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作者】 苏会琴
【机构】 新疆哈密第十三师红星二场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当今学生普遍厌学语文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随着网络的普及,读图远比读书更直接更有兴趣,这可以说是学生怎么那么不喜欢看书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入书境,没有发现书中之乐趣,所以对于他们那又费脑又费时的活儿自然没有上网、没有到处玩耍来得痛快,也就自然没了兴趣。
对孩子的读书习惯的养成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好的读书习惯是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探求新知的钥匙,所以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很重要,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呢,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有点点体会,在此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营造氛围。营造氛围不是某一个老师独立完成的。首先是家长,在学生小的时候,家长应该做到,在家里烦孩子能够到的地方一定要放上书,比如床头柜、茶几下、电视柜上等,让他在书的环境中长大。常带孩子去上书店,让他自己选择图书,孩子亲自参与选书活动,会调动他的阅读兴致。回到家,他一定会最先看自己选的书,不管他看多久,看多少页他都会喜欢他自己选的书。。
二、提供阅读平台。古人云:“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教师从“心境”和“情境”两方面为所有的学生提供最佳的内部、外部条件。因为每一种人类活动,不管是独自参与的还是多人合作的,参与者愉悦与否就取决于“心境”和“情境”两个因素。如果我们有合适的环境,有好的心境,学生能自发地想去阅读,就很容易进入状态并乐在其中了。这一方面主要从设置阅读区域、到图书馆浏览、还要提供学生阅读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读故事或者让学生读故事比赛,这样便于掌握孩子的阅读情况。开僻阅读区域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阅读状态,更专心地、持续地阅读。有些教师总以为会阅读的孩子在哪里都可阅读,无须大费周章的布置阅读区域?针对那些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此举是对他的一种呵护,能让他自觉地阅读。
在学校里我们如何给学生营造温馨宁静的阅读环境和心境呢?这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同样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学校氛围就是一种语言,一种无声的、巨大的、具有潜在的教育意义,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如:校园里学生能在葱翠的大树下、绿绿的草坪上读自己心爱的图书,感觉就不一样了。班级里人人安安静静地读书,那轻轻地翻书声伴着情不自禁的唏嘘声,是校园里最美的乐章。还可以张贴一些师生的“阅读心语”。图书室也是开放的港湾。每个教室里还可以设置图书角,学生们可以随时看,班与班也可以经常交流沟通,给学生一个“图书室就在身边”的感觉。我们还提倡“漂书”, “漂书”这不过是交换图书的一种新名词,提倡学生间交换、师生间交换、班级间交换、年级间交换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随时随地与书为伍。 另外,开办读书节也是推进阅读的好机会。
三、给予阅读时间。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位读者,一定要给他时间阅读,学校里应该每天拨出一些时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挑自己喜欢看的书。至于阅读时间的长短该如何安排,大致可以参考以下的建议:7岁左右的小学生,一次大约15分钟(一天可以安排两次);9岁左右的小学生,一次大约30分钟;13岁左右的学生,一次大约40—50分钟。阅读这段时间是不受干扰的,只要不受干扰,阅读就能持续上一段时间,接下来就是安静的问题了。
四、读故事、讲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是让孩子步入阅读的必经之路。读故事一方面能让孩子学习如何阅读故事,一方面能使孩子发现文字的戏剧效果,那些情节会在脑中活起来。“关于读故事这个活动,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让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听一段故事”,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特别是在低年级段的学生,在临睡前时讲故事是必不可少。对低年级学生,老师每天一定抽出一点时间讲故事。当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合每一位听众。讲故事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把书中最精彩的部分讲给孩子听,他们都会兴趣盎然。读故事,讲故事也要视学生的年龄而定的。
读故事,讲故事的活动能让孩子“愿意回馈给一些属于他们世界的故事”。家长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自己的孩子一同讲故事,一人讲一个,享受故事情节和家庭亲情氛围带来的温馨。父母
五、再次,回应。“第一种回应是在读完一本喜欢的书之后,期待能再经历相同的阅读乐趣。”所以在读完一本书后,孩子会再去借这本书看看。例如:第一次为学生读的故事书叫《绿野仙踪》,它大受学生的欢迎,读完后,班上每个同学都轮流看一遍。
第二种回应是在读完一本喜欢的书后,迫不及待地想和人谈论自己的阅读心得。因此要鼓励他们多和朋友们聊一聊这些书,此种方法目地是让学生从同伴哪里得到挑选书信息及继续读书的情趣。同伴的阅读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当每个人都知道这本书,都在谈论这本书,我怎么能不去读读呢?此情形不仅属于孩子,大人也如此。
六、设置“推荐图书”的活动。例如:可以开展“你读过这本书吗?”的讨论活动,可以做“图书涂鸦板”做法,为阅读的书做记录,在后面的黑板上圈出一个区域,作为推荐图书处。把学生的《鼹鼠的月亮河》,及用一句话评价这本书写在推荐处,还把自己写的童书笔记贴在那儿。教师可以带头做这些活动,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这样能够带动学生乐于阅读,结果真的很好,学生争先推荐,并积极写评价。
