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激励全面参与 促进主动发展
【作者】 李海英
【机构】 河北省三河市第三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面和参与度,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感受、体验、探索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行为,情感等均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多种参与条件,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以情感参与为动因,促进学生发展
情感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相关程度相当高,对高层次思维也有及其显著的影响。学生在积极主动状态下学习就有正面的情感体验,会表现出感受性提高,思维活跃,记忆清晰、迅速,情绪开朗、稳定,求知欲强烈、持久,学习效率高;在学生没有情感参与的状态下,学生则表现为感受性降低,思维迟钝,情绪压抑、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明确动机,学习效率低。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生活与情感体验。
(一)要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在教学中教师一句不恰当的评价,就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不再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也就不会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因此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理解与牵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对每一位学生情绪上的细微变化,教师都应关注,并设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现情感参与,主动发展。
(二)要创设多种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就能使学生在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教师先布置作业,让每一位学生任意写分数,进行笔算,得出分数值,并记录下计算结果。上课时,师生打擂台,让学生报分数,老师判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由于教师对学生们报的分数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很想知道老师判断的“绝招”。个个跃跃欲试,从而为学生参与探索知识规律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使学生具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
二、以行为参与为载体,发展探索能力
行为参与就是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是否积极主动。学生有了参与意识,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各种参与机会,给学生搭建参与教学活动的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
(一)提供操作机会,发展探索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就能得到发展。
(二)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应用之后,让学生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通过在不同时间里,几次测量两根不同长度竹竿的高度及它们的影长,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同时测量两个物体的高度和影长,研究出竿高和影长的关系,并根据这一关系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在活动中,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推理等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认知活动,使学习由外部动作结构转化为内部认知心理结构,激发了学生探索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以认知参与为核心,发展数学思维
认知参与是指学生在参加课堂活动中的思考程度。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在行为上参与到学习中来,更要让学生的想象、思考、情感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活动中感受、领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方法的意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指出,学生“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因此,在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认知参与。
四、促进评价参与 获得自主发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现代教学评价主张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增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激发自我评价功能。把学习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教会学生正确地对待他人评价的同时,也学会自己评价,学会反思得失,在评价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学生参与评价,可采用自评和互评的形式。
(一)自评,即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即是知识的再现,同时又是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反省,重新认识和评价形成对自我思想行为的反思意识,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从而积极地把评价要素纳入到自己独立的学习认识活动中去。
(二)互评,是学生集体或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主要在于形成集体的标准,集体的舆论,并内化为对儿童有良好作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使学生在自我评价自我比较中获得发展,正如《标准》所说:“这种评价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后,教师在课即将结束时出示了a/b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为什么?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可以评价自己,也可以评价他人的观点。通过互相交流,可以充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养成敢争敢驳的习惯,即锻炼了思维,也培养了合作意识,也促进了学生的主我发展,自我完善。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参与的机会,力求使行为活动,认知活动、情感活动、评价活动、思维活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一、以情感参与为动因,促进学生发展
情感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相关程度相当高,对高层次思维也有及其显著的影响。学生在积极主动状态下学习就有正面的情感体验,会表现出感受性提高,思维活跃,记忆清晰、迅速,情绪开朗、稳定,求知欲强烈、持久,学习效率高;在学生没有情感参与的状态下,学生则表现为感受性降低,思维迟钝,情绪压抑、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明确动机,学习效率低。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生活与情感体验。
(一)要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在教学中教师一句不恰当的评价,就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不再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也就不会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因此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理解与牵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对每一位学生情绪上的细微变化,教师都应关注,并设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现情感参与,主动发展。
(二)要创设多种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就能使学生在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教师先布置作业,让每一位学生任意写分数,进行笔算,得出分数值,并记录下计算结果。上课时,师生打擂台,让学生报分数,老师判断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由于教师对学生们报的分数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很想知道老师判断的“绝招”。个个跃跃欲试,从而为学生参与探索知识规律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使学生具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
二、以行为参与为载体,发展探索能力
行为参与就是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是否积极主动。学生有了参与意识,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各种参与机会,给学生搭建参与教学活动的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
(一)提供操作机会,发展探索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就能得到发展。
(二)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应用之后,让学生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通过在不同时间里,几次测量两根不同长度竹竿的高度及它们的影长,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同时测量两个物体的高度和影长,研究出竿高和影长的关系,并根据这一关系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在活动中,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推理等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认知活动,使学习由外部动作结构转化为内部认知心理结构,激发了学生探索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以认知参与为核心,发展数学思维
认知参与是指学生在参加课堂活动中的思考程度。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在行为上参与到学习中来,更要让学生的想象、思考、情感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活动中感受、领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方法的意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指出,学生“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因此,在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认知参与。
四、促进评价参与 获得自主发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现代教学评价主张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增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激发自我评价功能。把学习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教会学生正确地对待他人评价的同时,也学会自己评价,学会反思得失,在评价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学生参与评价,可采用自评和互评的形式。
(一)自评,即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即是知识的再现,同时又是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反省,重新认识和评价形成对自我思想行为的反思意识,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从而积极地把评价要素纳入到自己独立的学习认识活动中去。
(二)互评,是学生集体或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主要在于形成集体的标准,集体的舆论,并内化为对儿童有良好作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使学生在自我评价自我比较中获得发展,正如《标准》所说:“这种评价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后,教师在课即将结束时出示了a/b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为什么?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可以评价自己,也可以评价他人的观点。通过互相交流,可以充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养成敢争敢驳的习惯,即锻炼了思维,也培养了合作意识,也促进了学生的主我发展,自我完善。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参与的机会,力求使行为活动,认知活动、情感活动、评价活动、思维活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