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巧用生活实例解决数学问题——我的数学教学妙招
【作者】 肖 杰
【机构】 兴文县古宋镇和平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这是进入初中数学学习后教材引入的一段话,其中我对“日用之繁”这句尤其关注,数学生活化,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关注的一个重点,怎样实现数学的生活化,我想列举下面的例子加以说明。
走进数学世界,常常需要探寻规律,比如下面的问题:
上图中当线段上有2个点A和B时,有____条线段;有3个点时,有____条线段;有4个点时,有____条线段;……有n个点时,有 ________条线段。七年级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时,探寻数据规律有很大的难度,我在教学中引入了一个生活实例“握手问题”,我让两名同学扮演初次见面进行握手的场景,接着让三名同学互相握手,四名同学互相握手……学生在一一握手后找到了答案,我再追问:全班同学一一握手,一共有多少次握手呢?面对追问,学生们开始思索!我再引导,让其中一名同学出来和大家一一握手,他会握多少次?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假如有n名同学,除了自己,都分别和别人握手了,那就是(n-1)次。我再换一名同学进行上述活动,学生也发现是(n-1)次。那么全班n名同学一共多少次?学生很快得出n(n-1)次,但他们发觉同样两名同学握手重复了,怎么解决?有人回答:每个人都重复了一次,应该再除以2!总结后得出公式:n(n-1)/2。
演示完上述活动,我让学生回归到线段问题,把点A看着一名同学,分别和另外的端点字母构成一条线段,这样问题得以解决,线段总条数为n(n-1)/2条。
实现了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怎样利用数学回归服务于生活呢?
我又举了下面问题让学生探究:往返于古宋镇和共乐镇的客车要途径久庆和八角两个站点,请问有多少种票价?要设计几种车票?
我引导学生把车站站点看着线段端点,把不同的车程提炼为线段考虑,这一问题得到很好解决,再进行推广:从北京到广州的火车要途径30个站点,需要多少种票价?学生把n=32带进公式,问题得以很快解决,数学反过来为生活服务了,同学们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其实在我们数学的学习中,对于上述公式的应用还很多,比如:
上图中直线两两相交,探究有几个交点时,也可以运用上述过程和方法,把其中一条直线看着一名同学,和另一条直线“握手”,学生有了这个经验,很快能得出n(n-1)/2个交点。
再比如学习了角,常常遇到探究角的个数:
上图中两条射线构成一个角,可以把其中一条边看着始边,分别和另一条边“握手”,n(n-1)/2个角的规律也得以解决。
这种形象的思维方式,给学生的不仅是学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过程方法中的数学学习乐趣。
有了这个过程,在数学的学习中还可以推广,比如在探究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时:
我们把其中一个顶点看着一名同学,分别和另外顶点“握手”,学生很快可以得出其中一个顶点能“握手”(n-3)次,n个顶点能“握手”n(n-3)次,但出现了重复,于是总结出规律n(n-3)/2条,对角线条数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真实存在,还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教师,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走进数学世界,常常需要探寻规律,比如下面的问题:
上图中当线段上有2个点A和B时,有____条线段;有3个点时,有____条线段;有4个点时,有____条线段;……有n个点时,有 ________条线段。七年级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时,探寻数据规律有很大的难度,我在教学中引入了一个生活实例“握手问题”,我让两名同学扮演初次见面进行握手的场景,接着让三名同学互相握手,四名同学互相握手……学生在一一握手后找到了答案,我再追问:全班同学一一握手,一共有多少次握手呢?面对追问,学生们开始思索!我再引导,让其中一名同学出来和大家一一握手,他会握多少次?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假如有n名同学,除了自己,都分别和别人握手了,那就是(n-1)次。我再换一名同学进行上述活动,学生也发现是(n-1)次。那么全班n名同学一共多少次?学生很快得出n(n-1)次,但他们发觉同样两名同学握手重复了,怎么解决?有人回答:每个人都重复了一次,应该再除以2!总结后得出公式:n(n-1)/2。
演示完上述活动,我让学生回归到线段问题,把点A看着一名同学,分别和另外的端点字母构成一条线段,这样问题得以解决,线段总条数为n(n-1)/2条。
实现了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怎样利用数学回归服务于生活呢?
我又举了下面问题让学生探究:往返于古宋镇和共乐镇的客车要途径久庆和八角两个站点,请问有多少种票价?要设计几种车票?
我引导学生把车站站点看着线段端点,把不同的车程提炼为线段考虑,这一问题得到很好解决,再进行推广:从北京到广州的火车要途径30个站点,需要多少种票价?学生把n=32带进公式,问题得以很快解决,数学反过来为生活服务了,同学们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其实在我们数学的学习中,对于上述公式的应用还很多,比如:
上图中直线两两相交,探究有几个交点时,也可以运用上述过程和方法,把其中一条直线看着一名同学,和另一条直线“握手”,学生有了这个经验,很快能得出n(n-1)/2个交点。
再比如学习了角,常常遇到探究角的个数:
上图中两条射线构成一个角,可以把其中一条边看着始边,分别和另一条边“握手”,n(n-1)/2个角的规律也得以解决。
这种形象的思维方式,给学生的不仅是学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过程方法中的数学学习乐趣。
有了这个过程,在数学的学习中还可以推广,比如在探究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时:
我们把其中一个顶点看着一名同学,分别和另外顶点“握手”,学生很快可以得出其中一个顶点能“握手”(n-3)次,n个顶点能“握手”n(n-3)次,但出现了重复,于是总结出规律n(n-3)/2条,对角线条数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真实存在,还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教师,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