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真正主人
【作者】 彭道彬
【机构】 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其表现,让其参与。这就要求班主任由全方位的管理者向顾问、参与者转变,才能充分调动全班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本文从学生的主体性方面、学生的管理能力方面及教育赏识方面来论述如何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班主任、中学生、行为习惯、管理、赏识
魏书生说:"管理是集体的骨架。"而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当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有头有绪,集体就会像一架机器健康而有序地运转。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也渴望介入生活,更渴望自己的才干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渴望自己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后的喜悦。因此,我在工作中特别注意这一点,那就是在班级中给学生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人。
1. 学生自订班级制度
一个班级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必须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订,既可以适合学生,又能被学生认可。施行起来,就不会产生阻力。同时,学生在参与制订班级管理制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规章制度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形成决议,也就明确了自己该怎样做。
2. 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学生应该和老师同是管理者。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真切的体会班级管理的酸甜苦辣,体验失败的痛苦、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从而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不断的培养。同时,通过参与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3. 班级活动由学生来筹备
学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也就是班级中活动育人。班主任应该根据学校的计划,结合班级特点,安排有班级特色的活动。这个时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班干部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讨论研究并组织实施。这个时候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合作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一个积极的合作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他们是班级的主人。他们在成为班级主人之后,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是不允许存在下去。
4. 学生参与班级的评价和班级的决策
班级的管理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难题,这个时候班主任不能忘记学生,他们是班级的主人。班级内部的事情应该与他们进行协商和讨论,让学生充分享有班级事务的决策的权利。班级管理中,每一个班级都离不开各项评比和学生的评价活动,班主任应该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班委会的评价,任课教师的评价等等,最后班主任结合各项评价对学生进行总的评价。这种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显得尤其重要,评价易于学生的接受,又是一次对学生很好的教育过程,学生能充分认识到集体对他的关心以及希望,从而更好的指导他的发展。
5、实行班干部轮换制
有的班级,可能是一学年甚至几个学年下来,依旧是原来的班干部。作为班主任,可能认为这挺好的,既省心又省力(班干部们经过几年的工作,能力提高了,对班级的情况又比较熟悉)。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本人认为,由于多年长期使用老一套的班干部管理体制,班上的管理体制不能创新,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培养。同时,这样必然使一些有能力、有作为的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而那些身为班干部的成绩平平的学生,由于无竞争,无危机感与紧迫感,因此无干劲。而且,大部分的学生,都怀着当班干部的愿望,他们乐意为班级出力。他们从轮流当班干部中体会到当班干部之乐、之苦,也懂得去关心、理解他人,认识到"管"与"被管"的乐趣,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更好地懂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个班级的重要性。
6.灵活多样的自治小组
班级建设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就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组织和建立多样化的自主自治小组,如学习督导组、纪律监察组、卫生监督组等小组。这些小组吸收了全体学生参加,每个小组各不相同,每位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使全班同学人人有责任、个个担担子。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
7、建立"自我批评日"
人应善于做自我批评,才能找出自身的不足,对照自己与他人,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才会有所进步。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一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正视自己一周的表现,在每周的班会课上,让学生总结自己一周来的表现,看看哪些值得发扬,哪些需要改正。小结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有关学习的、有关纪律的、有关生活的、有关校外的、有关校内的。开始,学生不敢实话实说,即使有,也言尽不详。见到这种情况,于是,我先带头,对自己一周来的工作做了言简意赅的小结。在我的带头下,学生们都鼓起勇气,畅所欲言,而且,我们还共同找出缺点,制定了下一周的奋斗目标。
8、激励、赏识,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它是教学生走路、说话的教育。例如,当我们的孩子学说话,说得再迟、再差,我们都不会灰心,我们都会说:"慢说话的孩子长大特聪明。"我们不会嘲笑,只会坚持,不断地鼓励、赞赏。这就是一种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不怕失败、追求成功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赏识"与"激励"的结合体,在班级管理中,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通过"赏识,它能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当某一个学生在每一行为方面取得了进步,我们对他们进行赏识,他们会愈加严格要求自己,以后会越来越优秀。
总之,班主任应改变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淡化"管理者"意识,一定要敢于让学生去摸索的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而且可以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赵健芸《·班主任工作点滴体会》·中华教育教学文丛·
