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职语文教育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的必要性
【作者】 李润发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中等职业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长期以来,语文课本一直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不但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综合能力。为此,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育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很有必要。本文将从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高尚审美观的培养等方面来对如何把中职语文教育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本语文 生活语文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对此,关键是看教师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把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要尽最大可能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亮他们的心灵之灯,释放他们的能量,挖掘出他们的潜能。语文课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把“中职语文教学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进行尝试。
长期以来,语文课本一直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一度成为教学和评价的标准尺度。这种对教材的顶礼膜拜,最终导致学生总是生活在书本和现实的双重世界之中。其实,现实世界是语文的丰富源泉,中学生学习的语文,就是生活中的语文,是学生“自己的语文”。课本中的语文也只应是生活语文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这样看来,课本无非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它只是在喻示,任何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都可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所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从课本走进生活呢?语文课标“实施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为实现其要求,教师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为此,中职语文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
很多中职学校提出这样的口号:学生有一个好的职业,就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这里的未来是需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来支撑的,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何以谈得上好的未来?而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就体现在一个人的思维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上,所以中职学校更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应对社会的需要。
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时,应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加强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有发散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寻求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方法;又要有集中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从多种可能中找出最佳答案。如在赵大鹏主编的《语文》(基础模块)中《项链》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文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的特点,要求学生想象多种可能的结局,续写后面的情节。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有的写佛莱思节夫人被玛蒂尔德的真诚所打动,将真项链还给了她;有的写玛蒂尔德得知当年丢失的是一挂假项链后,如五雷轰顶,精神失常,四处狂奔,高呼:哈哈,项链,项链!有的写玛蒂尔德经过十年的磨难终于认识到生活的真谛,不再爱慕虚荣追求享受,将女友还给她的真项链捐给了慈善事业等。内容千差万别,情节丰富多彩。这样的结果让我感到,学生的思路已经打开,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效果已经达到。同时也可以从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入手设计一个题目,如文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是我学习的榜样或文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不是我学习的榜样,进行一场辩论赛,这样学生既可以结合文本又可以联系实际分散性地来思考,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就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同时也完成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除此之外,中职语文教学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职教育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而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特征不但在于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在于他们具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激励、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意识为着眼点,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而又活泼的学习氛围。将课程中的问题或内容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各抒己见,构建师生互动、平等的学习平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途径。为此教师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组织课堂教学:一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让学生动脑、动手,在互动中获取知识。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我们对学生进行的创新思维训练,是为他们将来具有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乃至创造性技能奠定基础的。中职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更应转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开拓出一条创新之路。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自学,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专业课涉及知识面广,教学时间紧,专业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自己自学去掌握。因此,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课教学特点与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这方面的引导。这样既有利于专业课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自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自做读书笔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观察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自学比赛活动,如记忆力竞赛、口头作文竞赛、速读竞赛、书写竞赛、查字典竞赛,或在限定的时间内看谁完成的任务最多,或是在限定任务量的前提下看谁用的时间少等,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率状态,提高学习的效率,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以致在欢乐中忘记了困难和疲惫。