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作者】 唐学勇

【机构】 贵州省瓮安六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情境创设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思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进生活,“趣”中激情;创设故事情境,促进学生投入学习;创设活动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设计游戏,“玩”中求知;创设竞争与开放拓展情境,促进互动发展。
  关键词:创设;情境;生活;促进;互动;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情境的创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情境创设是教师常用的一种策略,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情境创设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思维,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引进生活,“趣”中激情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将知识传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充分理解掌握知识,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情境,出示了2号选手的比赛成绩:9.87、9.90、9.96、9.85、9.85。 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我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自己要当一回裁判。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这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96是最高分,9.78是最低分呢?”顿时,孩子们投入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课堂教学也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上面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二、创设故事情境,促进学生投入学习 
  学生在平时接触过许多令他们津津乐道的,带给他们无数欢乐的童话、寓言故事,所以会牢牢地存盘在头脑中,这些是他们的兴奋点,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如我在教“时、分、秒”时,就创设了“龟兔赛跑”这一故事情境:“乌龟和小白兔又要进行比赛了,猜猜看,这回谁能赢?”老师生动的讲述,加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带进了生动有趣的童话王国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而以生动的讲解、美妙的音乐;时而以优美的画面,多彩的描绘,为学生自由的表达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正是在这种情境的不断变换中体味着学习的乐趣,参与的快乐。又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节课上,在巩固新知的同时,我给学生讲“小猴摘桃”的故事。(1)小猴来到果园里,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子呀?可以用几表示? (2)小猴看了很谗,吃掉了1个,这时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 (3)小猴吃了还想吃,又吃了两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子?用几表示? (4)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桃子也吃了,现在该用几来表示树上的桃子呢?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是在故事中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并且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创设活动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把8根小棒每4 根拼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小棒呢?你能先摆一摆,再用算式表示吗?通过操作,学生对分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分的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用什么样的算式表示呢?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更加强烈。再如:老师教学《圆的认识》,创设了一个寻宝的操作情境,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宝物的位置,只要是距离左脚3米的地方都可以,这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为什么是一个圆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获得圆的鲜明、直观的表象,在操作中思考、探索圆的特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设计游戏,“玩”中求知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而是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一课时,我一开始便为学生设计摸彩球游戏,即在袋中放入各色小球让学生逐一去摸,并统计结果。接着追问学生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学生便展开热烈的讨论,课堂上知识的传授也水到渠成了。  
  五、创设竞争与开放拓展情境,促进互动发展。 
  恰当的创设竞争与开放拓展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荣誉感,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合作精神的提高,而且能够培养和发展与人合作的意识,体验出完成质量、速度与竞争的关系。比如:低年级教科书中的“夺红旗”、“攀肋木”等;能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既为学习有潜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又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快迎头赶上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教材的需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有效可行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激活对新知识的探究和发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崔建格;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几点尝试与研究[J];赤子(中旬);2013年11期 
  2 陆惠芳;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快乐阅读;2013年15期 
  3 孙明霞;优化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措施探讨[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年11期 
  4 李凤云;浅议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