师可以发现,自己要做的事还是很多的。
二、依据学情设计课后作业
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业多造成的。据笔者调查得知,学生每天用来写作业的时间平均在4.5小时以上,其中数理化约需3—3.5小时,语文、英语也需花费不少时间,留给政史地三科的自然少之又少,能保证有20分钟时间的就算优等生了,大多数学生平时根本没时间花在政史地这些所谓“副科”上。历史学科的作业一般有三种形式:全校统一订购的教辅书、课后社会调查、课文后面附的练习。对教辅书学生普遍以抄答案应付,课后社会调查因学生平时学习期间没有时间保证而基本无法布置,课文后的练习因老师检查难度大,学生基本不做。这种现状要求我们这些“副科”老师尽可能在课堂内完成教学任务(最好连同作业一并完成),但由于学科课时紧张,在课堂上抽出大量时间完成练习是不现实的,本人的做法是:1、针对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易混点、易漏点设计相应的3、5个选择题当堂完成;2、利用教辅书精选或改造其中的部分题目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布置;3、利用节假日完成1份历史作业,可以是某项社会调查,也可以是编写一个历史剧本或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这样的作业不仅具有针对性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完成的质量也高,很受学生的欢迎。
有人提出课堂教学的六项有效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引用如下供同仁们参考:
1)先学后教。新授课一般要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当学生经过集体合作仍然不能解决某些问题、理解某些内容时,教师进行精讲点拨。
2)三讲三不讲。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遗漏点;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
3)三布置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4)创设有效历史情景。再现历史氛围,使学生比较真实地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环境。
5)创设有效问题情景。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可以从生活中的问题创设,也可以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创设。而思维活动的效果取决与教师启发思维的契机的把握。
6)删除无效环节。无效环节冲淡了课堂教学的落实,不要在环节转换和串联语上花费太多时间,也不要一些脱离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教学环节,这样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益。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策略和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不断探索总结,让我们为撑起一片广阔的历史天空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浅见[C],山东省全员培训历史论文;
2、有效课堂教学策略[C],山东全员培训论文,http://www.docin.com/p-574522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