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农村寄宿制学校精细化管理探索
【作者】 杨继仁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丰乐寄宿制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在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看,这种隔代抚养中的溺爱娇惯造成了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学生学习成绩差、心理健康教育缺失,自理能力差,偏食、营养不良,交通安全隐患多等极为严重的问题。近年来,为了克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种种弊端,兴办了很多农村寄宿制学校。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近年来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不良教育状况而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有的地方将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集中,有的地方将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集中,不一而足。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有效途径,其益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育资源,实现高效办学。近年来由于农村学生人数减少,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兴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状况。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实行封闭式的集中管理,学生吃住都学校,一周只能回家一次。这样的管理方式减少了学生往返回家的次数,有利于交通安全,也减少了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三、有利于实施爱心抚育,弥补父母外出所造成的家庭情感缺失。留守儿童与其在家受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还不如把他们交给老师来管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封闭与集中管理,让学生24小时都在学校生活,老师既充当了教育者,又充当了扶养者。老师在生活方面的精心照顾和呵护,弥补了父母不在身边所引起的家庭情感缺失,有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有利于推行政府对贫困儿童的营养餐补助政策,改善农村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留守儿童营养不良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兴办寄宿制学校,能够把政府对贫困儿童的营养餐补助政策落实到位,能够有效地实施营养均衡计划。教师的精心呵护和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
五、学校的文体设施和文体教育可以确保学生的身体锻炼,有计划的身体锻炼和健康的娱乐活动可以确保学生身心的快乐成长。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而创办的新事物,是一项善举和惠民之举。为了把这项善举和惠民之举落实到位,我认为应该做好如下精细化管理工作。
一、自理能力培养
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娇惯,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只要孩子一心读书,一切生活中的事情都有家长包揽下来,没有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的训练,致使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交往合作能力都很差。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生活自理能力与合作能力,学生走向社会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是寄宿制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学生现状,我们从以下方面做起:
1、确定合理目标
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入校一年后,必须要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如洗脸、洗碗、打水、穿衣、叠被子等,要自觉维护并主动参与宿舍清洁卫生。与同伴交往中能学习他人的长处,知道自觉遵守宿舍公约,学会处理一些小纠纷,不给家长告状等。
2、教师示范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目标以后,逐步对活动内容示范操作,或安排学生实地观摩,并讲解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怎么做,掌握具体操作步骤。
3、互帮互学,提高自己也提高别人。鼓励高年级学生帮助指导中低年级学生,开展一帮一活动。如管理宿舍上在低龄儿童基本能解决自己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可安排他们配合高年级的学生当值日生,如倒垃圾,摆放洗漱用具等。在这样的具体活动中,慢慢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与合作意识。
二、心理健康教育
实行封闭式管理不是要给学生“关禁闭”,不让动,不让说,不让闹,恰恰相反,要让儿童的天性充分发挥,要在健康、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中锻炼身心、享受快乐、健康成长。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该将“寄宿”作为着力点,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余活动,以满足寄宿制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第一,在晚自习,不仅可以安排学生完成各项作业,还可以安排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下棋、看电视、进行各类比赛等。
第二,学校可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专门的老师培养学生的特长,如乒乓球兴趣小组、艺术操表演小组、科普兴趣小组等。
第三,积极开展主题活动,例如联谊会、班会以及知识讲座等,使寄宿制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校所带来的关心与温暖。为此,学校应添设各种体育娱乐设施、适合小学年龄段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等,从而使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学校应当积极邀请周边的才人、知名人士以及具备特殊才艺的各类艺人到学校,和学生互动、沟通,向学生讲述自身的经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家乡的文化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进而调动其热爱家乡的情怀。
