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化学教学中的生活素养训练的作用

【作者】 刘志军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教研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化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化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素养的训练,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应用后反馈问题的总结,既能扩展学生化学视野,挖掘学生探究潜能,又能培养学生生活素养。
  关键词:化学,生活,素养。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急剧变化。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一定的思想见解。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和成熟,内心处于各种矛盾和冲突中。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加之各方面的压力,心理上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常被外界不利因素所困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授给学生怎么生活,培养他们的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化学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应用后反馈问题的总结,既能扩展学生化学视野,挖掘学生探究潜能,又能培养学生生活素养。这就要求老师有这方面生活素养,否则你的亲和力和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
  一、提高生活品味  化学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运用,一举一动彰显个人生活素养。
  1、运用化学知识,锻炼生活技能。
  在生活中,我们很多的生活技能都和化学息息相关,运用已知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运用于生活,促进生活技能培养。例如:加碘食盐的使用。碘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长期缺碘可导致碘缺乏症,食用加碘食盐是消除碘缺乏症的最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加碘食盐中含有氯化钠和碘酸钾,人体中需要的碘就是碘酸钾提供的,而碘酸钾受热、光照时不稳定易分解,从而影响人体对碘的摄入,所以炒菜时要注意:加盐应等快出锅时,且勿长时间炖炒。炒菜时不宜把油烧得冒烟,油在高温时,容易生成一种多环化合物,一般植物油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多,更容易形成多环化合物,实验证明,多环化合物易于诱发动物得膀胱癌。一般将油烧至沸腾就行了,油的“生气”便可以除去。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会有意识的和家长交流,掌握炒菜程序,甚至会亲自上手,生活技能得到训练。
  2、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一般的生活人群知道但无法解释,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并能在家庭中宣讲,既丰富了人们的化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例如:食盐为什么会潮解?如何使其不潮解?于食盐中常含有氯化镁;为什么酒越陈越香?一般普通的酒,为什么埋藏了几年就变为美酒呢? 为什么不能用茶水服药? 灯泡用久了发黑等现象,这些生活现象举不胜举,随时随地都可以激发学生表现欲,从而调动学习化学的兴趣。 
  3、运用化学知识,改善生活质量。
  运用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可以改良一些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例如:男子剃须时,可用牙膏代替肥皂,由于牙膏不含游离碱,不仅对皮肤无刺激,而且泡沫丰富,气味清香,使人有清凉舒爽之感;自来水刚煮沸就关火对健康不利,煮沸3-5分钟再熄火,烧出来的开水亚硝酸盐和氯化物等有毒物质含量都处于最低值,最适合饮用;热水瓶塞、药瓶塞等必须倒放可以防止污染等。
  二、关注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化学与食品安全联系密切。
  1、关注食品中的化学反应,提升食品质量。
  在很多食品生产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化学反应,了解了这些化学反应,对食品的生产过程有一初步认识,以便学生学以致用,个人素养得到发展,而且为学生步入社会后,创新意识的形成打下基础,创新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而且有一定的方向性,创新意识的形成既不能脱离基础,也不能偏离方向,否则将没有任何收获。例如:日常生活中,馒头时放些苏打,馒头蒸得又大又白又好吃;各种饮用酒,经粮食等原料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制得;槟榔是少数民族喜爱的食物,在食用前,槟榔必须浸泡在熟石灰中,切成小块。到一定时间后,才可食用等。这些食品中,都存在着一些相对简单化学反应,都是中学生所知的内容,只是化学知识和食品生产不能一一对应,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找到这种对应。
  2、运用基础化学知识,避免食物变“毒药”。
  大家都知道食盐是怎么来的吧?现代人类经过对化学的研究,食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过去,人们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常常做菜没有盐或者盐中缺碘,导致了“大脖子病”。 
  水是生命之源 ,水的硬度高低跟人体健康关系极大。高硬度水中的Ca2+、Mg2+能跟SO42-结合,使水产生苦涩味,还会使人的胃肠功能紊乱,出现暂时性的腰胀、排气多、腹泻等现象,这就是“水土不服”的秘密。 大家都知道食盐和水是我们生活必需品,但食用不当,也会产生一些疾病,而这些疾病的产生,是可以运用基础化学知识回避掉的。
  3、帮助学生运用化学原理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起因、危害、鉴别方法等,自觉远离垃圾食品。