2.陈安福、张洪泰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教育管理专业用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教育系本科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4.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
关键词:班主任、中学生、行为习惯、管理、赏识
魏书生说:"管理是集体的骨架。"而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当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有头有绪,集体就会像一架机器健康而有序地运转。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也渴望介入生活,更渴望自己的才干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渴望自己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后的喜悦。因此,我在工作中特别注意这一点,那就是在班级中给学生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人。
1. 学生自订班级制度
一个班级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必须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订,既可以适合学生,又能被学生认可。施行起来,就不会产生阻力。同时,学生在参与制订班级管理制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规章制度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形成决议,也就明确了自己该怎样做。
2. 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学生应该和老师同是管理者。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真切的体会班级管理的酸甜苦辣,体验失败的痛苦、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从而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不断的培养。同时,通过参与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3. 班级活动由学生来筹备
学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也就是班级中活动育人。班主任应该根据学校的计划,结合班级特点,安排有班级特色的活动。这个时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班干部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讨论研究并组织实施。这个时候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合作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一个积极的合作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他们是班级的主人。他们在成为班级主人之后,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是不允许存在下去。
4. 学生参与班级的评价和班级的决策
班级的管理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难题,这个时候班主任不能忘记学生,他们是班级的主人。班级内部的事情应该与他们进行协商和讨论,让学生充分享有班级事务的决策的权利。班级管理中,每一个班级都离不开各项评比和学生的评价活动,班主任应该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班委会的评价,任课教师的评价等等,最后班主任结合各项评价对学生进行总的评价。这种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显得尤其重要,评价易于学生的接受,又是一次对学生很好的教育过程,学生能充分认识到集体对他的关心以及希望,从而更好的指导他的发展。
5、实行班干部轮换制
有的班级,可能是一学年甚至几个学年下来,依旧是原来的班干部。作为班主任,可能认为这挺好的,既省心又省力(班干部们经过几年的工作,能力提高了,对班级的情况又比较熟悉)。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本人认为,由于多年长期使用老一套的班干部管理体制,班上的管理体制不能创新,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培养。同时,这样必然使一些有能力、有作为的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而那些身为班干部的成绩平平的学生,由于无竞争,无危机感与紧迫感,因此无干劲。而且,大部分的学生,都怀着当班干部的愿望,他们乐意为班级出力。他们从轮流当班干部中体会到当班干部之乐、之苦,也懂得去关心、理解他人,认识到"管"与"被管"的乐趣,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更好地懂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个班级的重要性。
6.灵活多样的自治小组
班级建设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就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组织和建立多样化的自主自治小组,如学习督导组、纪律监察组、卫生监督组等小组。这些小组吸收了全体学生参加,每个小组各不相同,每位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使全班同学人人有责任、个个担担子。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
7、建立"自我批评日"
人应善于做自我批评,才能找出自身的不足,对照自己与他人,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才会有所进步。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一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正视自己一周的表现,在每周的班会课上,让学生总结自己一周来的表现,看看哪些值得发扬,哪些需要改正。小结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有关学习的、有关纪律的、有关生活的、有关校外的、有关校内的。开始,学生不敢实话实说,即使有,也言尽不详。见到这种情况,于是,我先带头,对自己一周来的工作做了言简意赅的小结。在我的带头下,学生们都鼓起勇气,畅所欲言,而且,我们还共同找出缺点,制定了下一周的奋斗目标。
8、激励、赏识,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它是教学生走路、说话的教育。例如,当我们的孩子学说话,说得再迟、再差,我们都不会灰心,我们都会说:"慢说话的孩子长大特聪明。"我们不会嘲笑,只会坚持,不断地鼓励、赞赏。这就是一种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不怕失败、追求成功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赏识"与"激励"的结合体,在班级管理中,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通过"赏识,它能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当某一个学生在每一行为方面取得了进步,我们对他们进行赏识,他们会愈加严格要求自己,以后会越来越优秀。
总之,班主任应改变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淡化"管理者"意识,一定要敢于让学生去摸索的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而且可以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赵健芸《·班主任工作点滴体会》·中华教育教学文丛·
2.陈安福、张洪泰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教育管理专业用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教育系本科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4.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