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激发求知欲望,引导自行探究

【作者】 鲁守佐

【机构】 山东省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壮岗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激发求知欲望,引导自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过程。 
  一、 激发求知欲望,走近科学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谈到成功的体会时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我们每个科学教师应思考的一个问题。
  1、创设问题情景,诱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教学中,一个使人受启发的实验,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都会使学生进入一定的情景中,使其产生欲罢不能、寻根问底的悬念和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小学生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而兴奋,创设学习情景,正是利用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以引发学生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从而为掌握科学知识做铺垫。如教学《钢笔吸水的奥秘》一课,可通过演示“瓶子吞鸡蛋”设置悬念导入新课:用火柴点燃纸花放进广口瓶中,在纸花燃烧一会儿后将剥了皮的熟鸡蛋吸到广口瓶中。这一现象磁石般吸引了全班学生,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探究知识的愿望油然而生,不仅顺利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学生也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探究的快乐。
  创设具体可感的情景,把学习内容和情景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如教学《我的雨量器》一课,我让学生观察一段大雨滂沱的录像,学生被倾盆大雨的景象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说“雨下的真大呀!”进而纷纷举手询问怎样才能知道雨下的有多大呢?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浓厚兴趣,而且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
   2、联系生活经验,激发探究兴趣
  青岛版《科学》的活动过程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较好的融入了精心设计的各类活动中,教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为激发学生兴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三年级上册《玩具里的科学》一课,只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我们来玩带来的玩具吧!”,二是“这些玩具真有趣,我想知道……。”让学生亲历活动,走近科学,在亲自动手玩一玩带来的玩具的基础上,发现玩具的不同特点,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并乐于交流自己的发现,从而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善于提问、愿意交流的品质。这样,科学素养就在学生“玩、提问、交流”中得到了完善与提高。
  二、引导自行探究,走进科学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主动、愉快获取知识的状态,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只有善于对某一事物或现象提出为什么,才能促使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这一环节可谓是学生步入行程的起跑线,同时也有导航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例如《哪杯水更热》一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探究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1、先让学生两人一组同时测同一杯水的温度。2、鼓励学生汇报:你测量的温度是多少?3、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杯水测的温度不同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将问题提了出来,为下一步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
  2、假设预测,拓展思维
  预测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预料和猜想过程,是对事物发展的结果进行的一种假设性解释。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他们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于某些问题尝试进行解释,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测。假设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一致,可使学生获得满足感,体验成功。如果猜测是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获得难以名状的愉悦感和急于告知于人的冲动感。因此,不论预测成功与否,学生总能享受到探究学习的快乐,促使学生认真地学科学,研究科学。
  3、制定方案,探究实验
  科学探究需要一个科学严密、安全可行的实验方案,而方案的制定需要通过师生之间开展的多向的交流,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反复的讨论才能逐步完善。师生制定了几种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后,各小组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参与进行实验。在这个环节,他们全员参与、分工合作、认真观察、细心测量,用语言、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实验结果。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中间共同探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要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及时表场学生的发现,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使探究活动不断向深层发展。
  4、分析讨论,获得结论
  汇报与交流是实验探究后的重要一环,要引导学生对感性认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整理加工,得出理性结论。教师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展示,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分析,不强求统一,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去评论。
  例如:《木头》一课,在探究木头的特点时,有的学生选择“木纹”深入探究,有的选择“是否导电”,还有的选择“在水中是浮是沉”等等,在有限的课堂探究活动中,一名学生不可能将木头的所有特点都探究一遍,这样分析与交流就显得尤其重要。在交流当中,各组将木头的各个特点进行分析、汇报。在交流的基础上,大家将点点滴滴进行融合,形成对木头的整体认识,达到了资源共享,整个交流活动就成为一种简约化、间接的探究过程。如果不进行交流,探究活动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点、一个面,也就谈不上对事物的认知了。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造条件,因势利导,不畏艰辛,潜心钻研(教材、教法、学生),引导学生自行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只要我们重视引导学生自行探究,我们的学生就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自行发现真理,从而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更好地创造未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