学生在这种竞赛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一种自学语文的能力。另外,还可以采用课堂上分组朗读或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表现自我,同时也在评价别人的活动过程中,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二、应进行“嵌入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应该是――嵌入式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尝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嵌入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同时,也可以尝试在专业教学中有机地嵌入语文知识训练。这样,既能保持语文独立的个性,使专业技能训练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服务,又能在结合过程中,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双赢。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学生进入职校,首先学习的是英文文字录入,与此同步,语文教学正好可以复习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较差的拼音,英文文字录入的水平与语文拼音复习和巩固同步发展;随着英文文字录入教学任务的初步完成,电脑技能训练开始练习五笔,五笔的第一步是字根练习,正好可以复习偏旁;第二步是一级简码和二级简码练习,正好可以复习笔顺;第三步是单字练习,正好可以减少错别字的产生。因此,电脑五笔练习正好与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强化同步发展。
“嵌入式教学”强调了从学生学习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始,同步学习和巩固相关语文基础知识,做到专业技能训练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同步发展。语文和其它专业学科有很多的相关内容,如商务秘书和商务管理中有口语、写作和书法,幼儿教育中有美工和形体训练等。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语文学科与专业结合起来的前提条件,所有,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善于选择相关专业知识方面内容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无疑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很大帮助。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通过各种方法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仅是从直接兴趣为切入点,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而产生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结果所产生的兴趣。比如各专业的学生最基本要做的事就是须得写一手让人看起来美观或一眼就能让出的好字,涉及职场中求职的个人简历等就要写作,龙其是阅读各专业的相关知识介绍及职业岗位相关制度等。这些都未超出语文听、说,读、写的范畴。既然喜欢专业,就应学好语文。学好了,可以更有利于专业课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利于以后的深造。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教师在语文教学时不失时机地结合好各自的专业,就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应根据专业不同,编写校本教材以作补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是职业学校的必修课,本身负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责任。但仅仅从通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来教授职业学校的语文课,不但效果不明显,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教学中,增加学生职业需要的相关知识,加强职业能力训练,让学生学习后,感到在以后的工作中,既适用,又实用,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体现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功用。
自编教材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功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在《铁路职业技术教育》上徐小东教师以中、高职语文教学为例,谈了医护类专业语文教材编写的一点设想:教材按照通用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编写,分现代文阅读训练、实用文阅读与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汉字书写训练、文言文诵读训练、附录等五个部分。采用医学术语,增加与医学相关的知识。例如,实用文阅读与写作训练。就增加了通用教材中没讲或者讲得不够的需要强化的实用文:应聘文书、病历、病案、病程记录的写作,医学科普文章的写作。《医用语文》的编写想法来源于医护类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如果我们中职学校的每个语文老师都能像徐老师一样潜心钻研,结合我们的实情,选取对专业学科有所帮助的教学内容。既体现语文教学目的,又提升专业水平,那么,我们的职业教育将会探索出一条语文专业化教学的新思路。
四、应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已成为指导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思想,而且也成为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怎样才能更好地让美育渗透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呢? 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深刻体会语文教学内容的美,在教学过程中“以美育美”。选择具有艺术的、符合学生欣赏和品味能力的、与所选材料内容情调一致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一是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方式,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更有魅力;二是用优美简洁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三是创设美的情景,使学生整个身心都在美的世界中徜徉、熔炼和陶冶,才能把美的尺度真正烙印在他的身心结构中去。以《雨霖铃》为例,刚上课时以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开头创设情境,然后以散文诗一样的语言过渡: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离的苦痛曾触动了多少诗人的诗情,酿出多少千古佳句,今天就让我们随宋代诗人柳永一起体味这瑟瑟的别离滋味。接着运用电脑播放送别的歌曲,乐曲优美的旋律及表现出来的凄美无奈的意境会使学生深深陶醉,同时可以用大屏幕展示一幅幅别离的画面,在讲授过程中以诗词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图片为背景,最后以flash的范读结尾,这些方式把诗歌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加深了学生的对诗歌的印象和理解,取得良好的效果。然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你和心爱的朋友或者挚爱的家人有过离别的经历吗?你的内心曾是怎样的感受?在创设情境后提出以上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身入其境,更好地感受诗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这样通过视、听等颇具美感和美趣的方式,使学生的身心整体极好地受到了陶冶和感染。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热爱美、追求美,成为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社会新人,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中职语文教学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实践的前提。中职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通过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高尚审美观的培养,不仅突出了中职语文教学实用性、专业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而且这种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的创新教育,使中职语文教学真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彰显中职语文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郝云龙《语文-语文教学的核心》.淮南职业教育.2007年第二期(19-20)