  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一些传统的生活流程,快节奏的生产、生活而引入的大量添加剂,这些我们都不能回避,只能教会孩子如何了解、判断垃圾食品,起到预防作用。例如: 一些腌制食品可存放相当长的时间,是因为食盐中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电解质,它的饱和溶液渗透。压大于非电解质溶液(微生物细菌中的细胞中蛋白质溶液)的渗透压。当渗透压大的溶液和渗透压小的溶液间隔以半透膜(如细胞膜)隔开时则溶剂分子将从渗透压小的一方渗透到渗透压大的一方。即在食盐溶液存在下,微生物细菌细胞中的水分子将不断进入食盐溶液中去,导致细胞干枯致死,遏制了微生物的生长,从而达到了防腐的作用。了解了这些知识,学生会减少甚至回避这些食物的摄入,减少高血压等疾病的产生,还有,水产品中存在着甲醛;奶粉中含有三聚腈胺;银耳用二氧化硫漂白;还有亚硝酸钠、苏丹红、甲醇兑酒瘦肉精、工业用油抛光毒大米、蔬菜中农药残留导致的中毒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频频见诸报端,有关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的问题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恐慌,日渐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化学教学中常以这些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运用化学原理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起因、危害、鉴别方法等,自觉远离垃圾食品。
  三、增强应变能力,促进学生转换思维角度。
  在“燃烧和灭火”一 节中,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都很简单,燃烧和灭火现象也能在生活中观察到,容易忽视燃烧和灭火的复杂性,从而不重视本节课学习,如果把本节的立足点放在知识的应用上。及时给学生展示了“消防安全图”,让学生根据燃烧条件解释消防安全图,明确如何防止电器着火,电器、油锅的等常见生活中的火灾如何扑灭,如何逃生、报警等。并且为巩固“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学生学化学,用化学,从化学的角度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化学素养。
  四、形成环保习惯 
  1、挖掘教材内容融进环保素材。 新课程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约占30%,教师要在讲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添加与环境保护有关内容,寓环境教育于化学知识教学之中。
  例如:在讲授“空气的成分”一节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空气大约为12m3~16m3,空气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接着列举空气污染的典型公害事件,1952年冬伦敦天气阴冷潮湿,家家烧煤取暖,空气中SO2浓度增大,由于无风烟雾下压多天不散,许多人出现了胸闷、喉痛,年老体弱者死亡4000多人。
  2、延伸课本内容提高环保意识 。化学教师应该抓住课堂上的各种机会,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将其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在讲授“水和溶液”一章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缺乏、分布不均匀及严重污染情况,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在课堂上引用大量数据。地球上水的总量,其中海水占97.2%,冰山、冰川占2.15%,人们可以利用的淡水只有0.65%左右。我国水资源总量排世界第六位,而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量的1/4,随着人们用水量的日益增加和严重的水污染,占陆地面积60%的地区已面临淡水不足的困境,缺水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身边所见的缺水现象,例如:和平渠的断流原因等现象,同时,组织学生到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地进行实地调查,采集有关数据,并要求学生了解家庭和学校的用水情况。紧接着进行“我的节水小窍门”的交流活动。活动中学生们提出各种节水、护水的小办法。例如:洗衣服不要使用含磷洗衣粉,洗衣、洗菜的水可以冲厕所和拖地。
  3、规范实验操作养成环保习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许多化学实验生成物中都有有害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生成,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环境污染,所以在实验时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环境保护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中学化学实验大多数是通过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定性探究物质的性质,药品的用量不影响反应结果,所以在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提倡化学药品用量的微型化。微型化实验不仅节约药品还减少污染。同时,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合理安排实验顺序,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等待时间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例如,在做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二氧化碳一经产生就是连续的,所以,提倡学生制取气体之前做好收集气体和探究气体性质的准备,实验一气呵成,减少药品用量降低污染。实验结束时要求学生对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教师指定的容器里,能够回收的尽量回收。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