七、把读书作为家校沟通的一种方式。鼓励一些有协助能力的家长,参与阅读活动。特别是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让家长随时掌握孩子图书信息,持续地记录阅读笔记,设一个目标让自己在某一时段阅读一定量的儿童读物。而且要求孩子每天阅读,真正成为自觉阅读的一种习惯,不是为了参加测验、更不是做表面给人家看,而是因为喜欢书本才阅读。还可以带孩子阅读及观赏伟大的文学作品及影片,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自如的引导孩子走向阅读的光明大道,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人们常说:“腹中有书气自华”,为了我们自身的素养提高,为了民族精神的升华,让我们和学生一起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对孩子的读书习惯的养成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好的读书习惯是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探求新知的钥匙,所以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很重要,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呢,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有点点体会,在此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营造氛围。营造氛围不是某一个老师独立完成的。首先是家长,在学生小的时候,家长应该做到,在家里烦孩子能够到的地方一定要放上书,比如床头柜、茶几下、电视柜上等,让他在书的环境中长大。常带孩子去上书店,让他自己选择图书,孩子亲自参与选书活动,会调动他的阅读兴致。回到家,他一定会最先看自己选的书,不管他看多久,看多少页他都会喜欢他自己选的书。。
二、提供阅读平台。古人云:“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之乐乐无穷。”教师从“心境”和“情境”两方面为所有的学生提供最佳的内部、外部条件。因为每一种人类活动,不管是独自参与的还是多人合作的,参与者愉悦与否就取决于“心境”和“情境”两个因素。如果我们有合适的环境,有好的心境,学生能自发地想去阅读,就很容易进入状态并乐在其中了。这一方面主要从设置阅读区域、到图书馆浏览、还要提供学生阅读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读故事或者让学生读故事比赛,这样便于掌握孩子的阅读情况。开僻阅读区域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阅读状态,更专心地、持续地阅读。有些教师总以为会阅读的孩子在哪里都可阅读,无须大费周章的布置阅读区域?针对那些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此举是对他的一种呵护,能让他自觉地阅读。
在学校里我们如何给学生营造温馨宁静的阅读环境和心境呢?这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同样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学校氛围就是一种语言,一种无声的、巨大的、具有潜在的教育意义,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如:校园里学生能在葱翠的大树下、绿绿的草坪上读自己心爱的图书,感觉就不一样了。班级里人人安安静静地读书,那轻轻地翻书声伴着情不自禁的唏嘘声,是校园里最美的乐章。还可以张贴一些师生的“阅读心语”。图书室也是开放的港湾。每个教室里还可以设置图书角,学生们可以随时看,班与班也可以经常交流沟通,给学生一个“图书室就在身边”的感觉。我们还提倡“漂书”, “漂书”这不过是交换图书的一种新名词,提倡学生间交换、师生间交换、班级间交换、年级间交换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随时随地与书为伍。 另外,开办读书节也是推进阅读的好机会。
三、给予阅读时间。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位读者,一定要给他时间阅读,学校里应该每天拨出一些时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挑自己喜欢看的书。至于阅读时间的长短该如何安排,大致可以参考以下的建议:7岁左右的小学生,一次大约15分钟(一天可以安排两次);9岁左右的小学生,一次大约30分钟;13岁左右的学生,一次大约40—50分钟。阅读这段时间是不受干扰的,只要不受干扰,阅读就能持续上一段时间,接下来就是安静的问题了。
四、读故事、讲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是让孩子步入阅读的必经之路。读故事一方面能让孩子学习如何阅读故事,一方面能使孩子发现文字的戏剧效果,那些情节会在脑中活起来。“关于读故事这个活动,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让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听一段故事”,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特别是在低年级段的学生,在临睡前时讲故事是必不可少。对低年级学生,老师每天一定抽出一点时间讲故事。当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适合每一位听众。讲故事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把书中最精彩的部分讲给孩子听,他们都会兴趣盎然。读故事,讲故事也要视学生的年龄而定的。
读故事,讲故事的活动能让孩子“愿意回馈给一些属于他们世界的故事”。家长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自己的孩子一同讲故事,一人讲一个,享受故事情节和家庭亲情氛围带来的温馨。父母
五、再次,回应。“第一种回应是在读完一本喜欢的书之后,期待能再经历相同的阅读乐趣。”所以在读完一本书后,孩子会再去借这本书看看。例如:第一次为学生读的故事书叫《绿野仙踪》,它大受学生的欢迎,读完后,班上每个同学都轮流看一遍。
第二种回应是在读完一本喜欢的书后,迫不及待地想和人谈论自己的阅读心得。因此要鼓励他们多和朋友们聊一聊这些书,此种方法目地是让学生从同伴哪里得到挑选书信息及继续读书的情趣。同伴的阅读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当每个人都知道这本书,都在谈论这本书,我怎么能不去读读呢?此情形不仅属于孩子,大人也如此。
六、设置“推荐图书”的活动。例如:可以开展“你读过这本书吗?”的讨论活动,可以做“图书涂鸦板”做法,为阅读的书做记录,在后面的黑板上圈出一个区域,作为推荐图书处。把学生的《鼹鼠的月亮河》,及用一句话评价这本书写在推荐处,还把自己写的童书笔记贴在那儿。教师可以带头做这些活动,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这样能够带动学生乐于阅读,结果真的很好,学生争先推荐,并积极写评价。
七、把读书作为家校沟通的一种方式。鼓励一些有协助能力的家长,参与阅读活动。特别是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让家长随时掌握孩子图书信息,持续地记录阅读笔记,设一个目标让自己在某一时段阅读一定量的儿童读物。而且要求孩子每天阅读,真正成为自觉阅读的一种习惯,不是为了参加测验、更不是做表面给人家看,而是因为喜欢书本才阅读。还可以带孩子阅读及观赏伟大的文学作品及影片,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自如的引导孩子走向阅读的光明大道,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人们常说:“腹中有书气自华”,为了我们自身的素养提高,为了民族精神的升华,让我们和学生一起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