[2]窦良云《对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职教探讨.2008年第一期(47-48)
[3]解读新课程.镇江市课程改革老师培训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本语文 生活语文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对此,关键是看教师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把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要尽最大可能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亮他们的心灵之灯,释放他们的能量,挖掘出他们的潜能。语文课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把“中职语文教学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进行尝试。
长期以来,语文课本一直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一度成为教学和评价的标准尺度。这种对教材的顶礼膜拜,最终导致学生总是生活在书本和现实的双重世界之中。其实,现实世界是语文的丰富源泉,中学生学习的语文,就是生活中的语文,是学生“自己的语文”。课本中的语文也只应是生活语文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这样看来,课本无非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它只是在喻示,任何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都可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所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从课本走进生活呢?语文课标“实施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为实现其要求,教师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为此,中职语文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
很多中职学校提出这样的口号:学生有一个好的职业,就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这里的未来是需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来支撑的,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何以谈得上好的未来?而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就体现在一个人的思维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上,所以中职学校更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其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应对社会的需要。
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时,应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加强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有发散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寻求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方法;又要有集中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从多种可能中找出最佳答案。如在赵大鹏主编的《语文》(基础模块)中《项链》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文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的特点,要求学生想象多种可能的结局,续写后面的情节。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有的写佛莱思节夫人被玛蒂尔德的真诚所打动,将真项链还给了她;有的写玛蒂尔德得知当年丢失的是一挂假项链后,如五雷轰顶,精神失常,四处狂奔,高呼:哈哈,项链,项链!有的写玛蒂尔德经过十年的磨难终于认识到生活的真谛,不再爱慕虚荣追求享受,将女友还给她的真项链捐给了慈善事业等。内容千差万别,情节丰富多彩。这样的结果让我感到,学生的思路已经打开,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效果已经达到。同时也可以从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入手设计一个题目,如文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是我学习的榜样或文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不是我学习的榜样,进行一场辩论赛,这样学生既可以结合文本又可以联系实际分散性地来思考,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就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同时也完成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除此之外,中职语文教学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职教育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而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特征不但在于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在于他们具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激励、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意识为着眼点,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而又活泼的学习氛围。将课程中的问题或内容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各抒己见,构建师生互动、平等的学习平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途径。为此教师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组织课堂教学:一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让学生动脑、动手,在互动中获取知识。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我们对学生进行的创新思维训练,是为他们将来具有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乃至创造性技能奠定基础的。中职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更应转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开拓出一条创新之路。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自学,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专业课涉及知识面广,教学时间紧,专业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自己自学去掌握。因此,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课教学特点与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这方面的引导。这样既有利于专业课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自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自做读书笔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观察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自学比赛活动,如记忆力竞赛、口头作文竞赛、速读竞赛、书写竞赛、查字典竞赛,或在限定的时间内看谁完成的任务最多,或是在限定任务量的前提下看谁用的时间少等,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率状态,提高学习的效率,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以致在欢乐中忘记了困难和疲惫。学生在这种竞赛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一种自学语文的能力。另外,还可以采用课堂上分组朗读或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表现自我,同时也在评价别人的活动过程中,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二、应进行“嵌入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应该是――嵌入式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尝试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嵌入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同时,也可以尝试在专业教学中有机地嵌入语文知识训练。这样,既能保持语文独立的个性,使专业技能训练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服务,又能在结合过程中,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双赢。以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例,学生进入职校,首先学习的是英文文字录入,与此同步,语文教学正好可以复习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较差的拼音,英文文字录入的水平与语文拼音复习和巩固同步发展;随着英文文字录入教学任务的初步完成,电脑技能训练开始练习五笔,五笔的第一步是字根练习,正好可以复习偏旁;第二步是一级简码和二级简码练习,正好可以复习笔顺;第三步是单字练习,正好可以减少错别字的产生。因此,电脑五笔练习正好与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强化同步发展。