第五,农村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是极为特殊的,是城市小学所不具备的。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附近构建各种活动基地,例如动物饲养基地、科普养殖园、实验基地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走出校园,进入大自然,深刻的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科学调理饮食,确保营养均衡,健康发育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照看,俗话说“爷爷孙子无大小”,爷爷奶奶娇惯溺爱、迁就纵容孙子孙女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事情。爷爷奶奶生怕孙子孙女营养不够,对孩子的饮食要求总是有求必应,造成孩子的口味越来越高,专挑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吃,偏食、挑食的不良饮食行为很普遍,其危害性非常严重。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一日三餐都在学校,学校不但要让学生吃得好,吃得饱,而且要科学调理饮食,确保营养均衡,在教育引导中不断纠正学生偏食和挑食的不良习惯。纠正的方法是: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43页)
1、加强食堂卫生检查与管理,确保饭菜质量。在制作饭菜之前,对备用的米、面和菜料应认真收拾整理,将谷壳、砂粒、杂质、腐败部分和虫体等剔除干净,以免儿童进食时不得不进行挑剔。
2、确保饭菜丰富多样。饭菜式样要定期变换,确保一周内不重复。要保证饭菜的色、香、味俱佳,以此刺激儿童的口味,勾起学生的食欲。
3、班主任和代课老师要轮流担任生活老师,亲自陪同学生进餐。要教育孩子在进食时不要挑剔,吃小菜要按顺序吃,不要东挑西拣,上下翻动。生活老师要一边陪同孩子们吃饭,一边给孩子们讲解营养知识,鼓励孩子们吃他们过去不爱吃的东西,不断地克服挑食和偏食的习惯。
四、安全教育与管理
学生安全牵动着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尤其是农村小学生,安全知识贫乏,自我保护能力较差。近年来,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受到交通、溺水、拐卖、人身侵害、意外事件等事故伤害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和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安全工作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必须认真对待。
1、提高警惕,预防校园侵害。一是切实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健全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加强夜间巡逻,严把校门关。要安排专门的老师负责寄宿生的生活、在住宿楼安排保卫人员等。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分时段开展管理,明确分工,清晰责任。
2、创造条件建设先进的安全设施、配备先进的安全设备,积极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才能提高安全管理效力。要加大投入,创造条件,全力推动学校围墙、校门、值班室等涉及学校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应当在寄宿楼安装各种设备,如消防箱、应急灯以及安全通道标志等,以确保学生的安全。
3、安全教育制度化、常规化。学校应该建立预警救助机制,特别是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机制。因为只有建立这些机制才能及时发现各种不安全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消解安全隐患。例如校园内应设置灭火器、警卫设备;防盗、防摔倒、防拥挤设施;应急照明,常用医疗急救药品和器材,报警通讯,安全引导和警告标志。要经常举办专家讲座,或定期开展校园安全交流讨论会,以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近年来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不良教育状况而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有的地方将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集中,有的地方将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集中,不一而足。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有效途径,其益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育资源,实现高效办学。近年来由于农村学生人数减少,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兴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状况。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实行封闭式的集中管理,学生吃住都学校,一周只能回家一次。这样的管理方式减少了学生往返回家的次数,有利于交通安全,也减少了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三、有利于实施爱心抚育,弥补父母外出所造成的家庭情感缺失。留守儿童与其在家受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还不如把他们交给老师来管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封闭与集中管理,让学生24小时都在学校生活,老师既充当了教育者,又充当了扶养者。老师在生活方面的精心照顾和呵护,弥补了父母不在身边所引起的家庭情感缺失,有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有利于推行政府对贫困儿童的营养餐补助政策,改善农村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留守儿童营养不良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兴办寄宿制学校,能够把政府对贫困儿童的营养餐补助政策落实到位,能够有效地实施营养均衡计划。教师的精心呵护和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
五、学校的文体设施和文体教育可以确保学生的身体锻炼,有计划的身体锻炼和健康的娱乐活动可以确保学生身心的快乐成长。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而创办的新事物,是一项善举和惠民之举。为了把这项善举和惠民之举落实到位,我认为应该做好如下精细化管理工作。
一、自理能力培养
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娇惯,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只要孩子一心读书,一切生活中的事情都有家长包揽下来,没有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的训练,致使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交往合作能力都很差。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生活自理能力与合作能力,学生走向社会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是寄宿制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学生现状,我们从以下方面做起:
1、确定合理目标
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入校一年后,必须要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如洗脸、洗碗、打水、穿衣、叠被子等,要自觉维护并主动参与宿舍清洁卫生。与同伴交往中能学习他人的长处,知道自觉遵守宿舍公约,学会处理一些小纠纷,不给家长告状等。
2、教师示范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目标以后,逐步对活动内容示范操作,或安排学生实地观摩,并讲解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怎么做,掌握具体操作步骤。
3、互帮互学,提高自己也提高别人。鼓励高年级学生帮助指导中低年级学生,开展一帮一活动。如管理宿舍上在低龄儿童基本能解决自己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可安排他们配合高年级的学生当值日生,如倒垃圾,摆放洗漱用具等。在这样的具体活动中,慢慢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与合作意识。
二、心理健康教育
实行封闭式管理不是要给学生“关禁闭”,不让动,不让说,不让闹,恰恰相反,要让儿童的天性充分发挥,要在健康、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中锻炼身心、享受快乐、健康成长。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该将“寄宿”作为着力点,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余活动,以满足寄宿制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第一,在晚自习,不仅可以安排学生完成各项作业,还可以安排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下棋、看电视、进行各类比赛等。
第二,学校可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安排专门的老师培养学生的特长,如乒乓球兴趣小组、艺术操表演小组、科普兴趣小组等。
第三,积极开展主题活动,例如联谊会、班会以及知识讲座等,使寄宿制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校所带来的关心与温暖。为此,学校应添设各种体育娱乐设施、适合小学年龄段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等,从而使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学校应当积极邀请周边的才人、知名人士以及具备特殊才艺的各类艺人到学校,和学生互动、沟通,向学生讲述自身的经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家乡的文化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进而调动其热爱家乡的情怀。
第五,农村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是极为特殊的,是城市小学所不具备的。因此,学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附近构建各种活动基地,例如动物饲养基地、科普养殖园、实验基地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走出校园,进入大自然,深刻的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科学调理饮食,确保营养均衡,健康发育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照看,俗话说“爷爷孙子无大小”,爷爷奶奶娇惯溺爱、迁就纵容孙子孙女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事情。爷爷奶奶生怕孙子孙女营养不够,对孩子的饮食要求总是有求必应,造成孩子的口味越来越高,专挑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吃,偏食、挑食的不良饮食行为很普遍,其危害性非常严重。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一日三餐都在学校,学校不但要让学生吃得好,吃得饱,而且要科学调理饮食,确保营养均衡,在教育引导中不断纠正学生偏食和挑食的不良习惯。纠正的方法是: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43页)
1、加强食堂卫生检查与管理,确保饭菜质量。在制作饭菜之前,对备用的米、面和菜料应认真收拾整理,将谷壳、砂粒、杂质、腐败部分和虫体等剔除干净,以免儿童进食时不得不进行挑剔。
2、确保饭菜丰富多样。饭菜式样要定期变换,确保一周内不重复。要保证饭菜的色、香、味俱佳,以此刺激儿童的口味,勾起学生的食欲。
3、班主任和代课老师要轮流担任生活老师,亲自陪同学生进餐。要教育孩子在进食时不要挑剔,吃小菜要按顺序吃,不要东挑西拣,上下翻动。生活老师要一边陪同孩子们吃饭,一边给孩子们讲解营养知识,鼓励孩子们吃他们过去不爱吃的东西,不断地克服挑食和偏食的习惯。
四、安全教育与管理
学生安全牵动着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尤其是农村小学生,安全知识贫乏,自我保护能力较差。近年来,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受到交通、溺水、拐卖、人身侵害、意外事件等事故伤害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和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安全工作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必须认真对待。
1、提高警惕,预防校园侵害。一是切实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健全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加强夜间巡逻,严把校门关。要安排专门的老师负责寄宿生的生活、在住宿楼安排保卫人员等。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分时段开展管理,明确分工,清晰责任。
2、创造条件建设先进的安全设施、配备先进的安全设备,积极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才能提高安全管理效力。要加大投入,创造条件,全力推动学校围墙、校门、值班室等涉及学校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应当在寄宿楼安装各种设备,如消防箱、应急灯以及安全通道标志等,以确保学生的安全。
3、安全教育制度化、常规化。学校应该建立预警救助机制,特别是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机制。因为只有建立这些机制才能及时发现各种不安全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消解安全隐患。例如校园内应设置灭火器、警卫设备;防盗、防摔倒、防拥挤设施;应急照明,常用医疗急救药品和器材,报警通讯,安全引导和警告标志。要经常举办专家讲座,或定期开展校园安全交流讨论会,以丰富学生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