“嵌入式教学”强调了从学生学习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始,同步学习和巩固相关语文基础知识,做到专业技能训练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同步发展。语文和其它专业学科有很多的相关内容,如商务秘书和商务管理中有口语、写作和书法,幼儿教育中有美工和形体训练等。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语文学科与专业结合起来的前提条件,所有,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善于选择相关专业知识方面内容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无疑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很大帮助。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通过各种方法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仅是从直接兴趣为切入点,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而产生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结果所产生的兴趣。比如各专业的学生最基本要做的事就是须得写一手让人看起来美观或一眼就能让出的好字,涉及职场中求职的个人简历等就要写作,龙其是阅读各专业的相关知识介绍及职业岗位相关制度等。这些都未超出语文听、说,读、写的范畴。既然喜欢专业,就应学好语文。学好了,可以更有利于专业课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利于以后的深造。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教师在语文教学时不失时机地结合好各自的专业,就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应根据专业不同,编写校本教材以作补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是职业学校的必修课,本身负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责任。但仅仅从通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来教授职业学校的语文课,不但效果不明显,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教学中,增加学生职业需要的相关知识,加强职业能力训练,让学生学习后,感到在以后的工作中,既适用,又实用,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体现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功用。
自编教材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功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在《铁路职业技术教育》上徐小东教师以中、高职语文教学为例,谈了医护类专业语文教材编写的一点设想:教材按照通用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编写,分现代文阅读训练、实用文阅读与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汉字书写训练、文言文诵读训练、附录等五个部分。采用医学术语,增加与医学相关的知识。例如,实用文阅读与写作训练。就增加了通用教材中没讲或者讲得不够的需要强化的实用文:应聘文书、病历、病案、病程记录的写作,医学科普文章的写作。《医用语文》的编写想法来源于医护类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如果我们中职学校的每个语文老师都能像徐老师一样潜心钻研,结合我们的实情,选取对专业学科有所帮助的教学内容。既体现语文教学目的,又提升专业水平,那么,我们的职业教育将会探索出一条语文专业化教学的新思路。
四、应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已成为指导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思想,而且也成为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怎样才能更好地让美育渗透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呢? 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理论修养,深刻体会语文教学内容的美,在教学过程中“以美育美”。选择具有艺术的、符合学生欣赏和品味能力的、与所选材料内容情调一致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一是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方式,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更有魅力;二是用优美简洁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三是创设美的情景,使学生整个身心都在美的世界中徜徉、熔炼和陶冶,才能把美的尺度真正烙印在他的身心结构中去。以《雨霖铃》为例,刚上课时以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开头创设情境,然后以散文诗一样的语言过渡: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离的苦痛曾触动了多少诗人的诗情,酿出多少千古佳句,今天就让我们随宋代诗人柳永一起体味这瑟瑟的别离滋味。接着运用电脑播放送别的歌曲,乐曲优美的旋律及表现出来的凄美无奈的意境会使学生深深陶醉,同时可以用大屏幕展示一幅幅别离的画面,在讲授过程中以诗词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图片为背景,最后以flash的范读结尾,这些方式把诗歌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加深了学生的对诗歌的印象和理解,取得良好的效果。然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你和心爱的朋友或者挚爱的家人有过离别的经历吗?你的内心曾是怎样的感受?在创设情境后提出以上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身入其境,更好地感受诗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这样通过视、听等颇具美感和美趣的方式,使学生的身心整体极好地受到了陶冶和感染。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热爱美、追求美,成为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社会新人,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中职语文教学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实践的前提。中职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通过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高尚审美观的培养,不仅突出了中职语文教学实用性、专业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而且这种变课本语文为生活语文的创新教育,使中职语文教学真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实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彰显中职语文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郝云龙《语文-语文教学的核心》.淮南职业教育.2007年第二期(19-20)
[2]窦良云《对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职教探讨.2008年第一期(47-48)
[3]解读新课程.镇江市课程改革老师培训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